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一、吳姓淵源
吳姓起源有多說:一說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quán)之后裔,屬于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二說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屬于以國名為氏;三說源于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時虞仲的后代;四說少數(shù)民族苗族苗氏改姓吳氏。然中原及吳楚地多以“出自黃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為主流”。
吳氏圖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以姬為姓,分十四支部族,公劉支下傳到古公亶父時,受到戎、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lǐng)下南遷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省岐山縣)。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太伯、仲雍奔吳后,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吳,建立吳國。后世吳姓子孫則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qū),就是今天的無錫、蘇州一帶。他們征服了當?shù)赝林用瘢⒘藚菄ā妒酚洝翘兰摇罚?。不管后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因此,太伯被后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吳姓的始祖。
二、遷徙尋蹤
1、老田吳,《據(jù)老田吳宗譜》總世系圖記載,老田吳始祖吳棟材系西漢長沙王吳芮第四子陽公之長子,時任西漢神爵年間江西順元府守,因皇帝劉洵為皇太后做壽,下令各地進貢,吳棟材看到各地遇災歉收、有的甚至絕收,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遂上書諫止此舉,皇帝怒,降為六安令。公元前59年,棟材公率子相玉取道徽州陵陽(今青陽縣),受到老友陵陽縣令竇伯玉熱情接待,并同游九子山(今九華山)勝景仙境,驚嘆不已!頓生仰慕之意。遂棄官隱居九子山。公元前57年回原籍接妻賈氏來,全家卜居“山之西卜松陽圖新城里(即今老田村)”。率領(lǐng)全家選擇住址、搭建房屋、開荒種地、種植桑麻、養(yǎng)殖六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經(jīng)祖孫歷代辛勤勞作、艱苦奮斗,至成帝時,崛起了一座村落。從而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詩仙李白遊青陽到老田贊曰:“洪荒既已判,江天今以圖。未有九華圖,先有老田吳?!?/span>
老田吳歷經(jīng)2080多年,傳80余代,人才濟濟、名賢輩出。尊吳棟材為老田吳氏之發(fā)脈鼻祖,老田吳的開基始祖。
2,潛川吳氏(田林堂),潛川吳氏(田林堂)系老田吳氏分支。據(jù)《潛川吳氏宗譜》歷代世系總圖記載,老田吳57世裔希聖公自老田村遷往涇川(現(xiàn)涇縣)茂林居住,其玄孫(老田吳61世)吳必成(1423—1485)、吳必林胞兄弟二人,嗜山水、喜遨游,于1450年間,自青弋江而北,出長江、過裕溪河入巢湖,至巢湖南岸潛川東北鄉(xiāng)界域河,“見山水清麗、冶父聳峙,扶與巢湖,映帶其間;姥山為麒麟山兩相對;中廟為鳳凰地,面面相朝。艷而悅之,遂卜居焉?!?/span>遂建房屋、置田地,安居樂業(yè),生息衍衍。由是,吳必成、吳必林二公是為潛川吳氏(田林堂)一族始遷祖焉。
潛川吳氏(田林堂)一族,自1450年間自涇縣茂林遷至廬江縣以來,至今570余年,衍20余代?,F(xiàn)大部分居廬江縣內(nèi),有部分遷無為、銅陵、蕪湖、宣城、南京、杭州等地。
三、宗譜傳續(xù)及字輩
潛川吳氏自遷廬江以來,先后進行了七次宗譜編修,記錄了潛川吳氏(田林堂)家族的淵源、遷徙軌跡,以及族規(guī)家訓等資料。明天啟壬戌年(1622)首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修;公元2022年七修。
2023年版七修《潛川吳氏宗譜》
潛川吳氏字輩有原定和續(xù)增兩部分,原定字輩:
必道良維用 彥谷應從可
1845年四修宗譜時,原有字輩已不夠續(xù),合族共議,續(xù)增:
百世安恒業(yè) 千年守正榮
億兆經(jīng)垓補 連綿家聲鴻
本次續(xù)修議定:待現(xiàn)有字輩用完之后,即從潛川吳氏31世起,與老田吳氏字輩統(tǒng)一,對接老田吳氏91世“元”字輩,即
祖系周之德 元來禮讓敦
欣逢亨盛日 嗣美益新城
垂統(tǒng)緒光致 禎祥凝云天
尚仁施惠政 萬民頌黃炎
冀望潛川吳氏家族興旺發(fā)達!家家枝繁葉茂,戶戶子孫滿堂!
四、宗祠追蹤
潛川吳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譜載:道光25年(1845)四修宗譜時,宗賢、族人“會于界域河南皋之公祠,敘宗事也。”民國36年六修宗譜序:“潛川吳氏祠宇輝煌,獨立于沿河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家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巍然!”
