宗親新聞
白楊陳氏崇本堂—白楊里,我們的根
發(fā)布日期:2022-06-29 瀏覽次數(shù):4655
陳旭升
千年的路,千年的根,我們的根在哪里?
一本族譜,一部家史,是我們尋根的路,也是我們未來的庚續(xù)。
翻開民國一二年和光緒十年的五修和六修的《白楊陳氏宗譜》,仿佛,我們在穿越時空,似一個遠(yuǎn)方歸來的孩子,在千年的路上,尋親,認(rèn)祖,終于在距六修百年后的公元2021年,找到了自己的家。那里,有我們千年的家族沿革史;那里,有我們濃濃的血脈;那里,有我們厚重的家族文化。在那里,更讓我們見到了一棵亙古的盤天大樹——我們一個共同的先祖!在他的庇佑下,白楊陳氏,散枝開葉,根系千里,延及九州。
根系婺源。宋末元初,在江南之鄉(xiāng)的婺源里,績溪陳氏支派、我們的遠(yuǎn)祖陳真公就出生和生活在一個叫郭信街的村莊上。
戰(zhàn)亂,殺戮,貧窮,饑餓,大山里的煙火,也不再是那么安寧與祥和。由此,在真公眠于郭信街黃土坡之后,長子貴一公攜兄弟貴二和貴三公挈家遷徙,走上了一條北上路。
幾百里的山路,幾百里的風(fēng)云,在池陽(今池州)江邊的一個小山村,他們舉家停頓下來。然而,那時的長江,浩瀚千里,濁浪排空,水害無期。那里,依然不是他們安身的家。
哪里才可棲息?遙望江北,山遠(yuǎn)影綽,也許那里才是一個世外桃源,才是一個沒有殺戮的地方。岸邊,等候遷徙的人流,就像亞馬遜河岸上那些無窮無盡的斑馬和野牛一樣,為了夢里的那塊綠洲,為了活下去,是留下還是遷徙?都在一念間,都在一搏時……
兄弟一條心,同根永不分,是他們?nèi)值艿膱?zhí)念,締造了一個家族的希望。他們?nèi)缤w徙的斑馬和牛群,向著北岸,籍以一葉木舟橫渡長江,搏擊逆水。
也許,是上蒼庇佑;也許,是兄弟同心,在生與死的搏弈中,他們闖過長江,涉險茫茫白蕩湖,來到了去桐城九十里,在白蕩湖邊的一個土山包靠了岸,擇白楊里而居。
白楊里,前抵白蕩湖,后靠柳峰山,山巒疊翠,煙波浩緲。此地,因所長樹木多為白楊,而得名白楊里。
在這塊土地上,一世三祖憑借一雙勤勞的雙手,安了家,開辟了一番新天地。
然而,江北的天,在動亂年代,也不是一方凈土。到了元至正年間,紅巾軍伐起,在這里有了家業(yè)兒孫的一世三兄弟,為了躲避禍亂,貴一公和貴二兩家為一撥,貴三公一家為一撥,不得不再次舉家遷徙,漂泊他鄉(xiāng)。
家沒了,三兄弟又將流落在何方?
明初,天下大定,鄉(xiāng)土安寧。貴一公的長孫勝六公和貴二公的孫子禮一公返回了家鄉(xiāng)??墒?,他們的祖父貴一公和貴二公,以及他們的父親觀一公和觀二公卻客死在他鄉(xiāng)。據(jù)譜載:葬地?zé)o考,而留下了千年憾事。
貴三公在耄耋之年,紅巾軍動亂平息之后,舉家回到了白楊里。歿后,葬于與祖廟不遠(yuǎn)處的束家嘴。后因戰(zhàn)亂,子孫又流寓他方,貴三公之墓,被他姓所沒,無憑查考。誠可痛也!然,其孫信安公成年后,回到了家鄉(xiāng),在柳峰山西下安了家,留下了一脈香火。
勝六公為一世三祖之長孫,承大統(tǒng),統(tǒng)宗三支。然,興也勃焉。不幾年,不但光復(fù)了祖業(yè),又墾荒拓了土,數(shù)傳而子清、子洪公時,遂以殷阜于閭里。未百年,同堂兄弟且數(shù)十人,孫近百人,毗屋而居,阡陌鱗次。同鍋造飯,一門出入。士人嘆之,遂以所居地白楊里,名陳家弄焉!
滄海桑田,是這塊土地,為白楊陳氏繁衍生息,奠定了根基。由是,在白楊陳氏始修譜時,為了讓子孫后代記住這塊孕育生命和播種希望的土地,遂以“白楊陳氏”名其宗。一世三祖,即為白楊陳氏始祖也。
后來,家道中興,白楊陳氏在陳家弄建了祠。前后三進(jìn),樓宇恢宏。四周白楊參天,門前水波蕩漾。1954年,原白石鄉(xiāng)人民政府后改為白石人民公社在此辦公。
白蕩湖水東逝去,幾百年轉(zhuǎn)頭空,而今,陳祠廣廈都做了土,但殘址仍舊在。
沿著譜的足跡,一路走來,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白楊陳氏家族的勤勞與善良、質(zhì)樸與敦厚、誠信與擔(dān)當(dāng)。同時,也為白楊陳氏子孫為了家族的昌盛與庚延而孝舉方里以動容!如十九世陳玉堂老先生就是我們族人的典范。民國十二年間,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率領(lǐng)族人,克服重重困難,六修宗譜,為今天的我們找到了回家的路。
歲月滄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一套宗譜,是何等珍貴!2022的春天,一套由祠堂收藏的公元1864年的《陳氏家乘》(珍藏版),由陳氏后人獻(xiàn)出。這套孤本,除了完整的譜諜外,在譜本的夾層中,留下了三十多份不同年代的極為珍貴的契約、地契、通告、書函、族事等原始紙件,最早的上溯到清代順治年間,最近的到民國24年。有的是宣紙,有的是裱紙,有的是黃紙,有的是紅紙。其中,有兩片是道光年間的大英帝國的電報紙,一面是英文,一面是譯文。這是多么難得喲!從這些片紙碎章中,我們了解了舊時的家族文化的脈絡(luò)、族人紅白喜事和日常重大事項的決定、買賣山產(chǎn)房產(chǎn)和田地的契合,以及對家族社會的管理。它的民主性與公開性,對今天農(nóng)村社會的治理,都將有著積極的影響與借鑒。
捧著這套藏譜,沉甸甸的就像一座山。久久凝視,肅然起敬。這宗譜諜,看似平常,載述的僅是白楊陳氏的家史,但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陳氏后人,一個家庭,一個半世紀(jì),將宗譜和那些原始書件完整的保存下來,是多少代人,一代接一代,信守一個孝道:“老祖宗留下東西,在我們手上不能丟了!”從而,一代代的將它傳遞下來。走過的路,歷經(jīng)的坎坷,不難想像,是何等的艱辛,又是怎樣的堅持!這不僅僅為白楊陳氏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譜史史料,也留下了一筆十分難得的文化遺產(chǎn)。
而今,盡管白楊陳氏的家廟不在了,但歷經(jīng)千年洗禮而與時俱進(jìn)的家規(guī)家訓(xùn)和家族文化精神,卻在我們身上深深的刻下了烙印,代代傳承。
夏風(fēng)拂來,又是一個希望與收獲的季節(jié)。高考放榜時,我們領(lǐng)著白楊陳氏的莘莘學(xué)子,來到了重建不久的三世祖祭祀地,點上香,抔把土,冥冥之中,也傳遞了一種精神和孝德。
這里,是我們的根,我們從這里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