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環(huán)巢湖流域,沃土膏壤,物產(chǎn)豐美,氣候宜人,環(huán)境宜居。然而因其地處吳頭楚尾,為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常常在王朝鼎革之際,歷經(jīng)兵燹,人口流失,故又是中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族群移民的重要地區(qū)。吾觀廬江椒枝堂唐氏源流,即是明證。
廬江椒枝堂唐氏,系出帝堯,歷夏商至周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為晉國始祖,而受姓唐氏,即為晉陽唐。至北宋末年,河南歸德府有一支晉陽唐氏后裔,族居地曰“星星堡”;內(nèi)有一位官至總轄的武將,名遺(注:遺,遺失;后人號“總轄公”),因宋欽宗時汴梁不守,總轄公率部族“由開封扈蹕渡淮,始有家于巢之西黃山,離城七十里,名歸德村,即唐家疃是也。”(《晉陽唐氏始遷居巢志》、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續(xù)修廬江潛川椒枝堂唐氏宗譜)當時戰(zhàn)亂紛爭,總轄公于巢湖西黃山畔黃麓一帶安營扎寨,結(jié)寨自保兼保一方平安,受到鄰里推崇、族人愛戴,總轄公即為晉陽唐氏遷巢始祖。而取名“歸德村”,亦有不忘根本、慎終追遠之寓意。
值得稱道的是,宋高宗十一年(辛酉年即公元1141年),宋金柘皋之戰(zhàn),金兵大敗,焚掠而北,總轄公夫婦也被裹挾其中,“留燕薊者十有四年”,直到紹興癸酉年(公元1153年)才脫身回巢,“復(fù)其故業(yè)”,重振家聲。然而,元初又逢戰(zhàn)亂,總轄公來孫時清公(六世祖)“復(fù)執(zhí)于兵,”時清子擇善“與其弟小哥俱北,為人役卒”。(載洪武七年金華胡翰撰《唐氏宗譜序》)但他發(fā)奮自勵,遠行至云南,官至宣慰從使、轉(zhuǎn)行中書知印,升任宣徽院提舉司。老而致仕,仍歸守先祖廬墓,以示不忘首邱。擇善號從政(即七世祖),居家歸養(yǎng)后,因見后世子孫繁衍甚眾,特始作家族圖譜,以記述祖先艱難肇基創(chuàng)業(yè)之經(jīng)過。至此,巢湖岸畔唐家疃,已經(jīng)成為晉陽唐氏安土重遷的一處重要支脈聚居地。
時清生擇善,擇善生君用(長子),真正將巢湖唐氏發(fā)揚光大的是唐君用。君用公生當于元末明初,據(jù)《明實錄》記載,曾隨同常遇春一同攻克衢州城,朱元璋在衢州“立金斗翼元帥府,以唐君用為元帥,夏義為副元帥。”他不僅武略出眾,文韜也是“才情練達,詞翰風(fēng)流”。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下詔辟舉人才,特授君用公任金華知府。在任期間,輕徭薄賦,任人唯賢,以清廉和文名載于府志。他曾宴請群僚于八詠樓,作詩曰:“百尺未為迥,凌云賦不群。峰聯(lián)橫翠黛,水曲織奇紋。剖竹星初具,飛觥日已曛。一官如傳舍,覽勝說休文。”為世所傳誦。詩文原稿即收藏于唐家疃故宅(今已無存)。當時,巢湖西鄉(xiāng)黃麓一帶,有唐家疃等十八個同宗唐姓聚居的村落,號稱“十八戶唐”,為地方望族大姓。本地俗語:“唐不沾徐不搭,沾到姓唐的就皮塌?!?/span>足見唐氏勢力之盛。不僅如此,唐君用還在唐家疃始建祠堂,規(guī)模宏大,春秋兩季,唐氏子孫祭祀吊唁香火不絕。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首修唐氏宗譜序,也是他應(yīng)八旬老父之命,請金華名士、衢州府教授胡翰所撰。今天,黃麓鎮(zhèn)羊子山畔,君用公墓冢依在,封土巍峨,芳草萋萋。這位追隨明太祖建基立業(yè)的大功臣,為“十八戶唐”光大門楣的唐氏先祖,靜臥其中,任后人憑吊,并引發(fā)無限遐思。
延及清代,“十八戶唐”又出了一位唐禎麟?!冻部h志》記載其為順治丙戌科進士,祖籍河南睢陽(即古歸德府),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任廣東潮陽知縣,次年于城上筑大炮臺5座,抗御倭寇。事跡載入史冊。受其影響,族中子弟讀書求學(xué)蔚成風(fēng)氣。巢縣庠生琬、球、璀、瑯,皆其族侄。在“十八戶唐”的中份唐村,還留下一座九秀才墩,流傳九位秀才勤奮讀書的故事,即是唐氏族人耕讀傳家的寫照。而“十八戶唐”共有西、東、中、上四份十八個村落,原來均屬于桐蔭鎮(zhèn),故巢湖西鄉(xiāng)“十八戶唐”所編宗譜,又稱“桐蔭堂唐氏宗譜”。
而廬江椒枝堂唐氏的起源,還要回溯到君用公。君用公生賓、寶、實三子,唐寶遷巢城,唐實遷池州;長子唐賓留唐疃,生子春、海、祖、佑。
唐春為今黃麓唐疃大巷西、二嘴、四家份(又名二嘴小村)、老田埠、松棵等西份祖;唐海為今烔煬中份唐、壩堰、壩頭、柿子樹、嘴子崗(今遷廬江白山,在今壩堰村東草塘和官山頭之間)等中份祖(包括今柘皋唐馬、小唐、楊莊等村,舒城黃蜀山、羊毛澗,中垾五成圩、廬江朱家圩,滁州古河、全椒唐姓皆其遷居后裔);唐祖為烔煬石山口、黃麓唐疃大巷東、朱家崗、南份、油坊后、唐疃尖等東份祖;唐佑為今白廟唐、萩藤樹、八角碾三村上份祖。
