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1
作者:山東沾化·吳文峰
日前,翻看1935年版《沾化縣志》,在科名佳話中讀到如下文字,眼睛不禁一亮:邑中吳姓自明季至清中葉,科第尤盛,教弟子嚴而有法。章丘焦太史榖宜嘗客于吳家,見之嘆曰:“夙稱沾邑為濟北詩書之藪,雖未到丁、李、范等家,今睹吳氏家風,良非虛言?!狈畔隆袄峡h志”,搬出新修訂的《沾化吳氏族譜》仔細查閱,果然從生活在康乾時代的八世祖《士亨公傳記》里找到了出處:“邑庠生,性聰敏和易,尤善處兄弟,終其身無間言人皆稱之。教子嚴而有法,章丘焦太史榖宜客于家,見之嘆曰夙稱沾邑為濟北詩書之藪,今睹吳氏家風良非虛言。”
家譜記載的內容被引用到舊縣志中,這是家譜的力量。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邑,古時縣的別稱。沾邑即沾化縣,位于魯北平原渤海灣畔。宋慶歷二年始設,初名招安縣,金明昌六年更今名。作為山東省最后一個摘帽的貧困縣,近來以“沾化冬棗”聞名于世。丁、吳、范、李、蘇,是明清之季邑中名門望族,均因重視教育、人才輩出而載入史冊。
關于吳士亨,《沾化縣志》人物志孝友傳中有載,說他操心慮患,動守禮法。父歿,哀毀不欲生。事嫡母、繼母以孝聞。此家族,有60多位事略入縣志,分載“仕績”“忠節(jié)”“清介”“孝友”“文學”“義行”“耆德”等篇。嚴格地說,這與該家族良好的家風家教是分不開的。
與別的家族來自山西洪洞縣,或河北棗強不同,沾化吳氏始遷祖吳宣,明成化年間“因避無妄禍”從山東平度州蓼蘭社到此安家落戶。因入贅李氏,子孫開始俱姓李,直到其六世孫汝為順治年間考中進士,授陜西麟游知縣,上任前向朝廷提出申請,“朝復吳姓”后,始作家譜。他的兩個兄弟汝亮、汝楨,前者為崇禎舉人,授江南江寧令;后者設教家塾、不取修脯,先后登第者30余人。兄弟三人的事跡在縣志上都有大段記載,且都有詩集傳世。當時,他們年邁的父親寫下了如下文字,作為“茂華祖自序并家誡”收錄族譜中:“今八十余歲矣,既非永訣之日,然恐諸子遠仕他鄉(xiāng),有欲言而無及者,囑之曰:爾父德薄,不足為范,然累世傳家,以忠厚為基;秀才雖貧,必令子孫讀書;鄉(xiāng)宦雖富,必務親理農業(yè)。一日居官,斯民皆吾赤子,有冤屈,必為之伸雪,有難,必為之解救,勿妄取人之財,勿任一己之意,遇紳士以禮,待百姓以惠……切切記之勿忘?!?/span>
對此,《沾化縣志》中也有記錄:吳茂華,字毓初,歲貢,性好學,家貧不能自給,晝傭作,夜持香一縷照讀,學業(yè)大進。順治二年,以當路推薦,部檄三至終不就,授徒課子以終。著有《家訓》一卷,祀忠孝祠。
據統計,300多年間,沾化吳氏共有237人獲取各種功名,其中進士2人,舉人14人。授予官位的155人,其中獲贈封號的35人,是典型的耕讀傳家。新中國以來,涌現了詩人吳開晉等。
梁啟超說過:“最古之史,實為方志”。正史、方志、家譜,被稱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有人說,家譜不僅具有自然生命文化的意義,也具有社會歷史文化的意義。家譜文化是對國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補充,對其后人的激勵和影響更是巨大。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數年前,筆者曾帶著《沾化吳氏族譜》去陜西麟游尋訪。當地政協部門有關領導一句“歡迎吳縣令的后人到來”,令人激動。在那里,見到了舊縣衙、他寫詩歌詠過的名勝古跡和新、舊版《麟游縣志》。在1999年出版的《可愛的麟游》書中,一篇《好知縣吳汝為》讀來更是令人振奮:“清朝順治年間,我縣曾有個愛民如子的好縣官——吳汝為。他離職時,百姓為感念他的仁德,在舊縣城興國寺修建了祠堂,立了碑子?!币槐?007年出版的《古今詩人詠麟游》,收錄了他8首詩。我?guī)Щ睾?,收錄進2011年出版的《沾化歷代詩文集粹》。
今年,沾化縣作協成立,隨后舉辦了“永遠跟黨走?‘典’亮百年?詩書之藪啟新篇”《渤海灣文學》創(chuàng)刊發(fā)行儀式。重提“詩書之藪”,看來這句被家譜記載的文化現象,正在發(fā)揚光大。滋潤心田,方興未艾,家譜萬歲!
【作者簡介】吳文峰 ,山東沾化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出版有《鄉(xiāng)村的表情》《“小巷總理”陳葉翠》等著作。曾獲第六屆中華寶石文學獎、第四屆泉城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