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一、楊氏淵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研究的深入,譜學研究的持續(xù),公認中華楊氏源于姬姓。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生晉燮,燮生伯僑。伯僑生于周安王五年(元前397年),因先人有功績而受封楊,稱為楊侯。伯僑是楊姓第一代,稱為始祖。
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漢武帝設(shè)弘農(nóng)郡,治所在弘農(nóng)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東北),后來有楊姓的人陸續(xù)遷徙到這里,就稱弘農(nóng)氏。
楊氏圖騰
東漢楊氏家族以“四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達到楊氏歷史上第一個高峰。第二十六世楊震, 有“四知”之名,自不待言;其子楊秉,官亦太尉,有三不惑(不惑于酒,不惑于色,不惑于財)之譽;秉之子賜,全部三公之職都做了一遍;賜之子彪,亦為太尉,為漢末重臣。彪之子就是文采斐然的楊修了。
隋朝時,楊姓成為皇族,達到鼎盛。唐宋以后,隨著人口南遷和擴散,成為遍布全國乃至海外的大姓。楊氏歷史源遠流長,名人輩出,文化積淀深厚,"弘農(nóng)"、"四知"、"清白"等精神內(nèi)核成為楊氏家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其發(fā)展歷程是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和遷徙融合的一個典型代表。
二、羅溪楊氏源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氏繼續(xù)向全國各地擴展,開枝散葉。到第45世,承休到了江西南昌(古稱洪都),他有三子(喦、岳、中),中有三子(明、昱、昌),昌公一子:進友;進友公一子:琛。琛公于明中葉“自洪都徙居廬邑東門,經(jīng)綸貨殖不啻陶朱?!奔醇s在公元1460年前后,琛公自江西南昌遷徙到廬江縣城東門,以經(jīng)商為業(yè)。其經(jīng)營商貿(mào)、積累財富的能力,堪比古代的商圣陶朱公(范蠡)。?琛公遷廬后,育四子(銓、錠、鐸、錦)。為了有更好的發(fā)展空間,琛公后人又遷廬江南鄉(xiāng)羅昌河古鎮(zhèn)。該鎮(zhèn)水陸交通便捷,商貿(mào)繁榮。秉承琛公“經(jīng)綸貨殖”之道,后裔亦多為商貿(mào)精英,楊氏產(chǎn)業(yè)實力日益壯大。兼之家族繁盛、人丁興旺,琛公后裔一脈便成為廬江南鄉(xiāng)望族。因羅昌河古鎮(zhèn)別名“羅溪”,故后人便稱之為“廬江羅溪楊氏”,尊琛公為遷廬始祖。
歷五百余年,經(jīng)戰(zhàn)亂、仕宦、經(jīng)貿(mào)、婚姻等,羅溪楊氏后裔遍及大江南北。諸如蕪湖、黃山、南陵、繁昌、池州與安慶、樅陽、桐城、舒城等地,均有羅溪楊氏嫡系后裔,然廬江依舊是“羅溪楊氏”主要集聚地。
三、家譜續(xù)修
廬江羅溪楊氏共六修宗譜。
“羅溪楊氏”創(chuàng)修宗譜是明崇禎八年(1635),距琛公于明中葉(1460)由江西南昌遷廬江長達175年,家族世系資料恐有迷失。此次創(chuàng)譜除建立從始遷祖琛公至六世共六代譜系外,新增四個字輩:“正大光明”。主修為楊昌祚。楊昌祚乃明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足見“羅溪楊氏”創(chuàng)修宗譜之珍貴。
2016年六修《廬江羅溪楊氏宗譜》
第二次續(xù)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距創(chuàng)修宗譜時隔58年。主修為琛公第八世裔孫大志(1630—1708)與其子光瑜(1669—1751),父子二人共襄盛舉。二修時經(jīng)族人眾議,新增十個字輩:
清延家有教 禮義世可傳
第三次續(xù)修于乾隆十年(1745),距上次修譜52年。主修為琛公第九世孫兆龍(1713—1761),修完譜后,繼建祠堂。祠堂建好后,補充家譜,前后歷時13年,于1758年告竣。
第四次修譜于同治十一年(1872)進行。因受太平天國戰(zhàn)亂影響,距第三次修譜,時隔114年。主修楊思誥(廬江北派楊氏)。
第五次修譜于民國五年(1916)進行。主編為琛公之十四世孫師震(有字輩)。此次續(xù)修又新增十個字輩:
忠孝常繼祖 德行永希賢
國泰民安,欣逢盛世。距第五次續(xù)修宗譜整100年,2016年啟動第六次續(xù)修宗譜。主修為琛公第十八世孫世峰(字旭新),參與者有十六世孫:禮勝、禮春,十七世孫義中、年福,十八世孫世林等。六修宗譜歷時四年,包括“卷首”(上下冊)共10卷,新入譜人丁數(shù)近9000人。
四、祠宇滄桑
廬江羅溪楊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祠址在廬江縣羅昌河古鎮(zhèn)楊家院村落。前后三進三開間,為琛公九世孫兆龍公主持修建。且第一進三間為兆龍公個人出資。修建后留有《創(chuàng)建祠堂碑記》,言其意義所在:“進入廟堂,祖先牌位莊重肅穆,仿佛能看見祖先的容貌?!?/span>
廬江羅溪楊氏宗譜祠堂圖
祠堂堂號“四知堂”,蓋源于東漢楊震“暮夜卻金”的清廉典故:
弘農(nóng)楊氏第二十六代裔孫楊震, 領(lǐng)東萊太守時,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南昌)縣令。王密趁夜色獻十斤黃金以表謝意,楊震婉拒。王密說“現(xiàn)在是晚上,沒人知道?!睏钫鸫鹪唬骸疤熘裰?,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也就是說雖沒有其他人知道,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沒人知道呢?”
