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編者按:《安徽省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征稿活動已近一年,共收到本省各地來搞50余篇,但因多數(shù)作者對本征文活動文稿要求缺泛一定的理解和認(rèn)知,部分稿件不符合征文要求,尚在在編輯過程中進(jìn)行反復(fù)交流商榷、完善。與此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些“姓氏文化”研究(愛好)者發(fā)送有關(guān)姓氏研究(考據(jù))的專題文章。經(jīng)編委會商定,決定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主旨不變的前提下,同時選錄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姓氏考證的文章。今天我們首發(fā)《廬江郡韓改何,從唐叔虞到何瑊》,以供參考?!?/strong>
廬江縣何氏根親文化園:廬江堂
秦始皇滅韓之后出現(xiàn)的“韓改何 ”被現(xiàn)代何姓認(rèn)為是何姓的主流,是由戰(zhàn)國時期韓國貴族韓姓改為何姓的。
今廬江縣白湖鎮(zhèn)陶沖村何氏根親文化園“廬江堂 ”大門兩旁有副對聯(lián):
封唐分晉肇廬江,郡望千秋共仰
紹周述韓開何氏,公德萬世長存
該對聯(lián)是今廬江學(xué)子何成付、何小幼撰,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湖南何滿宗(清大書法家何紹基后人)書寫。一副對聯(lián),時越八佰年,空跨仟公里,既是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也道出廬江郡韓改何“廬江堂 ”的淵源流長。
封唐:說的是唐叔度,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將唐地分封給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為唐國國君,他的兒子姬燮繼位后遷居到晉水之傍,將國號改稱“晉”,封唐后有晉。
分晉:說的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唐叔虞的后人韓萬,為晉國大夫,受封、食菜于韓原,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第五代韓厥奠定了韓氏部族根基,使韓氏成為晉國六大部族之一。十二世韓景侯韓虔和趙籍、魏斯被周威烈王命為諸侯,分晉后韓國立。三家分晉在歷史上意義重大:被視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biāo)志;是司馬光《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紹周述韓:姬---周---韓---何的姓氏傳承。
唐叔虞封唐
公元前 1035 年(周成王八年),地處黃河、汾河?xùn)|邊的周朝諸侯國唐國發(fā)生叛亂,周王朝在河?xùn)|地區(qū)的統(tǒng)治受到威脅。同年十月,周公旦奉命率軍平 息了唐國叛亂。為確保唐地牢牢掌握在周王室手中,周公旦把唐國的老百姓遷到 了杜地,再把周王室的子孫遷到唐地;公元前 1033 年(周成王十年),周成王 把唐地分封給弟弟叔虞,叔虞因而成了唐國國君,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 姬發(fā)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弟,其母親王后邑姜,是齊國開國君主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女兒。叔虞死后,他的兒子姬燮(又稱姬燮父)繼位,后遷居到晉水之傍,將國號改稱“晉”,是為晉侯燮。
約到了公元前 679 年前后,有一個叫韓武子(名萬)的人被分封于韓原,侍奉晉國。此人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是唐叔虞的后人。
今山西太原有一座晉祠,許多何姓人到了太原,少不了要前去拜謁,這里供奉的就是唐叔虞。晉祠,最初叫唐叔虞祠,后改晉王祠,最后稱晉祠,創(chuàng)建于公元前 11 世紀(jì)的西周,是專為紀(jì)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1961年3月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韓厥——“以韓為姓”第一人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裔 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此封姓為韓氏?!卑凑罩?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是韓姓始祖,是天下韓氏第一人。
韓厥公直,明大義,在朝在野聲望甚佳。在流傳千古的“趙氏孤兒 ”故事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后又保護(hù)了趙氏僅存的后裔,再后又力保趙氏 后裔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趙氏復(fù)出,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 國六卿之一,并與趙氏結(jié)成了堅實(shí)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韓厥此舉的意義,司馬遷做了最充分的估價:“韓厥… …此天下之陰德也!韓 氏之功,于晉未睹其大者也(在晉國還沒有看到比韓氏更大的功勞)!后與趙魏終為諸侯十余世,宜乎哉!”太史公將韓之崛起歸功于韓氏救趙之陰德所 致,時論也,姑且不計。然則,太史公認(rèn)定韓氏功勛是晉國諸族中最大的,卻不能不說有著一定的道理。韓厥所為的久遠(yuǎn)影響,其后日漸清晰:韓氏部族從此成為“戰(zhàn)國三晉”(韓趙魏)之盟的發(fā)端者,而后三家結(jié)盟誅滅異己,漸漸把持了晉國,又終于瓜分了晉國。而韓氏能凝聚三家結(jié)盟,其源皆在先祖的道義聲望,此 所謂德昭天下之功也。此后,韓氏節(jié)烈勁直遂成為部族傳統(tǒng),忠義之行為朝野推崇,以存趙之恩,以聚盟之功,對魏趙兩大國始終保持著源遠(yuǎn)流長的道義優(yōu)勢。 這也是春秋末期乃至戰(zhàn)國初期“三晉”相對和諧,并多能一致對外的根基所在,也是天下立起“三晉一家”口碑的由來。
