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制作
中國安徽涇縣宣紙 作者:汪叔華
發(fā)布日期:2020-02-25 瀏覽次數(shù):2373
宣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典籍和書畫用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宣紙"始于唐代,產(chǎn)于涇縣",故因地而得名為宣紙,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
宣紙產(chǎn)地在安徽涇縣西面,那里濕潤的氣候和喀斯特地貌適合青檀樹的生長,沖積平面適宜長桿水稻,而青檀樹和水稻秸桿則是宣紙生產(chǎn)必不可少的優(yōu)質原料。涇縣境內(nèi)烏溪上游有兩條支流,一條淡堿性適合原料加工,一條淡酸性適合造紙用水。那里的人們世代相傳造紙工藝,以為生計。
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jīng)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紙面留清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種再加工技術形成更多花色品種,主要分蠟宣、礬宣、色宣、色礬宣等百余種。
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典籍和工筆畫用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為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按規(guī)格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按絲路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宣紙制品有素白冊頁、印譜、信箋和仿古對聯(lián)等等。
宣紙的聞名始于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云:"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于書畫了。另據(jù)《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西南、浙東都產(chǎn)紙進貢,而宣紙郡紙尤為精美。又載:"陜西府太守韋堅賦貢,以宣城郡船載紙為之"。
宣紙制作技藝于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5年5月20日,宣紙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宣紙的整個生產(chǎn)過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組成,至今許多重要流程,手工造紙匠人們都秘而不宣。
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而且依然如初。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美譽。

- 上一篇: 紙壽千年——中國宣紙
-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