楊震剛正不阿,勤勉清廉,“四知拒金”的故事千古流傳。楊氏裔孫為紀念這位賢哲,便命宗祠堂號為“四知堂”。以激勵后人恪守清白做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座宗祠在20世紀70年代遭拆除。目前家譜六修已完成,祠堂重建亦在籌措之中。
五、家訓格言
廬江羅溪楊氏系弘農(nóng)楊氏嫡系后裔,始終以“清白吏子孫”作為家訓嚴格要求后人?!罢X財,重德才;讀書,明理;立德,立言,立功?!弊鳛榧矣柛裱?,世代傳承。十六字雖言簡,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
正錢財:意指不取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財;不取不潔之財;重德才:意指重道德,重品性,重節(jié)操;讀書、明理:要求楊姓子孫要重視讀書,通過讀書而明白事理,只有明白事理,才能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立德、立言、立功:人生的三個境界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賢者可立德,能者可立言,力者可立功,不管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文化高低,人人都能有所作為。初而立功,繼而立言,終而立德,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道理。
受良好家風家訓熏陶,其后裔勤耕好學,忠厚賢良,代有才人。
歷史上,清乾隆重臣楊應琚(1696—1767),曾先后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陜甘總督,繼拜東閣大學士。其子楊重英(約1720—1788),官至江蘇按察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赴緬方通使議和,被緬方執(zhí)留,在緬獨居佛寺22年,不改中國衣冠服飾,被贊之為“節(jié)過蘇武”。 楊重英其侄楊揆(1760-1804)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文臣、詩人。與其兄楊芳燦并稱“二楊”。
現(xiàn)當代,革命烈士楊植之(1896-1946),早年參加廬南農(nóng)民協(xié)會,與廬南共產(chǎn)黨早期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者鄭曰仁、周暮橋過從甚密,在廬南一帶從事情報和地下工作,被叛徒出賣,被捕后堅貞不屈,1946年被國民黨殺害。
楊植之之長子楊禮門(1922—1948),1937年參加新四軍,歷任指導員、教導員、 營長、副團長等職。1948年11月16日在淮海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
楊禮仁(1926-2015),楊植之之三子。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參加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中南戰(zhàn)役等作戰(zhàn)。先后榮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獎?wù)?、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各一枚;榮獲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華中南、解放大西南戰(zhàn)役等獎?wù)隆⒓o念章。1952年調(diào)入海軍,歷任新中國第一艘導彈快艇艇長、護衛(wèi)艦艦長、獨立中隊中隊長、某部副參謀長、參謀長、海軍導彈快艇第一支隊長(正師級)、援巴海軍裝備組組長,少將軍銜。其事跡載入《今古廬江》。一門三杰,族人的驕傲。
在新時代背景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廬江羅溪楊氏后裔耕耘于各行各業(yè),有勤政于民的公務(wù)員;有無私奉獻于科教文衛(wèi)戰(zhàn)線的工作者;有戍邊衛(wèi)國的忠誠戰(zhàn)士;有搏擊商海的業(yè)界翹楚……
附:二修宗譜序
楊氏自漢而降,以迄于今,其姓氏星布海內(nèi),而英俊代興,勛業(yè)文章炳麟史冊者,未易更仆數(shù)。然大都以關(guān)西震公為自出之祖云。夫年代久遠,滄桑屢變,其諸世系或未可孜。然黃顯之初,雖異氏莫匪一脈,矧茲一姓哉!吾于是嘆震公當日之不夸耀其尊官厚祿,而惟以清白傳家,其流澤為遠且大也。后裔之師其意者,上之足以挺為邦國楨,次亦足以昭令聞于閭里,豈偶而已哉!
1916年五修《廬江羅溪楊氏宗譜》(手抄本)
繡水稻場之楊,溯其先蓋亦出自震公。而遷居茲土者,則在明初琛公至自關(guān)西洪都始。綿綿之瓞,歷三百余年。有偉士禹貢、俊長、昆若、漢美、增九、鑒友諸君,時共督戶事,慨然舉宗譜而修輯之。梓成,丐序于余。余惟挽近風俗之薄,有初為一本其而后視若途人者矣,有初為一堂而其后渙若鳧雁者矣,則宗法之不講也。今觀楊氏諸父老子弟,服先疇,食舊德,士風樸茂,世業(yè)克紹,則纂修家史,著為典則,以明尊尊之義,篤親親之仁,豈非盛舉哉!
楊氏諸君能由茲益加積累,振振繩比,世德作求,勿替引之,庶幾不愧為清白吏之裔。此亦仁人孝子所以承先啟后之大者矣。若夫人文崛起,砰金轟云路,使三百余年之潛節(jié)幽光,復轉(zhuǎn)而豐功偉烈,則蓄久者施必宏,積厚者報必長。安見他日繡水之楊,不即媲隆乎關(guān)西之楊哉!余不文,而深喜人之為事有關(guān)仁孝之思者,故不辭而漫書此。
康熙癸酉歲(1693年)桂月谷旦
賜進士第翰林院正編修
乙丑會魁戊午江南解元 眷弟 宋衡
【注:宋衡(1654-1729),字伊平,號嵩南,廬江縣萬山鎮(zhèn)人。桐城派廬江籍代表作家。康熙乙丑年(1685)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學士,主試云南,督學四川?!?/span>
(楊世峰 楊年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