三家分晉
韓厥之后,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 589 年) ,韓厥與另一位 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 458 年) ,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 453 年)韓又與魏、趙聯(lián)合,打敗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dá)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 403 年) ,韓國歷史發(fā)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 晉幽侯時,晉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 375 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執(zhí) 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 806 年封國,至此,結(jié)束了430 余年的歷史。
韓廢王安
韓廢王,亦稱韓王韓安,姬姓,韓氏,名安,韓桓惠王之子,公元前239年即位,在位9年。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形勢危如累卵,處于滅亡邊緣。
公元前231年韓王安獻(xiàn)出南陽(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qū)),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韓國降將內(nèi)史騰為南陽守。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國派內(nèi)史騰率師十萬南下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俘虜韓王安,以韓地建置潁川郡,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滅亡。
因為韓國屬于“和平解放”,韓軍未做激烈抵抗,所以秦始皇對韓王安采取了優(yōu)惠政策。對于被俘的韓王安,允許其繼續(xù)居留在新鄭附近,給予寬厚的待遇。秦國的這種做法,一方面以此懷柔韓國遺民,一方面也是對其他國家的君王示以姿態(tài),減少抵抗的阻力。這是秦始皇在滅六國之戰(zhàn)中虜獲的第一位國君,因此對于主動投降的敵方首腦采取統(tǒng)戰(zhàn)政策,其含義不言自明。
然而,情況出現(xiàn)了變化。秦滅韓以后,韓人持續(xù)進(jìn)行地下的抵抗活動。韓王安在被軟禁三年后又被遷徙郢都(今河南淮陽縣)。就在韓王安被遷徙的次年,新鄭韓國前貴族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反秦叛亂,遭到秦國守軍的殘酷鎮(zhèn)壓,韓國宗室在這一次事變中被大清洗,韓國的死忠?guī)缀跏潜贿B根鏟除。叛亂被秦軍迅速鎮(zhèn)壓,而韓王安則在叛亂中受到牽連被秦軍處決。據(jù)傳韓王安臨死時給秦始皇下了一個毒咒:“寡人亡于荒山,汝必不得亡于宮室!”意思很簡單,我死在荒山,你也不可能在咸陽宮廷之內(nèi)安樂死。
韓國的興亡,猶如一則古老的政治寓言,其指向之深邃值得永遠(yuǎn)深思。韓國之興源于先祖的道義聲望、節(jié)烈勁直的部族傳統(tǒng),此所謂德昭天下之功也。韓國之亡,亡于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shù)治也。蓋法治、勢治及術(shù)治三治,勢治、術(shù)治皆毒瘤也。依賴勢治,必導(dǎo)致絕對君權(quán)專制,實(shí)同人治也。依賴術(shù)治,必導(dǎo)致陰謀叢生,實(shí)同內(nèi)耗也。唯正宗法治行于秦國而大成,法治之為治國正道可見也。此千古興亡之鑒戒,不可不察。秦韓同時變法,韓亡而秦興,法治、術(shù)治之不可同日而語,得以明證也。
張良博浪沙刺秦
張良(?一前186年),字子房,秦漢之際政治家、軍事家,興漢三杰之一,為帝王師,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身為韓國貴族之后,張良年輕時曾干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謀刺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統(tǒng)一后的第四年,秦始皇東游來到了陽武縣博浪沙(今原陽南)。得到準(zhǔn)確情報后,張良與刺客埋伏在車隊經(jīng)過的大路旁邊。面對著浩浩蕩蕩、同一裝扮的皇家車隊,刺客心慌意亂,用大鐵錘砸中了副車,副車上的宦官變成了秦始皇的替死鬼。“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span>
歷史的確充滿巧合,張良隱身于韓王安被處死的陳縣,又在此處參加了劉邦的部隊,直至進(jìn)軍潼關(guān)、直抵咸陽,參與了秦帝國最后的葬禮。我們?nèi)匀徊恢?,戴著劉邦義軍袖標(biāo)的張良路過秦始皇陵時,又是什么心情?
