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義門詩禮 與善從長——涇縣莊安徽廬江陳氏(與善堂)
發(fā)布日期:2024-09-05 瀏覽次數(shù):4623
一、陳姓源流
據(jù)《中華義門陳氏大成譜》載:陳氏為舜帝后裔之大宗,周武王克商后,為感舜德,尋舜之后裔,以奉舜祀,得媯滿,并將其長女太姬嫁之,封為侯爵,派他統(tǒng)轄陳國故地,以國為姓。媯滿謚號陳胡公,成為陳氏得姓之始祖。
涇縣莊安徽廬江陳氏是陳氏家族中重要一脈。宣帝世孫陳旺字天相,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遷居江西江州郡潯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置業(yè)建莊,撰家法,建書堂,孝義治家,日益昌盛,曾獲唐宋兩朝9位帝王20余次旌表。唐昭宗李曄于大順元年(890)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陳氏得名為“義門陳氏”。宋太宗趙光義賜贈柱聯(lián)“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據(jù)民間口口相傳:由于陳氏家族過于龐大,給統(tǒng)治者帶來危機感,宋仁宗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風(fēng)”為由,下旨勸其分析。于嘉祐七年(1062)七月,在文彥搏、包拯等大臣監(jiān)護下分析。分析已成定局,族人提議,把祖堂內(nèi)一口生鐵鍋吊到義門堂的中堂梁頂上,讓它自然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莊,祈示天意,按這個辦法操作的結(jié)果是,鐵鍋摔成291塊,自然也就是分成291莊。至今江西南昌市義門陳的后裔還保存著當(dāng)年的鍋片。
明永樂年間(1403-1424),陳午關(guān),字謙讓,中年棄官,不欲爭名,懷揣家譜,隱跡遨游,遂定居于涇邑西鄉(xiāng)馬鞍沖周家塢。后遷徙移居涇縣,陳謙讓自列字派,自立堂號“與善堂”,為義門陳氏遷涇縣之始祖。
二、遷徙分布
明萬歷至清康熙年間(1573-1722),義門陳遷涇八世有才、有做,九世國覺、國吉、國梅等,置產(chǎn)或經(jīng)商,從涇川馬鞍沖遷居于廬江,為遷廬之始祖。分別定居于廬城周邊、泥河、瓦洋、長院、陳家碾、陳家倉、鴛鴦樹、陳余、趙榜、五里蟹子洼、岫山口、柯坦老人洼、羅河、礬山等25個村莊。
陳有才為陳潤玲長子,生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配葛氏,生子三:國禮、國羅、國昌。國禮世孫世廣,太學(xué)生,供職于無為,遂遷居于無。國羅一脈遷太平永豐、嶺上、深沖。國昌系有才公三子,昌生先,先生還,還生若,若生英,四代單傳,英生子三,三生五,五生十二,此房日漸昌盛。陳有做攜長子國順、三子國啟,遷六安,為六安支派大房始祖;次子國安回遷涇川,繼承祖業(yè)。國覺為陳有彩次子,生子四,坤、塘、璉、章,大清定鼎之初,遂率長子永坤乃遷廬邑之岫山口。據(jù)《國覺公遷潛川序》載,“永塘、永章在涇相繼而亡,永塘僅一子,名一旻,甫三歲,永璉目睹心傷,因攜一旻并同舉家盡來于廬,與永坤公同心協(xié)力,大振家聲,馀一馀三,粟積多倉,于是姓以倉傳,倉以姓傳,至今傳為陳家倉,云嗟?!庇览ど蛔?,名一良,定居于陳家碾,陳家碾以碾得名。國梅定居柯坦老人洼,五修宗譜時失聯(lián)。國吉為陳有熟次子,始遷廬南亞枝崗,生子二:永通、永鼎,長子永通遷六安,為六安支派二房始祖。永鼎后裔定居泥河、五里蟹子洼等。
三、宗譜綜述
涇縣莊安徽廬江陳氏家譜首修于嘉慶十一年(1806),遷涇川陳謙讓支下的廬江、涇川、六安支派合修家譜,并以此為始修;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涇、廬、六三支三屆聯(lián)修宗譜;四修時六安支派因故獨修;五修于2014年正式啟動,歷時兩年,2015年冬至,譜成。五修宗譜定名為《涇縣莊安徽廬江與善堂午關(guān)公宗譜》:涇縣莊系義門陳分莊祖始居地,午關(guān)公為遷涇川世系之始祖。注入“義門”元素,世系不紊,一目了然。
2015年版《涇縣莊安徽廬江與善堂午關(guān)公宗譜》
五修宗譜分三篇、九章、二十二節(jié),從內(nèi)容到體制進行多項改革與創(chuàng)新,并與《中華義門陳氏大成譜》無縫對接,將家譜電子版首傳“義門陳”網(wǎng)站,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實現(xiàn)義門陳千支一統(tǒng)、萬戶歸宗之愿景。
遷涇始祖陳謙讓啟列派行二十字,四修宗譜又新增二十字,此新老字派乃與善堂的廬江、涇縣、六安三支統(tǒng)用。
老字派:
關(guān)生宗保山 昌玲有國永
一世文光治 傳道大良明
新字派:
忠孝興家瑞 俊秀立業(yè)長
朝廷恩錫福 學(xué)富自禎祥
2008年6月15日,中華義門陳大成宗譜籌委會全體代表討論通過以清代翰林院編修陳光亨編寫的64字字派為藍本,在前面增加24字,總計88字作為義門陳全國統(tǒng)修宗譜統(tǒng)一字派。從得姓始祖胡滿為一世,則九十二世開始啟用,本支字派經(jīng)義門陳總部考證,與統(tǒng)一字派一一對應(yīng)。
四、祠堂堂號
