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安徽肥西·宣荔微
百家姓,何止百家,據(jù)悉,目前全國在用姓氏就有六千多,原來“百”就是多的意思。
我姓宣,人們聽到這個姓氏第一反應往往是“這個姓很少呀”,我在外地上學初見寢室同學時,竟然有人驚呼:“還有這個姓???”我有個學生在周記中寫到:“我的語文老師姓宣,這是一個很神秘的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百家姓》上都沒有!”其實百家姓中有宣姓,“丁宣賁鄧、郁單杭洪”,排178位。但“宣”姓確實是小姓,這是事實,據(jù)說全國只有17萬人左右,姓氏人口排名300多位。
我從小到大聽到父輩們談論家族時,最多的話題就是“我們肥西宣姓都是一家人,我們的祖先是一個人”。結(jié)合族譜得知,我們的五世祖朝銀公,于1450年(明景泰元年),用一根扁擔、兩只籮筐把家從肥東撮鎮(zhèn)挑到了肥西上派河,距今已有571年。宣姓在肥西開枝散葉,延綿不息,總?cè)丝谝堰_2600余人。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每次新生入學,我總是關注有沒有宣姓同學,如果有的話,就感到親切,潛意識告訴我,這是我的家人,我要關注他的成長。如有金榜題名,更是喜不自勝。
肥西、肥東雖然一衣帶水,但由于年代久遠,歲月動亂,家族之間基本沒有聯(lián)系,“老家”只是傳說。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時光流到二十一世紀,人民衣食無憂,修譜成為普遍,宣家自然也不例外,本世紀初就有六修宗譜的動議,至2008年6月族譜修訂告竣。這期間,修譜成為橋梁,把肥東、肥西宣家連接到一起,肥西族人有種回家的感覺。修譜初期,肥西宣家領頭人,不顧年邁體弱只身往返肥東宣壩七次,與老家族人商談續(xù)修宗譜事宜。修譜是件繁瑣的工程,摸底登記,捐資收款,匯總上報,核對制作,無不費時費力,參與的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走村串戶,披星戴月,有的人鞋都跑爛幾雙,為了家族大事,無怨無悔,無私奉獻。
新譜修竣,沒有祠堂存放是種缺憾,何況祠堂是家族崇宗祭祖的場所,更是家族精神的紐帶。宣家原有祠堂在肥東撮鎮(zhèn)宣大塘之畔,古色古香,器宇不凡,由世親李鴻章親題匾額。也正因為如此,“文革”期間慘遭破壞,僅存門墩和旗桿石,令人痛惜。修譜不易,建祠尤難。宣氏族人本來就有知難而進的家風傳統(tǒng),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誠為可貴。族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踴躍捐獻石獅、香爐、宮燈、音響、花木及建筑材料,一位族人個人就捐資160多萬元。群策群力,憑借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毅力,歷盡艱辛終于創(chuàng)造了家族的奇跡。一座三進四廂、內(nèi)壕外墻、古樸典雅具有徽派風韻的宣氏宗祠傲然屹立于肥東撮鎮(zhèn)星光大道之側(cè),周邊有河流、鐵道、電信塔和宣氏宗祠文化園襯托,彰顯宣氏家族奮發(fā)向上、通達昌盛的風范與未來。
宣氏宗祠文化園是由宣氏宗祠、家族文化廣場、宣壩水系景區(qū)、宣壩宣氏始祖墓園等組成,著名書法家宣達題寫標識。文化廣場內(nèi)樹木花草、名人雕塑、廊橋水榭,錯落有致。徜徉其中,美譽度、自豪感油然而生……
宣氏家族自古英雄輩出,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后,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光合肥地區(qū)宣氏族人就犧牲22人,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34歲,肥東橋頭集小宣村一門就有六名烈士,大蜀山烈士陵園有專板介紹。本支參加革命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有宣濟民,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新四軍巢北司令員,后任多種重要職務,解放后任安徽省勞動局首任副局長;宣育華1942年參加革命,建國前曾任肥西縣工委書記、支隊政委,建國后任安徽省總工會秘書長、合肥市總工會主席。他們?yōu)楦锩龀隽酥匾暙I,是宣家的驕傲。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2019年正月,肥西宣氏家族舉辦首屆家族團拜會,主題是“愛國愛宗.同心同行”,2019年暑期肥西宣家組織青少年一百余人到祠堂“尋根問祖一日游”,旨在告訴晚輩后人,我們趕上了好時代,請不要忘記國家,是國家給了我們幸福生活;請不要忘記祖宗,是祖宗薪火相傳,極其艱難地生存下來,這世上才有了我們。我們要同心同德,奮力拼搏,為國家爭光,為家族添彩。
樹高千尺不忘其根,水流千里必思其源。我為生活在新時代而感到幸運,我為是宣氏后人而感到自豪。我將不辱使命,接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