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
01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和奶奶在世時,很多上了歲數(shù)的老年人都稱我們李家是書香門第。爺爺奶奶他們從舊社會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爺爺是個目不識丁的莊稼漢,奶奶是個小腳女人,她除了擅長做一桌可口的家常菜外,還會納一雙合腳的好鞋、會縫一套熨帖的土布衣服,他們倆能將農(nóng)活和家務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但在他們的身上,我實在看不到哪怕一點點書香門第的影子。
但是,我們李家為什么被稱為書香門第呢?這個問題困擾著我的整個童年。
公元1979年冬,我九歲那年,時齡八十三歲的爺爺撒手人寰,自那以后,奶奶開始變得有些戀舊,經(jīng)常有事無事給我講起她和爺爺?shù)墓适?,這是一段充滿艱辛、歷經(jīng)滄桑的往事。
奶奶是桐城東大街鄭家小姐。清末民國時期,東大街鄭氏是桐城響當當?shù)馁Y本家,坐擁布草莊、南北貨商鋪、酒樓茶社、鐵匠鋪、豆腐坊等眾多產(chǎn)業(yè),鼎盛時期稱之為“鄭氏半條街”。
爺爺卻家徒四壁,窮得叮當響,快三十歲連老婆也說不上,為了混口飯,他不得不委身于鄭氏豆腐坊當長工。小伙子勤快老實,博得了老外婆的好感,遂做主將女兒的終身托付予他。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兵荒馬亂的年代,天有不測風云,奶奶娘家四個哥哥竟然不幸相繼疫亡,更為不幸的是他們都沒有留有后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自此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鄭氏家業(yè)一夜敗落。鄭氏家業(yè)敗落后,爺爺奶奶承擔起贍養(yǎng)的責任,將老外公和老外婆贍養(yǎng)起來一直到歸山。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公元1939年前后,爺爺利用桐城拆除城墻的機會,日夜不歇挑來城墻磚,將家搬到九鋪(姬公廟,現(xiàn)南演初中)附近,蓋房墾荒,重置家業(yè)。新房建成不久,就被國民黨廣西部隊李本一部強征屯兵,一直到廣西部隊撤離桐城。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很倔、不茍言笑,奶奶性格和藹,與世無爭,他們倆抱著桐城人特有的“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信念,憑著勤勞的雙手將四個孩子送進了學堂。
我的父親在家中是老大,從私塾一直念到新式高中,桐城解放后的第二個月參加了革命;我的叔叔桐中畢業(yè)后考上華東師范大學,是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兩個姑姑也都讀了中專參加了工作。
我的父輩們通過勤學跳出了農(nóng)門,這種現(xiàn)象在桐城比比皆是,這也是桐城人民世世代代崇文好學的標志,這并不是我們李家書香門第最有力的證據(jù)。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渴望解開這個謎團的愿望也與日俱增。
02
自父親出生伊始,羸弱的中國政局就顯得異常的混亂不堪。他參加工作后,一直從事基層領導工作,親身參加過許多次政治運動,這些經(jīng)歷使他對中國的政治風向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度,這也迫使他工作必須謹慎和縝密。
時間進入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治逐漸清明。在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沉默后,父親終于肯跟我談起我們李氏家族的前世今生,他給我?guī)硪粋€全新的名詞:延平李氏。
父親打小就仔細研讀過族譜,族譜上明確記載了桐城延平李氏郡望為甘肅隴西,淵源于唐高祖李淵。與桐城別的李氏家族不同的是,桐城延平李氏始遷祖來自福建南平,是在明朝中后期中進士前來授官,而且延平李氏先祖中出現(xiàn)過一個大學問家。宗族開枝散葉,主要散布在中國東南部省份及海外,桐城延平李氏是其中一個分支。并且他很準確就報出桐城延平李氏的字派。
最令他痛心疾首的是,家中留存的桐城延平李氏族譜連同一大堆古書字畫,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被付之一炬,他告訴我的都是憑著僅存的記憶,一點一點回憶出來的。
由于老譜的缺失,這些回憶的說服力實在相當?shù)纳n白。延平李氏遷桐始祖是誰?具體是什么時間遷過來的?哪里還有存世的老譜?以及最后一次修譜時間和修編人的具體信息。這些問題,父親并不能給我答復。
籠罩在延平李氏上的迷霧仿佛更加的濃厚!