唐祖一支,延至文玉公,又有二子:長守川、次守宗,據(jù)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十六世尚選公作《椒枝堂續(xù)修支譜序》中有“昔少時,先君嘗顧選而言曰:吾分系祖公之后,自守川公愛山徙居盧邑,守宗公愛水移宅舒城。而春、海二公之后,亦多散處于其間。”由此可知,遷廬始祖,即為唐氏守川公。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續(xù)修的《廬江潛川椒枝堂唐氏宗譜》又進一步記載:“守川,字新甫,遷居盧江,配王妣,生子四,之厚、之雲(yún)、之起、之茂,公妣生於明,卒於清,葬巢邑祖塋珠家岡內(nèi)?!?/span>其后,廬江椒枝堂歷經(jīng)之厚、開璋、永福、尚明、作儀、啟義等為代表的諸代先公列祖,胼手胝足、耕讀傳家、開枝散葉、血脈相傳,終于有了今天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的大好局面。椒枝者,源出于《詩經(jīng)·唐風(fēng)·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寓意“花椒結(jié)滿枝,愿你多子嗣”。由巢至廬,歷十數(shù)世而碩果累累。以之為唐氏堂號,確是恰如其分。
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廬江椒枝堂上次續(xù)修譜完成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十八戶唐”遷徙到廬江、舒城等一帶的東分、西分和中分等三大分族人合修的續(xù)譜,距今已有115年,而且目前僅存一套保留完整的老譜。
2020年1月11日,在幾位族中長輩積極引領(lǐng)、熱心宗親支持和全體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續(xù)譜建祠理事會籌備大會于廬江湯池東升酒樓召開。會議確定了續(xù)譜建祠理事會基本框架,建立了“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親續(xù)修譜交流群”,發(fā)布了《告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親倡議書》,獲得全體族人的熱烈響應(yīng),修譜熱情空前高漲。為精心組織開展好家譜的續(xù)修工作,經(jīng)認真推薦,成立了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修譜建祠理事會,組成人員為:唐承鵬、唐承中、唐承尚、唐承勇、唐承飛、唐承勝、唐宗玄。有條不紊地開展修譜工作,現(xiàn)已發(fā)出《唐氏巢湖桐蔭、廬江椒枝二堂續(xù)修宗譜字派征求意見稿》,以維系水源木本、血濃于水、同體相連的血脈骨肉親情;并與省內(nèi)知名印譜企業(yè)潤方家譜印務(wù)公司簽訂宗譜印刷出版合同,以保證新修宗譜達到最優(yōu)質(zhì)量。
時逢盛世,盛世修譜,求本溯源,慎終追遠,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從中國史學(xué)編撰的傳統(tǒng)來說,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名人立傳。史、志、譜、傳,成為中國史學(xué)大廈的四大支柱。中國古代社會,在其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家國同構(gòu)”、這樣一個我們中華民族國家建設(shè)的鮮明特色。我們“天下一統(tǒng)”的偉大祖國,正是在千萬個家族、億萬個家庭基礎(chǔ)之上建立起來的,共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共同的倫理價值觀念,使得我們成為歷經(jīng)五千年而唯一延綿不絕傲立于世界的文明古國。家族,就是我們國家基層的社會細胞。千千萬萬個家族匯聚、組成了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國家又是每個家族、家庭的保護者。有國才有家,家和萬事興,因而歷朝歷代、歷經(jīng)戰(zhàn)火兵燹、天災(zāi)人禍而傳承下來的各個古老家族的家譜,家譜中對于家族先賢業(yè)績事功的記述,及其留存下來、教育族中子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規(guī)家訓(xùn),就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基因中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我們在新修宗譜中予以認真梳理、發(fā)揚光大。
茲有潤方印務(wù)總經(jīng)理柯君賢契,持《廬江椒枝堂唐氏宗譜》歷次修撰譜序前來,并詳述此次修譜原委,邀我作序。盛情難卻,不揣淺陋,寫下上述文字。是為序。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歷史學(xué)博士、研究員 翁飛 拜撰
公元2020年11月18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月初四日)榖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