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烏虖!譜之肇端古矣,司馬子長作《史記》,《十表》旁行斜上,悉仿《周譜》。漢魏以來,國家復設圖譜局,以網(wǎng)羅天下放失■,俾掌于官,然其時私家亦多有之矣■。劉歆《七略》備載楊子云家牒;李善長■《選集》,引稽、阮數(shù)十家之譜。其中大旨■,要皆不外明世系、清本源、辨支派、詳事實,使人不忘所自出。
自沈約、任彥昇輩序次先世,專尚虛美,妄用己意,造作名字、職官,捃摭“三古”,諸侯將相緣飾附會,以侈夸其宗閥之盛。而一時接踵起者,敘其受姓之始,不肇源某帝某王,即發(fā)祥某公某卿。舉世紛紛,指不勝屈,若李知誥之后太宗,郭崇韜之籍汾陽,尤為通人所姍笑。甚矣!何人之多好誕耶?
今年冬吾邑興■辦鄉(xiāng)團,余應縣會招,寓于俞氏之“青■云堂”。適前清侯選同知方君松齡,偕■其弟前清藍翎補用千總鑫海暨其姪文童曉嵐等前來,把袂言歡,聚談抵夕。介曹君子美索序于余,余以通家世好,不敢以不敏謝,遂浣手展卷,備覽巔末。
始知其氏出于周之方敘,盛于皖之徽歙。三千年來,雖代有聞人,如漢之方儲,晉之方回,唐之方干、方亮,宋之方偕、方慎言之倫,政事文章,勛德碩望,麟麟炳炳,足耀史編。然以代遠年遙,傳■無根據(jù),宋元以上皆略而不載。載之■詳者,則由明初待召公始,召公為方氏遷廬之始祖,理所當詳;諸賢為方氏荒闊之遠宗,義固宜略。
孔子刪《書》,斷自堯、舜,不錄唐、虞以前。馬遷修史起于羲、軒,不采疏循之世,其揆一也。方氏自召公遷廬,誕子八人,名諱俱以“貴”字次序。厥后析居,或在城、或住鄉(xiāng),家世熾昌,人文繁萃。傳不數(shù)葉,驟成巨族,而家乘亦煌煌整飭。
洎乎明季,張李盜兵,丁壯罹于刀鋒、婦孺填■于溝壑,房廬蕩為灰燼、譜牒散作南■風,轉(zhuǎn)徙流離,老成凋盡,摧殘零落,文獻無征。直至有清康乾間,南皋、宇文■、鳳洲、慎修諸先生,乃稍稍綴拾流傳,搜羅遐邇。準諸前人口授、證以先代手稿,忝之遺文勝簡、質(zhì)諸斷碣殘碑,積月累年,心力交瘁。甫將貴一、貴四、貴五、貴六、貴八諸公,循始祖以下,某世某系,正本清源;某派某支,就事征實;某子某女,生年嫁聚,某公某妣卒歲葬所,一一厘定,纎芥不遺,條例謹嚴,抉擇精當。他如貴二、貴三、支下之逃竄淪散、喪亡無據(jù)者,概置闕■如,寧以信傳信,弗以訛傳訛。
觀此,則當日創(chuàng)修諸老,據(jù)事直書,經(jīng)營慘淡■骎骎乎上。頡頏于古作者之林,以較他族之妄矜閥閱、牽引鋪張,其賢愚誠不可以道里計矣。
方氏之譜一修于乾隆,再修于同治。至是,松齡與照華、懷忠、朗明、秉卿、開甲、長庚、榮華、學道、鑫海、龍舒、曉嵐諸君,謀續(xù)新之卷冊,雖屬遞增體例,仍無更變,是亦善繼先志,深合古人達孝之旨。余故撮其梗概,以弁其篇首云。
時在同治十三年 歲次甲戌 孟冬月中浣之吉■ 谷旦
前清賜進士出身 特受廣東廣州府 南海縣正堂
世愚弟 (桐軒)張鳳喈 鞠躬敬譔
【注】
烏虖:即“嗚呼”,感嘆詞。
司馬子長:即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作《史記》。
旁行斜上:原指《史記》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譜牒等。語出《梁書·劉杳傳》:“桓譚《新論》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譜?!?/span>
網(wǎng)羅天下放失:搜集羅列全國散失的舊聞。放失:散失,指散失的事物。失:通“佚”,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痘茨献印r則訓》:牛馬畜獸有放失者,取之不詰?!痹V“失”處缺字,校注者據(jù)史補出。
亦多有之矣:也大多都有啊。原譜“矣”字處缺,校注者補出。
李善長《選集》: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奉命監(jiān)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原譜“長”字處缺字,為校注者據(jù)意補出。
大旨:亦作大指、大恉,主要意思;大要。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齊、楚、秦、趙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痹V“旨”處缺字,校注者據(jù)意補出。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chuàng)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時號“永明體”。
任彥昇:即:任昉,字彥昇,小字阿堆,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南梁著名文學家、方志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仕宋、齊、梁三代。擅長表、奏、書、啟各體散文,“當世王公表奏,莫不請焉”,有“任筆沈(約)詩”之稱。齊永元末為司徒右長史。
捃摭:意思是采取,采集,搜羅材料以打擊別人。語出漢·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
三古: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稱。語出《漢書·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易·繫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span>
李知誥:即李昪(888-943),字正倫,小字彭奴,本名李知誥,五代徐州人,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原姓李,父親李榮在戰(zhàn)亂中失蹤,后隨養(yǎng)父徐溫改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吳權(quán)臣,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后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稱帝,國號齊。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后太宗:以其為太宗之后人。后:名詞活用為“為動詞”,“為……后”。下句“籍汾陽”,用法同。
