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520-家風如明燈
發(fā)布日期:2021-11-22 瀏覽次數(shù):272
河北邯鄲·姜利曉
或許,越是沒文化的人,就越是看重這讀書學習。
我們家是世世代代的農(nóng)戶人家,祖祖輩輩都是在這黃土地里刨食吃,從曾祖父開始,家里就沒有所謂的文化人,所以,家里能出一個讀書人文化人,是家里長輩們最大的愿望。
為了讓家里的孩子讀書,從祖父開始,就會號召全家人節(jié)衣縮食,目的就是為了省出錢來,供養(yǎng)家里的孩子上學讀書,父親,是第一個受益者,可是那時太窮了,即使竭盡所能,父親也只是讀了個高小文化,就 不得不輟學在家了,后來,為了生計,父親去學了赤腳醫(yī)生,也算是村里的半個文化人了。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常常聽祖母說起,那些個靠天吃飯的年月,旱澇之時,地里幾乎也就沒啥收成了,所以,那時在上學的父親回家拿吃的時,往往會空手而歸,或者干脆,就扛著一個南瓜,到學校里煮著吃,那時都窮,就是這樣的煮南瓜,也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吃得上的。所以,父親一直都很節(jié)儉,平時吃飯時,我們剩下的小塊的饅頭或窩窩頭,父親都會一點不剩地吃完,對于他們這代挨過餓的人來講,糧食,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吃食而已。
父親平時最最上心的事情,就是我們兄妹幾個的讀書,他常說,讀書和種地一樣,不能懶惰,尤其是覺得自己笨,就更要是笨鳥先飛了,平時要比別人做出更多的努力,要比別人多用更多的功,才有可能超越別人,即使作為一個赤腳醫(yī)生,父親,也從未中斷過自己的學習與進修,父親說,干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有著永遠都學不完的知識。
和父親不同的是,他多少還有些文化,母親就完全不一樣了,母親可謂是,大字不識一籮筐,就連自己的名字,與寫不好,但是母親的勤儉持家與和睦鄰里等好品質(zhì),則是我們一生都享用的財富,記憶中的母親,好像總是有著干不完的活兒,不管是家里的家務活,還是地里的農(nóng)活兒,忙忙碌碌的身影,是母親刻印在我腦海里最深刻的印記。
每次,自己在有些自己覺得過不去的坎兒時,就會忍不住想起父母,想起他們這一生的經(jīng)歷,便覺得自己的境況,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了,就是這樣的父母,用自己對知識的渴求,用自己的勤勞節(jié)儉與善良,為我們的這個小小的家庭里,點亮了一盞家風的明燈,它照亮著我們的心靈,也照亮我們未來的路。
在父母的影響與教育下,我們家里出了兩個碩士,一個大學生,還有一個靠寫作為生的我,這都是他們心目中的文化人,當然也是鄉(xiāng)親們心目中的文化人了。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宋朝汪洙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只想說,把讀書當成人生的一種樂趣,其實,也是一種享受,好的書籍,無疑就是你的良師益友,能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讓這些好的東西,去指導自己的人生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就讓這讀書與勤儉善良的好家風,繼續(xù)為我們點亮一盞盞心燈吧,用它們獨特的光芒,照亮我們眼前的生活,和未來的道路,也讓它們點亮我們這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姜利曉,在《星星詩刊》《中國詩人》《散文詩世界》《牡丹》《火花》《中國散文家》《五月風》《佛山文藝》《中國文化報》《解放軍報》《安徽日報》《寧夏日報》《內(nèi)蒙古日報》《羊城晚報》《??谌請蟆返劝l(fā)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獲全國性征文獎1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