03
帶著這些疑問,不知不覺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
隨著歲月的流逝,父親日見衰老,我回家陪他說話的日子也在日益增多。我們聊得最多的還是延平李氏這個話題,仿佛尋根問祖成了他心頭的一塊心病,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他深怕我們后輩忘記了自己的祖先,忘記了自己的淵源吧。
有一次,我讓他將桐城延平李氏的字派寫下來,他顫抖著雙手就是寫不出一個字,他輕聲嘆息自己老了。
此情此景讓我的心為之一顫,仿佛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對我說:你是延平李氏之后,你一定要將桐城延平李氏的淵源找到,并且要告知后人,不要讓他們忘記自己的祖宗!
我猛然間覺得自己重任在肩,我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窮余生之力,遂祖宗之遺愿!
但是,作為一個延平李氏的后人,我目前獲得的信息量僅停留在父親有限的碎片的回憶上,我該如何去獲得更多的信息呢?
我將目光投向了互聯(lián)網(wǎng)。
根據(jù)父親提供的信息,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很順利就查到了桐城延平李氏的信息,族譜一共十二卷十四冊,現(xiàn)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最后一次編修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西歷是1896年末,距今已經(jīng)有一百二十多年。我爺爺出生于1897年,這份族譜中我爺爺?shù)拿挚赡懿辉谏厦妫∵@個推斷具有合理性,但令我比較震驚!這意味著我的尋根之路絕對不會平坦。
網(wǎng)上只有這些信息!線索斷了,尋根陷入僵局,怎么辦?
2012年國慶節(jié)后,父親突發(fā)心肌梗塞,突然間離開我們。悲痛之余,更堅定了我尋根問祖的決心。
既然父親一直說桐城延平李氏來自福建南平,我為何不去福建南平當?shù)氐木W(wǎng)站上去看看呢?于是我在他們當?shù)卣搲唾N吧上拼命發(fā)帖子,卻如石沉大海。這段時間我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到處無助般地亂撞。
一番折騰,事情毫無進展。靜下心來總結(jié)了一番,覺得還是不可操之過急。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獲得了中華李氏論壇的網(wǎng)址,于是注冊了會員,我有目的性地到福建專區(qū)發(fā)帖尋根。當然,我知道這如同大海撈針,需要緣份、時間和耐心。
等待了一年多,緣份果然如期而至。安徽寧國一個網(wǎng)名叫李麗萍的跟帖回應,自稱是桐城延平李氏后人,民國時期由桐城遷至寧國,并貼出了族譜照片??凑掌?,十四冊,保存十分完好,可以肯定這套族譜就是我夢寐以求的那套族譜!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我立即聯(lián)系寧國公安部門的同學,煩請他務必將這個叫“李麗萍”的給我尋找到。不一會,好消息傳來:據(jù)他所查,整個寧國叫李麗萍的一共有七個女人,他根據(jù)年齡和履歷,可以排除其中六個,剩下的一個情況比較符合,最為重要的是這個李麗萍母親的籍貫就是桐城。但是根據(jù)信息上登記的電話一直打不通,我同學決定根據(jù)信息地址登門拜訪。
現(xiàn)在看來,被毀幾十年的族譜很快就能見到了!
但是,別高興太早!
第二天,同學電話來了,他根據(jù)信息登記的地址去尋找,發(fā)現(xiàn)原地址已經(jīng)拆遷!詢問當?shù)鼐用?,李麗萍搬到哪里都無從得知!說不準已經(jīng)搬出寧國!
線索又斷了,尋根再次陷入僵局!
桐城延平李氏族譜在哪里?桐城延平李氏書香門第的依據(jù)在哪里?令人撲朔迷離的迷霧仍然縈繞在眼前!
