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安徽無為·戴啟文
王之道(1093-1169),字彥猷,自號相山居士,宋廬州濡須人,即今安徽無為人,是我國宋朝杰出的詩人、軍事家和政治家。南宋淳熙十六年,其子王藺由禮部尚書遷為參知政事,后拜樞密使,也就是丞相。王之道因為兒子王藺做了丞相的緣故,先后被追贈太子少師、太子太師,謚“魏國公”。
1、“三桂堂”的來歷
王之道家族的堂號為“三桂堂”。“三桂堂”王氏分布無為、和縣、含山、宣城,和廣西、山西等地。
清《無為州志》一頁,記載“三桂堂”王氏的七個進士。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三桂堂”是無為地方產生的家族堂號。北宋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王之道和兄王之義(清《無為州志》作王之道弟)、弟王之深參加科舉考試,三人一同得中進士,成為北宋科舉史上的佳話。為了紀念先賢的功德,王氏后人把自己家族的堂號取名為“三桂堂”。
《王氏宗譜》序介紹:“不曰三槐,而曰三桂者”,因為王之道攜兄王之義、弟王之深參加科舉考試,一同考中進士。
王之道十子九進士,加上其兄弟、侄輩和孫輩得中進士者,共有14人之多,包括王之道、王之深、王之義、王萊、王藺、王瀹、王杜、王逍、王栐、王杵等,是宋朝科舉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族。
2、《王氏宗譜》的版本
“三桂堂”《王氏宗譜》有多個版本。
版本一:北宋元豐年間,“王桂堂”王氏一世祖倜公(當時居住瑯琊),官至都尉直宏文館,修撰《王氏宗譜》。宋室南遷時,王氏全家由瑯琊遷入濡須,即今安徽省無為市。二世祖蘧公,紹圣年間即公元1094年,知無為軍。三世祖叔詹,誥封通順大夫。四世祖元堂公,累贈公紫、光祿大夫、中書令兼尚書令。其有三子,即長子之義、次子之道、三子之深。
細細研讀《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發(fā)現(xiàn)王之道的第二子名“蘧”,與這個版本的《王氏宗譜》上的二世祖名相同。很明顯,《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與那個版本的《王氏宗譜》有矛盾的地方。
版本二:王之道第六子王藺有四子,長子相賢,次子宗賢,三子杵,四子栐?,F(xiàn)在開城鎮(zhèn)練墩村“三桂堂”《王氏宗譜》,尊王藺的第三子王杵為一世祖。
《王氏宗譜》記載:王之道第六子王藺的兒子王杵,曾任汀州通判,他“原居無為州,避元亂,宦族易名匿跡逃避吳越等方。惟公性孝官卑,解組歸里省墓軒車山。兵靖后卜居練墩,仍系民籍。延及明初,吳越分支各宗其祖我族,先賢欲顯杵公省墓孝思,故特上以徽號尊為始祖考?!币驗楸軄y吳越之后回無為州,所以《王氏宗譜》說自己家“派必祁門”。
版本三:原居住在無城北門的王之義后人,因為家族出了魏國公和開國公,他們的居住地被稱為“二公”,或者“王二公”。后來,他們有的遷居南陵、和縣等地,其宗譜尊王之義為一世祖。
版本四:含山縣林頭鎮(zhèn)福山行政村西王村的“三桂堂”王氏,是王藺長子相賢的后人,譜盒名為“二公堂”。他們的族譜尊王相賢為一世祖。
3、 駐兵豹兒寨山
王之道中進士為官是北宋的晚期,當時天下太平已久。這時,朝廷想對金人用兵,王之道認為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能用兵,竭力勸說。朝官厭惡他的率真,把他置于下等。后來,他任歷陽縣丞和烏江縣丞。
金人南犯時,王之道回無為軍奉養(yǎng)雙親??吹浇鹑四戏?,長淮千里盜賊橫行,他帶領家族進入豹兒寨山避難,讓弟弟王之深守山,他率領青壯年轉戰(zhàn)于山外的無為、巢縣和廬江等地。
當時,躲藏在豹兒寨山里的人非常多,大約有萬人,因為四周被圍,不但無法耕種糧食,連稻谷都無法運進去。為了解決糧食困難,他高價懸賞,誰只要運進豹兒寨山一袋糧食,自己即分得一半。由于懸賞很高,豹兒寨山糧食供應充足。
豹兒寨山西邊的毛公山,當時躲藏著許多難民。盜賊李伸為了打劫這些難民,把毛公山圍得水泄不通。王之道了解到這個情況,選調精干士卒,從小路出發(fā),打李伸一個措手不及,逼得李伸不得不撤走。毛公山的難民感念王之道的恩德,覺得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拔寨搬家,遷居豹兒寨山居住。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4、 救難狐避山
王之道駐守豹兒寨山時,狐避山也駐守著一支鄉(xiāng)兵。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的一天,住在豹兒寨山的王之道夫人孫氏病得快要不行了。家人用綿絲放到她的鼻前,試看她是否還有呼吸,這時狐避山送來求救信,說他們被李伸的大軍圍困,請求支援。
《王氏宗譜》里王之道像
當時王之道不在山上。王之深因為嫂子就要去世,加上兵力不足,沒有立即發(fā)兵救援。第二天,狐避山被李伸攻陷。大家都說幸虧夫人生病,豹兒寨山的人忙于準備喪事沒能救援,否則自身難保的豹兒寨山肯定受到牽連。王之道在《孫宜人墓志》中記有此事,稱贊夫人“以一死活十萬人之命”。
5、赴會盜賊
盜賊李伸戰(zhàn)勝張琪,占領無為軍城。李伸派手下大將率領人馬圍攻豹兒寨山,并讓人傳話:“我們是來請王縣丞的。要是王縣丞不出來,我們就要屠寨啦!”