潛川吳氏宗祠堂號“田林堂”,據(jù)考:我祖上系九華山“老田吳”第57世孫吳希圣,后遷居至涇縣茂林,“居五世……后于明成化年間,61世孫必成、必林兄弟二人因喜山水、樂遨游……由青弋江、經(jīng)長江、裕溪河而至巢湖南岸界域河,見山川秀麗姥山扶與……遂卜居焉。至今已衍21世……后因過去交通不便,遂獨立成支,自建祠堂、獨立修譜?!?/span>為延續(xù)祖宗源自“老田”和“茂林”,各選一字,以“田林”二字為堂號,寓意不忘始祖矣。
潛川吳氏(田林堂)家譜祠堂圖
時代更迭,滄海桑田!至1958年,“共產(chǎn)風”刮起,盛橋人民公社成立,實行“一大二公”,祠堂被征用為第六隊(界河大隊前身)辦公場所。繼而“大躍進”號角吹響!公社在谷勝河灘興辦“萬豬場”,拆吳氏祠堂材料以用之,族人含淚忍痛,欲攔無力,而祠堂自此不存。遂三年自然災害至,豬場倒閉。1962年,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糾正“共產(chǎn)風”,掃除文盲,興辦教育,養(yǎng)豬場拆除,材料在界河、賁崗兩大隊交界處的小王村旁,蓋了座界河學校,使兩個大隊適齡兒童都能就近上學,古祠終于福澤于民。
五、祖風家訓
潛川吳氏先祖在明天啟壬戌年(1622)就將《圣諭六條》載入譜中,教育子孫后代要做遵紀守法的好百姓。族賢們還議定了家規(guī)29條,其條目是:
積陰德,謹言語,慎舉動,勵臣節(jié),
盡子道,敦友于,正嫡庶,重婚姻,
慎喪葬,嚴祭祀,置祭田,立守法,
修宗譜,謹名諱,明宗祀,敬墳墓,
別尊卑,和族黨,教子弟,肅閨門,
崇儉約,勤耕織,習文藝,獎孝友,
禁家訟,旌尚義德行,禁刁惡,
禁奸淫嫖賭,禁雜賤。
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家規(guī)中不泛有一些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東西,但其主體內(nèi)容以忠孝禮義廉恥來教育后代,至今仍然有極大的借鑒和傳承意義。
五百七十多年來,吳氏家族傳承祖訓家風,枝繁葉茂,后繼有人:成、林二公十五世孫吳業(yè)貞、業(yè)廣二位為清北洋海軍五品領(lǐng)帶,報孝國家;六世孫吳千芳授六品頂戴,在“甲午海戰(zhàn)”中為國盡忠……
現(xiàn)當代,潛川吳氏更是人才輩出:十七世孫吳年勝,1941年參加新四軍,參加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1955年年授上校軍銜,獲國家自由勛章、解放勛章,轉(zhuǎn)業(yè)后任安徽省湖泊管理處處長(副廳級);十八世孫吳守斌、吳守倉、吳政分別在南京和上海黨政機關(guān)任職(處級公務員),吳守銀為無錫市某公司總經(jīng)理;十九世孫吳正友,東南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任北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級研究員。
優(yōu)秀族人不勝枚舉。他們均在不同的崗位默默付出,為振興中華發(fā)揮自己應有的貢獻!
附:潛川吳氏(田林堂)首修宗譜序:
今夫民猶木也,木由干而枝、而葉,千枝萬葉,敷暢榮茂。孰知本同一根生也。民由始祖而高曾,由高曾而祖考、而子孫、而元孫。瓜綿椒衍,蔓延浩繁。孰知本屬一祖出也。特自子孫蕃衍而后,紛紜錯出,勢必不能聚而不散,離居折處,分門別戶,星羅棋布,水遠山遙,往往有同出一祖也,而對面如途人之不相識者矣。范文正公不云乎:今之所謂途人者,祖宗視之則一體也,不有以聯(lián)而屬之,其何以篤親親之恩,俾吾祖宗,無怨恫也哉。此譜之所由作也。
譜也者,清本源,分嫡庶,明移徙,正婚姻,著卒葬,核善惡。
何謂清本源?如某時則出某人,某人則出某時,雖年遠流長,本源清而后先相傳矣。何謂分嫡庶?如某人則生于某子,某子則出于某人,雖歷傳數(shù)代,嫡庶分而親晚明矣。何謂明移徙?如某地則出于某祖,某祖則遷于某地,雖他鄉(xiāng)異邦而移徙明,而遠近畵一矣。何謂正婚姻?高不敢亢,卑不敢貶,門第相對,聲望相孚,婚淵正而配偶咸當矣。何謂著卒葬?如某也,生某年卒某年,葬某山,碑以表之,牒以誌之。卒葬著而子孫不迷其處矣。何謂核善惡?善有懿行,惡有穢跡,述其履歷、詳其始終,善惡核而后人咸知法戒矣。此譜之所以有關(guān)于世道人心,而不可或廢者也。余嘗持此說以論譜也久矣。
1947年版六修《潛川吳氏宗譜》
一日止仕而歸,忽有茂林吳氏親翁持其家譜問序于余,披而閱之,則見其受姓也。以周有傳國之意以遺昌,泰伯仲雍知父之意,遂遜歷以逃吳。及武王定天下,封其后于吳,子孫以國為氏。其遷茂林宅也,實出仲雍之裔,雍三十五世孫曰芮公,生四子,四曰陽公,逐桐柏新安等處皆陽公之后;由新安而遷茂林者大青公也。始遷之祖是為一世耳,此其源委也。嫡庶攸分,本支辨矣。遷以地著,移徙顯矣。秦晉朱陳,婚姻正矣。墳墓標誌,卒葬詳矣。贊傳各異,善惡彰矣。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而指數(shù)不啻一日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而晤對不啻同堂也。所謂分之一本,而萬殊合之,萬殊而一本也。奐地千枝萬葉,而悉屬同根也,瓜綿椒衍,而同出一祖也。
閱斯譜也,親親長長之誼,仁孝誠敬之思,有不由然而生者乎!余故樂得而為之敘。若其文章道德之儒,忠孝節(jié)烈之行,科第宦業(yè)之著,家法整肅之規(guī),譜自詳載,不必余為之贅云。
時
皇明天啟壬戌歲 大呂月 之吉
進士第候選監(jiān)察御史 王廷幹 拜撰
【注:王廷幹(生卒不詳):字維楨,涇縣人。有《巖潭集》傳世?!?/span>
(供稿人:吳學明、吳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