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645-我家好家風 ——“好娃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爭嫁妝衣?!?/h1>
發(fā)布日期:2021-12-10 瀏覽次數(shù):312
作者:河南南陽·董傳秀
我出生在農(nóng)村,我們從小就把父親叫伯,在農(nóng)村伯的意思就是在親弟兄中是大哥,子女們就叫伯(我們的農(nóng)村口音叫白 三聲)。
伯和媽在年輕的時候,是經(jīng)媒人介紹認識的,伯的家里很窮,伯四、五歲時是和爺爺、奶奶一起挑著兩副擔子,挑著碗筷破衣爛被,和三歲的叔叔,一家四口從老家躲抓壯丁逃難,跑過來的,伯長大后沒工作就在進城的一個必經(jīng)之路,有一個300多米長的大陡坡,年輕小伙子們就會每個人拿一根草繩,有來往的牛車,拉貨的或人力車,上不去坡的時候,他們就會把繩子綁在人家的車把兩邊上,用力拉上去,拉一趟五分錢 ,后來父親也不知拉了多少趟,掙了五元錢,給媽買了一塊香皂, 一個小四方手帕,還有一雙襪子,算作是定親禮物,就和媽定了親 ,到了年底要結(jié)婚了,又給了媽媽50元錢彩禮錢,外爺用這50元給媽媽買了一個大立柜35元,一個半截柜15元,和一口木箱子,外加一雙被子和媽媽身上穿的一身蘭呢子棉襖、棉褲,便是全部的嫁妝了。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媽媽說她出嫁的時候,是一輛牛車拉來的,農(nóng)村人俗稱“扯棚車” ,就是牛拉著一個大木頭制作的牛車,然后上面有一張新席子 打一個彎弓行的車棚,然后用一個新布掛一個簾子,把?;\頭,車前車后都綁上紅布拉條,喜氣洋洋這就是婚車了。
然后再有十幾個叔伯兄弟,挑挑的、擔擔的,端盆拎線的,就把嫁妝給抬來了,媽說剛進門的時候,還有縫紉機,可是結(jié)婚三天后,縫紉機就不見了,原來是借人家的,結(jié)完婚已經(jīng)還給人家了。
還記得小時候 我們家住的都是土坯房加茅草屋 ,在后來國家大煉鋼鐵,國家辦起了各種的社辦廠招工,伯就去上班了,再后來大字不識一個的伯,卻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被選為廠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家蓋的是藍磚瓦房。到我十四、五歲的時候,家里又蓋了兩間平房、父親常說:“好娃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爭嫁妝衣。我和你媽結(jié)婚,什么都沒有,你爺也沒有給我們留任何家業(yè),但是我這輩子也蓋了三次房子,把土坯房改成瓦房,又把瓦房蓋成平房、樓房 ,我這一輩子,也沒有指望誰,把你們都養(yǎng)大了,過的也挺好,也不比誰差?!?/span>
姐20歲的時候,父親做主給姐說了一個婆家,父親把院里的大榆樹放了給姐做了一些家具,那時姐夫家里比較貧窮,一家?guī)卓趦H有幾間土坯瓦房屋 ,姐夫家拿來了四百塊錢彩禮,父親又給姐說:“好娃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爭嫁妝衣,只要娃爭氣,人品好,自己勤勞節(jié)儉就行,指望老哩的,那都沒出息 兩個人只要干,什么都會有的,窮不怕窮,只要干,都能富起來?!?/span>
我也清楚的記得,我家和姐夫家只有幾里路,那時候姐出嫁,是有兩個嫂子,騎兩輛永久牌自行車,帶著姐在前邊走 ,后邊有幾個鄰居家的兄弟們,抬的抬,提的提,兩個單人沙發(fā),一輛自行車,一個大立柜,三斗桌等等,這就是全部的嫁妝了。一行十幾個人說說笑笑,熱熱鬧鬧就把姐給嫁了過去 ,姐夫和姐兩人都很爭氣,結(jié)婚沒多長時間,就把家里的棚屋全部翻新,蓋成兩層樓房,贏得十里八村人人稱贊和羨慕。
等到女兒長大的時候,父親早已去世了,我牢記父輩的教訓,承繼好家風,一再的叮囑女兒:“人窮不怕窮,只要不是啃老族,自己努力干,勤勞節(jié)儉,咱們選女婿的條件是,不攀高門頭 ,不攀高枝兒,要的只是一個人爭氣就好,彩禮也是象征性的要了,定親一萬零一,彩禮三萬塊錢外加三金,然后又給女兒買了電腦、全自動洗衣機、40寸大彩電和小公主摩托車,外加三萬塊錢紅包,一并作為嫁妝讓女兒歡喜成家。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結(jié)婚當天,婆家來了六兩紅紅的轎車,披彩掛紅,鞭炮齊鳴,紅紅火火、熱熱鬧鬧,跟著攝影師一路繁花相送,拍攝制作視頻,留作紀念,光光彩彩,風光無限地把女兒嫁了。
女婿人厚道,又勤勞節(jié)儉,小日子過的平淡而幸福,我看著也放心舒坦。
這就是我家三代人不同的訂婚、結(jié)婚的真實經(jīng)歷。從五塊、五十到幾百、幾萬甚至現(xiàn)在的大部分人,幾十萬定親、彩禮,無數(shù)倍的增長,翻倍,見證了我們的家國繁榮昌盛的巨大變化和世事變遷。也見證了我們一家三代人,歷經(jīng)百年的滄桑歲月和過往。變化的是從貧窮到富足的家人家事。不變的是三代人持守好家風的情懷和情調(diào)!
【作者簡介】董傳秀,南陽市人,生于農(nóng)村,而立之年,意外截癱,輪椅姐,文學愛好者,公益志愿者,某公眾號外聯(lián),現(xiàn)居西峽大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