王之道知道單憑豹兒寨山的力量無法與李伸抗衡,準備單刀赴會,勸家人說:“他們圍得越急,我們的形勢越孤單,突圍的希望越渺茫。我知道李伸雖然粗悍,卻讀過詩書。希望用我的誠心打動他。他如果接受了,豹兒寨山的禍事就可以避免;如果他不接受,或者殺了我,也比束手待斃強。”
大家都不讓他下山。
王之道說:“用我一個人的生命,救山上數萬老幼,有什么不好?”帶著十多個人騎馬下山。
盜賊看王之道膽略過人,十分佩服,說:“我們來請您,是因為您得民心。我們想把無為軍城送給您管理?!?/span>
他們把王之道押入無為軍城。
不久,張琪糾集力量來戰(zhàn)李伸,李伸戰(zhàn)敗逃走。張琪劫持王之道,逼迫他招降豹兒寨山的人。王之道借口自己前去游說,終于逃走。
當時,無為軍境內盜賊遍地,殺人如麻。只有躲藏到豹兒寨山的人們,得以保全性命。
6、 領攝鄉(xiāng)郡
朝廷得知王之道扼守豹兒寨山有功,命令他為無為軍守,管理無為、巢縣和廬江三縣。王之道察看滿目瘡痍的無為大地,召集流離失所的人們開展農業(yè)生產,境內平安無事。
當時金兵“犯江浙,江淮千里,莽為盜區(qū),握兵者畏懼不敢戰(zhàn),有城者遁逃不能守”。而王之道以一介書生“率數千烏合之眾,抗敵數十萬”,終于保全豹兒寨山,引起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滴酢冻部h志》記載:“宋高宗幸其處?!本褪钦f,因為王之道出色的表現(xiàn),引起宋高宗的關注,他曾經到無為軍巡察,并住到王之道的家里。
后來,王之道被提拔為鎮(zhèn)撫司參謀官。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7、得罪秦檜
王之道擔任滁州通判時,得知朝廷要和金人議和,立即上書,認為議和有辱國家,并認為五個方面可以戰(zhàn)勝金人。
王之道的言論,得罪了主張議和的丞相秦檜,他被貶為南雄州溪塘鎮(zhèn)稅。正遇上天下大赦,有異議的人可以重新派遣。但是王之道已經不想做官了,他回到家鄉(xiāng)開城,在相山居住了20多年,每日飲酒作詩自娛。
秦檜死后,王之道擔任信陽軍守。
8、無為老幼為他送行
乾道五年六月,即公元1169年,王之道病倒在無為軍城自己的家里。
一天,他對兒子說:“我很久沒有做夢了。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皇帝召見我,說因為我有功,應該給我的后代加官進爵。我已經77歲,死了,沒有什么遺憾的啦!”
他死后,有72副棺
新編修的《王氏宗譜》 材同時出門。無為軍老幼哭于道路,為他送行。
9、王之道的墓地
《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記載,王之道去世后,“以其年十月甲申葬于郡城北三十里長岡之原”。據此分析,王之道墓位于現(xiàn)在的無為城北。
清《無為州志》記載:“魏國公王之道墓,在開城鄉(xiāng)相山?!碑敃r的“相山”,現(xiàn)在被訛寫為“象山”,在嚴橋鎮(zhèn)境內。王之道曾經在相山的林泉書院讀書。那里后來有座寺廟——相山寺,相山寺的基座就是林泉書院;寺前有一棵大樹,據說為王之道手植。
《王氏宗譜》記載:“軒車山西羅壙,有之道公墓?!?/span>
關于王之道墓地,古代文獻資料的記錄共有以上三種說法。
查閱王之道的文章,發(fā)現(xiàn)《遷葬告皇考文》,有“軒居之原,肇修新阡”;《遷葬告皇妣文》,有“軒車之原,卜云其吉”;《遷葬告先妻文》,有“今將遷先妣于祖塋之東,舉先考于相山之西,而合葬于軒車之南,檀林之麓,以汝待先妣而居于右,以亡侄童兒侍先考居于左”。
王之道在世時,已經確定軒車山為家族墳地,并“舉先考于相山之西”,即把父親的尸骨從相山移葬到軒車山。有人推斷,他不會葬于無為軍城的北部,也不會選擇相山為自己的安息之地,選葬地點應該是祖墳之地——軒車山。
但清《無為州志》和《巢縣志》都記載,王之道葬于相山。
王之道在相山的墳墓大約毀于明末清初??滴酢冻部h志》記載:“今王相墳已被發(fā)掘,州中豪民葬其處矣?!笔钦f巢縣的有錢人覺得王之道在相山的墓地風水好,他們把王之道墓挖了,在那里埋葬了他們的先人。
王之道兒子王藺,葬于軒車山。
【作者簡介】戴啟文,男,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yè)。發(fā)表大量小說、散文和歷史論文,出版《無為史話》《話說無為——無為旅游景點民間故事》《千年古鎮(zhèn)襄安》《千年古鎮(zhèn) 山水開城》和長篇歷史小說《九龍灘》。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