04
我那個寧國公安部門的同學又去跑了幾趟,主要去走訪當?shù)匾恍├先撕偷胤礁刹浚墒抢铥惼季拖袢碎g蒸發(fā)一般毫無消息。
尋根進程繞了一個圈,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機遇有時就是在這種痛苦的煎熬中出現(xiàn)。
2017年,我有幸加入桐樅淵源暨桐城樅陽尋根微信群,通過微信群結(jié)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尋根朋友,互相鼓勵,互相幫助。
一天,家住浙江長興的桐城善慶堂李氏宗親李勇先生,突然通過微信對我喊話,他說他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網(wǎng)站上看到了桐城延平李氏族譜,消息傳來,令人振奮,他立馬給我發(fā)來了網(wǎng)址,我第一時間登陸查詢,可惜里面資料可能因為格式問題,我嘗試用各種方式都無法打開,十分遺憾。不過,我還是有重大收獲,因為我查到了延平李氏遷桐始祖的名諱。
李宗祐的名字第一次進入了我的視線。
始遷祖的名諱突然出現(xiàn),好像是祖先在冥冥之中來幫助我這個后人解開謎團,我肯定要從此入手探究下去。
我父親說過,始遷祖是在明朝中后期中進士后授官。于是我查了一下明朝進士表,李宗祐的名字赫然在列。
李宗祐,字吉甫,明嘉定人。明成化四年(1468年)在南直隸鄉(xiāng)試中舉,成化二十年(1484年)春闈獲售,為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二名進士。李宗祐及第后所授官職為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又升任車駕司員外郎、車駕司郎中(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廳級干部)。兵部車駕司掌皇宮禁衛(wèi)、儀仗、車輦,兼管驛船、馬政、貢船等。李宗祐在任上,勤于職守,政績突出,頗有政聲。李宗祐為官清廉,又生性好客,以至他所得到的俸祿都不夠開銷,官越做越窮,最后病逝在南京任上。
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疑問,此公如果真是桐城延平李氏的始遷祖,他出生在蘇州府嘉定縣,做官在應天府南京,似乎與延平毫不相干,那么延平的由來又是怎么回事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去查找李宗祐的履歷,結(jié)果振奮人心!原來李宗祐祖籍福建甌寧縣(現(xiàn)在福建建甌市,建甌與南平相鄰),李宗祐的爺爺李惠在福建中舉后到嘉定縣任教諭(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局長)。這點跟我父親所說相符。
最為關鍵的是,李宗祐是宋代大儒李侗的十世孫。查到這里,線索越來越清晰。這李侗是不是我父親所說的大學問家呢?我們再來看看李侗的介紹。
李侗(1093一1163)南宋學者,字愿中,學者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屬今福建南平)人。李侗為程頤的二傳弟子,年輕時拜楊時、羅從彥為師,得授《春秋》《中庸》《論語》《孟子》。學成退居山田,謝絕世故四十年。他認為萬物統(tǒng)一于天理,只是天理的變化,提出“理與心一” ,主張“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的認識方法。朱熹曾從游其門,并將其語錄編為《延平答問》,留世有《李延平集》。
查到這里,豁然開朗,桐城延平李氏的淵源脈絡清晰,時間節(jié)點與我父親提供的碎片信息完全吻合。
唐高祖李淵十八世孫李侗蟄居福建南平,著述授學,推崇理學。桐城延平李氏始遷祖李宗祐是其十世孫,在嘉定出生長大,中進士后到南京為官,桐城延平李氏是他后人,為表示尊敬,列他為始遷祖,為了與別支李氏家族區(qū)別,特意自稱延平李氏。
至此,延平李氏乃書香門第的謎團徹底揭開。
05
明清時期,桐城與南京之間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南京是桐城文人的聚集地,桐城是南京學子仰慕的圣地。桐城延平李氏始遷宗祠(現(xiàn)桐城開發(fā)區(qū)內(nèi),文革中被毀)附近有個叫葛日墩(音)的亂墳岡,據(jù)說就是明清時期南京人的義墳山。
前些天,長期致力于桐城古文研究的一芥先生問我:明末清初參與編纂《龍眠古文》的李雅是否延平李氏。由于老譜仍未找到,我不敢貿(mào)然作答。
書香門第謎團解開了,然而還有更多的謎團在等待著我們?nèi)ソ忾_。延平李氏先人出于什么原因定居桐城?查無歸處,但住址吻合的李雅到底是不是延平李氏?始遷祖之后的幾百年里,桐城延平李氏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和愛恨情仇?這一切答案都還有待于老譜重見天日。
毋庸置疑,桐城延平李氏與桐城其他姓氏一道共同打造了璀璨的桐城文化,桐城延平李氏文化也是桐城厚重的文化積淀中的一部分。
推崇理學的延平李氏文化在桐城派文化萌芽階段進入桐城,對桐城派文化的發(fā)展必定起到推動作用,其歷史意思不可小覷!
讓我們共同迎接徹底撥開桐城延平李氏迷霧的那一天!
作者簡介:
李東,男,1971年出生,安徽桐城人,畢業(yè)于合肥工業(yè)大學,建造師,企業(yè)負責人,現(xiàn)居上海。
安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桐城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桐城市詩詞協(xié)會會員、桐城市延平李侗文化研究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長期專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桐城派文化、老桐城李氏譜牒文化研究,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和文學公眾號,主要作品有:《守望》、《當年秋月在,何日映居巢》、《李侗認為萬物統(tǒng)于一體》、《探尋書香門第》、《撥開迷霧見延平》、《解讀李公麟籍貫》上下、《老桐城李姓字派匯編》、《大明剛吏李默》、《李光地的桐城情緣》上中下、《石門幽絕甚,真隱訪古人》等等,其中多篇作品為地情雜志和報刊轉(zhuǎn)載刊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