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定奎家族序
發(fā)布日期:2020-03-14 瀏覽次數:3163
《唐定奎家族·序》
翁 飛
在合肥市肥西縣柿樹崗鄉(xiāng)境內,矗立著一座古老的莊園——唐五房圩。圩內現存一座完好的徽派建筑“走馬轉心樓”,東面門楣上鑲嵌著當年李鴻章親筆書寫的“紫氣東來”石刻,西南角挺立著一棵130多年前臺灣少數民族首領贈送的文梓樹……,正是從這里,走出了抗日保臺的淮軍大將唐定奎,他比老上司、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奔赴臺灣抗法保臺整整早了10年。
在中國近代淮軍、淮系集團研究領域,淮軍大將唐定奎是一位十分關鍵而對他的研究和關注卻十分不夠的人物。這是因為,他本人雖然也是淮軍建軍時即投入軍營的元老、健將,但他從軍系上隸屬于劉銘傳(銘字營、銘軍),而且排在兄長唐殿魁之后作為副營統(tǒng)領,直到殿魁在尹隆河之役戰(zhàn)死,才正式接統(tǒng)銘軍右軍六營,“劉六麻子李鴻章,唐五肚子后添湯”,合肥西鄉(xiāng)這句膾炙人口的民謠,說的就是這段故事。唐定奎因誓為兄長報仇,在捻軍作戰(zhàn)中身先士卒,東捻軍失敗,李鴻章奏保唐定奎以提督記名簡放;西捻軍覆滅,定奎因追隨劉銘傳竟其功,受清廷敕封勇號“呼敦巴圖魯”;“剿捻”戰(zhàn)役完成后,率所部銘右軍駐防徐州,亦稱武毅軍。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在美國慫恿下藉口琉球漁民停泊臺灣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事件,命海軍少將西鄉(xiāng)從道率兵三千入侵臺灣,盤踞瑯嶠一帶。清政府授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前往臺灣辦理海防和對日交涉事宜。這項任命出于李鴻章的密薦,他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有勇有謀、剛柔相濟的大臣才能擔此重任,而沈葆楨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沈葆楨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女婿,李鴻章的同年同門進士(道光丁未科[即1847年]同在一房考中,房師為名士孫鏘鳴,孫鏘鳴之座師為翁心存[即翁同龢之父],所以李鴻章和沈葆楨均稱翁心存為太老師,稱翁同龢為師叔),關系密切。沈葆楨果然不負眾望,臨危渡臺,到臺灣以后,他看到防務十分空虛,手下無兵無卒,便向朝廷報告,要求從北洋抽撥3000人、南洋籌撥2000人共五千人馳赴臺灣,以對抗日本虎狼之師。因為雙方談判,沒有兵力做后盾是根本行不通的。此時南北洋防務均很吃緊,無兵可調。沈葆楨又給老同學北洋大臣密電求援,李鴻章便把剛從陜甘前線撤回徐州休整的淮軍銘武軍馬步13營共6500人,由唐定奎統(tǒng)率,全軍成建制地星夜馳援,從上海登輪開赴臺灣,有力地支持了沈葆楨在臺灣的布防。
唐定奎統(tǒng)率的這支銘武軍,實際是淮軍兩大主力——劉銘傳的銘軍和郭松林的武毅軍撤并以后合成的精銳主力,來到臺灣,猶如蛟龍入海,給了日本侵略軍以極大的威懾,促進了談判的順利進行。
據記載,兵輪橫渡臺灣海峽時,恰遇狂風暴雨,連遭滔天巨浪撲打。銘武軍士兵長期生活在陸地,初涉大海,耐不住日曬雨淋,紛紛中暑、暈船,嘔吐不已。此時,唐定奎親臨船頭,帶頭高呼“忠心保國,渡??官痢笨谔?,振臂一呼而應者云集,眾將士群情激昂。
部隊登陸臺南鳳山抗敵前線后,唐定奎首先察看了地形,迅速擇險分屯,為部隊安下營盤。不料臺灣氣候多變,晝熱夜涼,且瘴氣彌漫,很多將士染病,死亡人數與日俱增。唐定奎一方面遍請當地醫(yī)生為病員醫(yī)治,一方面商請沈葆楨,對死者予以體恤優(yōu)葬,并乞請恤于朝,從優(yōu)如典,從而穩(wěn)定了軍心。