韓瑊——指河為姓
今廬江縣白湖鎮(zhèn)陶沖村何氏根親文化園“廬江堂 ”瑊公神位有一副對聯(lián):
舟楫濟(jì)人指河易姓維其嘉維其時祖德昭千古
耕讀守正望懷齊家于以盛于以肇宗脈接萬方
該對聯(lián)是今廬江學(xué)子何成付、何小幼撰,當(dāng)代著名湖南書法家何滿宗(清大書法家何紹基后人)書寫。
韓瑊公始祖畫像
維其嘉維其時:取自詩經(jīng)《小雅·魚麗》中詞句,意思是因為與其美好因為與其及時。城祖川舟渡人,風(fēng)行水上利涉大川,為巽,這多么美好啊。遇秦吏盤詰,指河為姓,使家族幸免刀禍,開何族干秋萬代,這多么及時,多么合時,多么時宜啊?!缎⊙拧~麗》為周代貴族在祭祀宗廟之后演唱的樂歌,美萬物盛多告於祖宗。三干年后,清未晉人劉大鵬為晉祠圣母獻(xiàn)殿攢聯(lián),用周人祭祀樂詞贊美姜子牙女兒、唐叔虞和周成王母親邑姜。今何氏商孫也用周人祭祀樂詞贊美圣母后人韓瑊指河易姓,三干年星移斗轉(zhuǎn),基因依舊!
于以盛于以肇:在這里興盛從這里肇啟。秦滅漢興,瑊祖后代就在這里定居下來,構(gòu)田置業(yè),讀書守正,遂成當(dāng)?shù)赝?。西漢七王之亂,四世祖叔玉為避免受害,第一次舉家離開這里,長途跋涉到荊州桂陽(今郴州市桂陽縣)避難。之后的二干多年歲月,何氏后人不斷地自廬江郡肇發(fā),遷往五湖四海,廬江何氏子孫在世界各地繁衍不息,興旺發(fā)達(dá)。
韓瑊(Jiǎn),像玉一樣的美石,韓釐王之子,廢王安叔父。何氏初祖名瑊, 為韓國后期韓王安時代,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 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tài)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 秦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yè)。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張良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 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 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 并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jīng)心地應(yīng)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 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 。漢滅秦后,韓瑊構(gòu)室營田,定居廬江,子孫繁衍,成為廬江郡望族,世稱“廬江堂” 。何瑊遂被認(rèn)為是何族始祖,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諱通,次子諱適,三子諱過。
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于廬江東鄉(xiāng)望淮崗(今廬江縣白湖鎮(zhèn)陶沖村)之原, 后代培附冢埠壘,后世因名何墳崗墓。北宋崇寧年間,參知政事(副宰相)、著名學(xué)者李光,路過“何墳崗”瑊公墓時,作七言律詩一首:
何墳崗上草幽青,
七國邊塵尚可驚。
姬裔未應(yīng)灰火灼,
呂螟那得誤凝冰。
川舟百代行人濟(jì),
華表千里歸鶴鳴。
淮土不隨涵谷變,
驪山徒自發(fā)崇陵。
(譯文:何墳崗上的草色,依然一片深綠。那戰(zhàn)國七雄征戰(zhàn)的煙塵,至今令人 膽顫心驚!姬姓的韓氏后代,并沒有像灰燼那樣飛散。呂不韋的私生子秦始皇,又哪能醒悟到韓王的伯父,還在結(jié)冰的河上謀生!看吧,他在那寒冷的河流上劈 浪擺渡,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來往行人。樹立在韓王宮前的華表,仍然有仙鶴飛 來鳴叫。別看“何墳崗”只有一堆黃土不算很宏偉,卻不隨著函谷關(guān)的變化而變化, 倒要看你秦始皇徒勞地興師動眾,在驪山筑起高大的陵墓。)
從唐叔虞到何瑊,再到現(xiàn)今,滄海桑田,風(fēng)云變幻,不變的是人類的生存繁衍和傳承!當(dāng)今,世界各地何氏族人有2300多萬,已成全國第十七大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中華“姓氏大森林”中一顆引人注目的、枝繁葉茂的大樹。
2024年10月
(作者簡介:何成付,研究生學(xué)歷,高級工程師?,F(xiàn)任安徽省廣播電視設(shè)備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