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我從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開始涉獵桐城文化,前后近三十年。在對博大精深的桐城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后,特別是行走在桐城文化區(qū)的大地上,東鄉(xiāng)、西鄉(xiāng)、南鄉(xiāng)、北鄉(xiāng),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便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桐城家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乃是在長期的農(nóng)耕勞作安土重遷中形成的,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直接產(chǎn)物。古代中國,一個家族即一個勞作單位,一個小型社會,也是社會統(tǒng)治的基本單位,個人只有依附于家族才能獲得認同與尊嚴。在錢穆看來,“家族是中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一切”, 據(jù)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的核心乃是家族文化。
桐城是我國傳統(tǒng)家族制度最為興盛的地區(qū)之一,桐城家族文化體現(xiàn)了桐城地區(qū)基層社會傳統(tǒng)的組織特征和文化特征,是桐城地區(qū)傳統(tǒng)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它也成為桐城文化整個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tǒng)。桐城文化形成過程中,桐城家族是基本載體;桐城文化的觀念形態(tài)體系中,相當部分是桐城家族文化觀念的放大;桐城文化的向外播遷,桐城家族文化同樣占有重要的份量。
明清,桐城擁有張、方、姚、馬、左、葉、何、吳、趙等諸望族,多書香門第,詩書世家,科第蟬聯(lián),文風昌盛,上下傳嬗,世代賡續(xù),形成了文化氛圍濃重恬裕的文學家族。張英指出:“吾里多閥閱,先后相望,或十數(shù)世,或數(shù)百年,蟬聯(lián)不替,此皆由先達敦碩龐裕之氣,有以致之。而享之者或未知也?!?/span>
桐城文化正是在家族文化的傳承中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青山何氏家族是桐城家族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著姓望族之一。青山何氏原世居新安,始遷祖榮三公在元季徙居桐城青山之麓,傳至何思鰲始有科名。明萬歷年間,思鰲之子何如申、如寵同舉進士,前者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后者官拜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何家自此簪纓不絕,成為地方顯赫之族。明清鼎革,青山何氏度過危機,宗族得以延續(xù),在清朝仍然保持其望族的地位。研究這一家族的發(fā)展史,剖析這一家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是研究和弘揚桐城家族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無私幫助。首先要感謝青山何氏家族后裔何孔健先生,是他為我提供了珍貴的《青山何氏家譜》(四修)和由他祖父何子誠先生、叔祖何宗嚴先生合編的《青山風雅》集,并幾次陪同我實地探訪樅陽青山何氏祖居地及宗祠;我要真誠感謝為本書順利出版而盡心盡力的吳春平先生,他多次陪同我實地考察并審改書稿,不遺余力幫助我申報項目,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我還要感謝老友吳泳濤先生,在全書的寫作過程中,每當我在撰寫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總是及時為我提供幫助;我也十分感謝方擁教授、余曉紅教授對我的指導和鼓勵,并為此書作序;最后,我還要感謝青山何氏宗親會為本書的出版提供的資金支持,沒有你們,便沒有此書的最后問世。
限于自己的學問和水平,書中定有不少疏漏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2018 年 9 月 6 日于聽江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