陳氏祠堂始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坐落于牛頭山下,瓦洋河旁,泥河鎮(zhèn)陳家碾村頭。祠宇前后兩進,左右回廊,徽派建筑,輝煌美輪。譜載由陳傳道倡其首,不辭其勞,陳傳經(jīng)糾合族眾,劗勷之力,相與有成。陳治月創(chuàng)建祠宇,鳩工庇材,斂貲取費,舍己捐囊,寢室輝煌,祖宗得有所憑依。然而歷百年風(fēng)雨,年久失修,又改作學(xué)校等他用,已是破舊不堪。
涇縣莊安徽廬江陳氏祠堂(與善堂)
今逢盛世,百廢俱興,裔孫陳大朝首倡,陳明義執(zhí)行,眾親慷慨解囊,募款七十余萬。新祠在原址擴建,占地2畝,建筑面積200平米,徽派建筑風(fēng)格,磚木仿古結(jié)構(gòu),前庭后殿,中間天井,粉墻黛瓦,飛檐騰角,格門欞窗,古樸典雅,院中丹桂,四季長青,香爐聳立,莊嚴肅穆,門樓“義門陳氏宗祠”與后殿“與善堂”匾額遙相呼應(yīng),祠前景臺明池,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陳氏祠堂堂號為“與善堂”,是由遷涇始祖修譜建祠祭祀祖先所立。“與善堂”取之于成語“與人為善”。與,贊許、給予、贊助;善,為本,包括善舉、善意、善良的意境,是一切美德的統(tǒng)稱。堂號立意高遠,集仁、義、禮、智、信之精髓,與當(dāng)代倡導(dǎo)“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
五、家法家訓(xùn)
“家秉三尺法,官省五條刑?!惫饩w三十一年(1905),涇、廬、六三支三屆聯(lián)修宗譜時制定《家法三十三條》和《家訓(xùn)十六條》,從家族的組織管理和社會生活等層面都作了明細的規(guī)定,如家法第一條是“主事一人,副二人,掌家內(nèi)外諸事”,為主理家政的家族長,但同時規(guī)定“此三人不以長少,但擇廉謹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本法超出了封建宗族觀念的束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體現(xiàn)了以法治家的法律意識和家庭管理的民主精神?!巴乒θ文?,懲惡揚善”,保障家族的“和同”、“均等”,取得了“人無間言而守義范”的效果。
《家訓(xùn)十六條》是義門家風(fēng)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歸納,是忠義孝悌,耕讀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大部內(nèi)容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她留下的優(yōu)良家范、家風(fēng)傳統(tǒng)、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nèi)ダ^承和發(fā)揚。
受此家法家訓(xùn)的影響,潛川“義門陳”人才輩出。據(jù)五修宗譜《人才信息庫》統(tǒng)計,在任縣處級二十余人,工程師、經(jīng)濟師、教師等高級職稱的52人,大學(xué)本科及以上學(xué)歷的320余人,他們都兢兢業(yè)業(yè)奉獻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
江州義門陳在世界上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現(xiàn)象,成為封建社會儒家以孝治家的典范,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中華振興、民族復(fù)興寶貴的精神財富。先祖老序曾引韓愈名句“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沒有前輩先導(dǎo),即便輝煌美好,也不能彰顯;沒有后輩的繼承發(fā)展,即便鼎盛一時,也不能流傳。義門精神,薪火相傳,永葆繁昌。
附:潛川義門陳氏清嘉慶十一年(1806)始修譜序
昔春秋時之作譜也,只列五代,五代下各列一姓。后梁武帝命王僧虔編群族譜著姓氏,使人知其得姓之由,而其法漸著。他如象山陸氏、東萊呂氏以及黃氏、山谷陳氏,伊川又各取一義,以明譜說。其法雖善,未及歐公以父子直傳兄弟并列,五世一提,取五服之義;九世再提,取九族之意;又提至十三世,即千百世如之。其法簡當(dāng),了如指掌。使考者知其始終遠邇,尊祖敬宗而莫敢忽也。茲陳氏重修宗譜,有陳君光表索序于余。余觀其老譜,訂自前朝,原參以歐公之法。迄今數(shù)世,流衍既久,族屬漸多。雖有老譜不無兵燹殘缺,蝕篇蠹簡,此譜之修也不容緩矣。而纂修者又當(dāng)恪遵功令,不敢遠引。因以滿公為受姓之始祖,實公為穎川之祖,叔明為義門之祖,謙讓為遷涇之祖,至于國覺等為遷廬之祖、國道國慶國華等為遷六之祖,則宗派詳明,世系不紊。庶子子孫孫不忘尊祖敬宗之意云爾。
時
嘉慶丙寅年仲夏月
壬戌科進士乙丑科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年家眷弟張聰賢頓首拜撰
【注:張聰賢(?—1831),字序侯,號愛濤,桐城人。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后授甘泉知縣,調(diào)長安知縣,升直隸州同知;道光初,攝同州府事。修《長安志》30卷?!?/span>
(陳明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