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
作者:廣東番禺·胡永球
2021年夏天,我又一次回到祖籍老家——湖北省紅安縣的小山村后胡家。灣子(我們那里稱自然村為灣子)里僅剩的兩個老伙伴指著家家戶戶門前幾米高的雜樹野草說:“再過二十年我灣將變成無人灣。你修的譜已發(fā)到各家,好歹后代有個念想。這個事太及時了?!?/span>
伙伴說的譜,是我為家族修的族譜。我用了退休后十多年時間。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我在東北海拉爾當兵時,一位遼寧鞍山籍戰(zhàn)友悄悄告訴我:他家有一套祖?zhèn)髯遄V。那是祖上從山東闖關東時帶來的,藏在家里最隱密的地方。過大年時夜深人靜拿出來,讓成年男子認真看一遍。戰(zhàn)友表示以后有機會要根據(jù)族譜提供的地址回山東去祭祖。
聽了戰(zhàn)友的話,我暗想以后也要找到自己的族譜。轉業(yè)后我回老家問起族譜事,得知文革中燒了。我不死心,退休后多方打聽,本族有一戶住在偏僻深山中的族人,藏了一套民國九年修的族譜。我大喜過望,找到族人說明我想修譜,他表示愿意借給我閱讀。我借來后,放下手頭一切事情,將老譜輸入電腦。變成電子文檔。然后通過走訪、打電話、寫信、發(fā)信息,向本族分散天南海北的族人一家家補充后續(xù)的資料,反復校對。多次往返城鄉(xiāng)外地,奔波勞祿,修成新譜,累得精疲力竭。
修譜最難的是我族兩段公案。一是我們家族原來姓吳,后改姓胡。改姓原因,譜上只有幾個字“因際成城改姓為胡”。我走訪多處相關的宗族,借閱他們的族譜,到省圖書館查資料。大致理出些頭緒。二是譜上記載我族明朝從江西遷往湖北,從哪個縣遷的沒有寫。我根據(jù)線索,專程到江西省奉新縣多處吳姓族人村打探,到傳說中的祖先遷出地南昌筷子巷找蹤跡,獲得一些有用的材料。雖然沒有找到確鑿根據(jù),也為后人留下尋找線索。
按民間慣例,修譜是全族的事,由族人聚資印制幾套交各支派保存。我修譜的這段時間,我族散居十幾里的六個自然村與全國農(nóng)村一樣發(fā)生巨大變化。老人去世,中青年外出打工上學安家,許多家庭房屋長年無人垮塌。如果只印制幾套,那么絕大多數(shù)族人永遠看不到族譜。族人分散各地集資麻煩。我用退休費印制三百多套免費發(fā)往全族各家。同時請人將老譜影印出來,把影印件和新修譜的電子版存到百度云盤,向族人公開密碼,便于各地族人下載保存、閱讀和修改續(xù)寫。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我為修譜謝絕多家單位返聘,耗費了晚年幾乎全部精力和時間。女兒問:“老爸,修譜有那么重要嗎。這個時間可掙不少錢,或者外出旅游休閑不是更好嗎?”我回答:“孩子,有些事不能用錢衡量?!?/span>
后來我讀到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的講話:“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蔽依斫猓屵w入城市的年輕人帶一本族譜,記住自己的根,就是記住鄉(xiāng)愁的一項內(nèi)容。更覺得修譜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