在當時,雙方軍隊處于膠著對峙狀態(tài),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也是一場兵力、軍心之間的較量。八月,天氣酷熱,瘴疫流行,兩軍各有傷亡。日軍“死者每日四五人至數十人,病者不可勝計,大多臥不能興,惟飲米湯聊維生命”,士氣十分低落。唐定奎亦病死將士276人,但因體恤優(yōu)葬,安撫有力,當地軍民也紛紛送醫(yī)送藥,慷慨解囊。又經李鴻章在直隸運作,朝廷準允,及時向臺灣輸送了20尊大炮,萬余桶火藥及大批給養(yǎng),軍隊斗志日益高昂。西鄉(xiāng)從道不禁興嘆:“勢不如人,天亦不助我也?!睋辗接涊d:日軍占領瑯橋一役,出兵3658人,陣亡與病死者593人,先后動用軍艦5艘,運輸船輪13艘,支出軍費361萬余元,損失十分慘重。最終只好同意撤兵離臺。
為了安排淮軍進駐,同時進一步加強臺灣防務,沈葆楨不惜巨資,在臺南姚瑩當年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安平古堡不遠處,修起了一座具有較高近代化防御水平的軍事城堡,沈葆楨親筆題寫了堡名——“億載金城”,意思就是希望寶島臺灣的防務千秋萬載固若金湯,至今遺址尚存。
光緒元年(1875)秋,經欽差大臣沈葆楨多次奏請朝廷獎賞唐定奎,朝廷下旨:擢升唐定奎為福建陸路提督,褒獎各淮軍將士,準調唐定奎回防內地,休整治病。唐部先后駐守揚州、江陰等長江要塞。1884年夏,中法戰(zhàn)爭戰(zhàn)火燒到臺灣時,他主動請纓赴臺參戰(zhàn)。李鴻章慮及江防重要及提督傷病,沒有同意。1887年正月二十八日,唐定奎病逝于上海旅邸,終年55歲。
而這支銘武軍駐臺約兩年期間,由于水土不服感染瘴癘之氣等原因,死亡竟高達1918人,光緒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經北洋大臣李鴻章于南洋大臣沈葆楨會同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丁日昌聯(lián)銜上奏,準予臺灣鳳山縣設立淮軍昭忠祠,以祭奠這些為國捐軀埋骨他鄉(xiāng)的淮軍將士。沈葆楨并親自撰寫《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文》,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緬懷之情。
在基本明解上述的事實之后,難道我們不應該對這位在劉銘傳抗法保臺之前十年,就臨危受命、風雨渡臺,為保衛(wèi)祖國神圣寶島臺灣,與日本侵略軍對峙臺南、寸土不讓的愛國將領,生出由衷的敬意嗎!他和他統(tǒng)帥的江淮子弟兵——淮軍銘武軍,所建立的豐功偉績,難道不值得在中國近代史上大書特書嗎!
本書作者馬騏先生,是我多年老友和事業(yè)上的同志;他是肥西史志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也是我們在李鴻章、淮軍、淮系集團研究領域的中堅骨干。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勤于調研,筆耕不輟,先后參加劉銘傳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系列學術研究活動,是國家清史工程《淮軍》文獻叢刊中《淮軍鄉(xiāng)土資料》卷的主編,并率先高質量得到完成資料搜集、編纂任務。在調研和編研過程中,他對作為淮軍搖籃的肥西淮軍各位主將的家族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覺得有一種使命感,把這些淮軍將領的家族史陸續(xù)整理出來,為家鄉(xiāng)歷史文化資源增添一筆豐厚的財富。這部《唐定奎家族》,就是他繼《劉銘傳家族》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通過書中娓娓道來的細致敘述,我們對以唐定奎為杰出代表的肥西唐氏家族,他們的生存生活史、及其所反映和折射的時代大變局中的地域文化和人才涌現的現象,對今天的借鑒和參照作用,都會有著深切地體認。同時,對合肥市、肥西縣進一步打造淮軍搖籃,建設淮軍圩堡群生態(tài)旅游休閑觀光區(qū),也會提供很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支撐。
謹以為序。
作于2017年端午節(jié)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 上一篇: 臺灣的兩座淮軍昭忠祠
- 下一篇: 翁氏宗祠篇修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