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
作者:山西垣曲?王小燕
聽母親說,我出生前的那個春節(jié),大爺爺把弟兄5個召喚到一塊說:“據(jù)爹的遺愿,我費勁在河邊石硤弄好了一盤石碾,咱們大伙說道說道,看用什么辦法能把它弄回來。”
弟兄五個各抒己見。有人說,用鐵釬一釬一釬往上移,大爺爺說,這是個辦法,但那得移到猴年馬月?有人建議,把碾盤鑿開,抬上來再拼起來。大爺爺否定了,沒見過拼成的碾盤。太奶盤腿坐在炕上,她看看大伙說,老三是咱家的文化人,你想想辦法。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三爺爺若有所思,但說話語氣堅定:“問人抬。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五兄弟的丈母娘家,加上五個姐妹的姐夫妹夫……十里八鄉(xiāng)一攀扯都是親戚,誰家沒勞力?愚公尚且能移山,沾親帶故的能問的都問來,不信,連塊碾盤都弄不回來!”太奶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大爺爺點了點頭,就這么定了。
1960年,庚子年鬧饑荒,缺糧少菜,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營溝雖然沒有斷糧,但其他莊上有的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問人,管不起飯呀。太奶心思縝密,她以“最高指示”,把時間定在了大年初一。她說:“能窮一年,不窮一日。過年這天,大家都吃飽了飯,都是親戚不用太多的飯菜。”兄弟幾個一齊響應(yīng),提前做了準(zhǔn)備。
春節(jié)那天中午,一家人吃了過年飯,各路親戚陸續(xù)上門了。不出所料,大伙都在家吃飽了飯。弟兄五個各自帶領(lǐng)問來的“勞力”,從修好的馱水路直奔石硤。大家七手八腳就把那大碾盤五花大綁,橫桿豎抬32人,剩余的人兩條粗粗的麻繩,在前拉纖!安排就序,大爺爺一聲號令:“起!”那大石頭乖乖地被抬起。嘿喲、嘿喲,喊出的節(jié)奏,甕聲甕氣震山響。三爺爺是個文弱書生,在前邊開路指揮,拉纖人肩背繩手抓繩,身體前傾,往上拉。抬石的人,隨著一聲聲號令,向上邁步,前呼后應(yīng)。不好拐彎的地方,遇到路陡,憑拉纖抻勁,抬石人硬生生被拉著走上去,場面極其壯觀。2000多斤的大碾盤,在營溝及親戚近50人的“嘿喲”聲中,被抬了上來!
三爺爺懂得一點兒風(fēng)水,他已提前踩好碾道,碾架早已用石頭砌好,抬回的碾盤直接一步到位。相比之下,那個碾磙就簡單了,石匠已安好了框架,不用抬,去幾個力氣大的,用粗繩“牽羊”,人在前邊拉,石在后邊滾,沒費多大力氣,就弄回來了。此時,妯娌幾個把一笸蘿白面饅頭抬了出來,燒好一大鍋熱騰騰蔥花酸湯……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家,是難舍的親情,是溫馨的集體,是充滿了愛的世界,是一個永遠溫馨而動人的話題,演繹著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我們的生活天天像過年。石碾兄弟您還好嗎?
【作者簡介】王小燕,山西運城垣曲縣人。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多篇文在《山西日報》等報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