郭崇韜之籍汾陽:郭崇韜(攀附郭子儀,以汾陽為其祖籍)。郭崇韜:(約865-926年),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宰相、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歷仕兩代三主,唐僖宗后期,作為昭義節(jié)度使李克修親信,累典事務,廉潔干練?!俺珥w哭墓”典故即指此人。汾陽:故地名,今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此借指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因封為汾陽王,故稱。
姍笑:譏笑,嘲笑?!稘h書·諸侯王表》:“﹝秦﹞姍笑三代,湯滅古法。”顏師古注:“姍,古訕字也。訕,謗也?!?/span>
興辦:興起創(chuàng)辦。原譜“興”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俞氏之青云堂:俞氏的堂號。查:“于氏”有堂號曰“青云堂”,不知是否為作者誤書?原譜“青”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把袂:握住衣袖,猶言握手,有期待會晤或表示親昵之意。語出梁元帝《與蕭挹書》:“何時把袂,共披心腹。”何遜《贈江長史別》詩:“道出郊坰,把袂臨州渚?!?劉長卿《送賈三北游》詩:“把袂相看衣共緇,窮愁只是惜良時?!?/span>
介:傳賓主之言的人。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
傳無根據(jù):傳言沒有憑據(jù)。原譜“傳”字處,缺字,校注者據(jù)意補出。
宋元:原譜書為“宗元”,疑誤 ,校注者據(jù)史更之。
載之詳者:記載較詳細的。原譜“之”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馬遷:即司馬遷的省稱。上句中“堯、舜”,指堯帝和舜帝,;下句中“羲、軒”指伏羲和軒轅,均為合稱、省稱。
其揆一也:其道理是一樣的。揆:指道理;一:一致,一樣的。
數(shù)葉:數(shù)代,數(shù)世。葉:代,世。
張李盜兵:似指張獻忠、李自成等部農(nóng)民起義軍。統(tǒng)治者對其蔑稱。
填于溝壑:即“填溝壑”,死的自謙說法。人死埋于地下,故稱“填溝壑”未填溝壑而托之。 語出《戰(zhàn)國策·趙策四》:“﹝舒祺﹞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譜牒散作南風:譜頁像樹葉一樣被南風吹散。南風:亦稱,凱風自南。語出《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薄稜栄拧め屘臁?“南風謂之凱風?!?/span>
原譜“南”字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宇文:方氏人名,原譜“文”處缺字,校注者補出,未必準確。編修者自查確認,校注者暫時補出。
綴拾:采集連綴。 出處明·張居正《重刊序》:“匯為《大明集禮》一書,蓋編摩綴拾,雖出于一時諸臣之手,而斟酌損益,皆斷自圣衷?!?/span>
闕如:指空下來。闕:空缺;如:語助辭。語出《論語·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后多用以指散失、遺漏。如:“老成凋謝,文獻闕如,使得修史的工作倍加艱辛。”原譜“闕”字處缺字,校注者補出(應該準確無誤)。
寧以信傳信,弗以訛傳訛:可信的就作為可信的留傳下去;可疑的仍然作為可疑的留傳下去。句中“寧可”,為選擇的連詞,表示比較兩方面的利弊得失后,選取其中一面
慘淡:此謂盡心思慮。語出唐代杜甫的詩句《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詔謂將軍指絹素,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清·黃叔琳《柏林寺觀李晉王畫像歌》:“鷹揚虎視空一世,經(jīng)營慘淡傳其真?!痹V“淡”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骎骎:原指馬疾速奔馳貌;此處形容事物日趨進步強大。宋·蘇洵《審勢》:“秦自孝公,其勢已骎骎焉,日趨于強大?!薄独蠚堄斡洝さ谝灰换亍罚弧叭缓笥蓺W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骎骎進于大同之世矣。”
頡頏:亦作“頡亢”,鳥飛上下貌,引申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宋·岳珂 《桯史·姑蘇二異人》:“﹝獃道僧﹞狀不慧,而言發(fā)奇中,與何(何簔衣)頡頏。” 清·劉大櫆《<見吾軒詩集>序》:“中畯乃獨得雄直之氣,以與古之作者相頡亢?!?
妄矜閥閱:妄自驕夸虛飾,炫耀名門貴族。妄矜:妄自矜飾炫耀耀。閥閱:古代官宦人家門前立的兩根柱子,后為名門貴族的代稱。
不可以道里計:不能用里程來計算,形容程度相差很大。計:計算。章炳麟《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最有學問的人,就是周秦諸子,比那日本的物茂卿、太宰純輩,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了?!?/span>
弁其篇首:放在譜卷的前面。弁:置放,指放在前面或上面。
同治十三年甲戌:即1874年。原譜書為“甲子”年,疑誤。農(nóng)歷甲子年(鼠年),應該是“同治三年”而不是“十三年”。因為上一個甲子年為嘉慶九年,即1804年,那時作者還沒出生;一下個甲子是1924年,已經(jīng)是民國了。如果為“十三年”不會是“甲子年”,而是甲戌年??傊闹械哪晏?、時間、干支,必有一個是錯誤的。 原譜“同治”年號缺失,系校注者補出。
孟冬月中浣之吉: 冬月中旬的休沐吉日。原譜“吉”處缺字,校注者補出。
張鳳喈:(1825?-1932年),字桐軒,廬州府廬江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曾任廣東惠來縣、南??h知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登進士三甲第61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擔任清朝廣州府南??h知縣。后由王?接任。
【說明:點校稿中黑子方框為“缺字”;紅字加粗加陰影為所補字;注釋中紅色楷體小字為校注者注解;正文藍色字為需注釋字?!?/span>
【校注者評語】
譜志聯(lián)系,敘中夾議;切古說今,呼應接氣。
標點并舉,校注合一;殘篇補缺,頗費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