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108-皖南往事
發(fā)布日期:2021-09-19 瀏覽次數(shù):291
作者:安徽桐城·李國春
一行人圍坐在古樟下,竹榻上擺滿了炒栗子、南瓜子和剛摘下的棗、梨,未曾見面的秀珍族嬸泡了一壺今春自采的野茶,頓時,栗香、瓜子香與茶香彌漫了整個院子。
八月秋末,皖南農(nóng)家小院門前金黃的稻菽,鋪滿了山?jīng)_;遠處山巒雜樹斑斕,千嶺競秀。從江北驅(qū)車趕到這錦繡般的山村時,人未停歇,心,就一下子明凈起來。
早在立春前,從涇縣傳來消息:散佚多年、多方尋訪的老家譜有了下落,一位遠房族叔家中收藏了光緒年間的家乘。這消息不啻一縷春風(fēng),拂過族人的心田,宗親會決定,入秋去江南“拜謁”,于是便有了這次秋天的旅行。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桌上藍花布包袱打開,家譜呈露出它的尊容:這部藏在灶灰中數(shù)十年的寶籍,微黃中透出煙黑。輕輕翻開,楮墨陳香,仿佛飄散著先人的離愁別緒。院外秋風(fēng)搖落,古樟樹飄下一片片黃葉,猶如一頁頁陳年的家族史,攪動著大家的心緒。古樟已長了百余年,見證了族叔一家往昔生活的悲欣。
族叔是抗戰(zhàn)時從老家桐城“跑反”來皖南定居的。秀珍大嬸坐在竹椅上,講述著曲折離奇的往事。
聽公公講,祖上是耕讀人家,當(dāng)年逃離時,公公從堂屋香閣上取下譜箱,用祖母留下的一塊藍花布,包裹這套家譜,一家數(shù)口,沒什么值錢的東西,算這家譜最珍貴了。
“記住,飄泊的子孫們,譜在,鄉(xiāng)思就在,根脈就不會斷?!惫恢挂淮芜@樣對兒、媳說。
到了1966年,老譜遇到厄運。秀珍大嬸打開記憶閘門。
臘月里一個清早,大隊民兵營長巡查來到我家,對我丈夫說:你老子是個讀書人,聽說你家里有一套舊家譜,這是封建的東西,趕緊交出來,不然“專政隊” 要搜查的。
丈夫頓時嚇壞了。我忽然靈機一動,不曉得從哪里冒出來的勇氣,上前說,營長放心,譜,放在我娘家,上午就回去討來。
傍晚,營長又帶人上門。一進院子,見屋檐下放著一只火盆,灰燼里剩著幾頁殘譜。
“譜呢?”
“燒了啊。”
“怎么你自己燒了?”
“不是說是壞東西,留著害人嗎?”
秀珍大嬸說她年輕時在大隊宣傳隊蹲過,有點見識,不怕人,口才也好。這一點,比老實巴交的丈夫要強得多。
“??!哪譜燒掉了?”說到此處,同來的一行人急忙問道。
“燒掉你們還能看到?”大嬸朝我們詭秘地一笑,燦若山花。
皖南山村閉塞,許多文化的種子被農(nóng)家收藏,才得以延綿賡傳。這些年行走在皖南的村莊,每每感嘆,一場場暴風(fēng)驟雨過后,竟物華依舊。能將文化的種子保存好,真得力于那些生活在民間有膽識的志士們。大嬸為一樸實的農(nóng)婦,但不愧為這些志士中的一員。
“那次劫難過后,我把家譜用舊衣包好,放到鍋籠里,用灰甕著。這事我一直瞞著你叔,他膽小哦,我怕他被人一逼,說漏了嘴?!贝髬疬呏v邊嘆,
“那燒掉的是我娘家的一本殘譜。娘家譜肯定還有,可丈夫家的譜貴重吶。公公不是經(jīng)常說,譜在,根脈就不斷嘛?!?/span>
又守護了幾年,改革開放后,聽說舊東西不再是封建的了,秀珍大嬸從灰燼里拿出包袱,讓兒子將家譜晾了幾天,掛在堂上房梁,防老鼠咬。這一掛就是四十多年。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桐城老家續(xù)修宗譜的消息傳遍了大江南北。但百年滄桑,老譜已散佚無蹤影。忽然有一天聽說尋訪到舊譜,真是莫大的喜訊。而此時,遠在江南的涇縣山村一個農(nóng)家,卻發(fā)生了一樁奇異的事情。
“說出來你們甭講我是在宣傳迷信噢?!贝髬鸷苡哪?。
今夏,一天夜里,她突然聽到堂心 “嘭” 地一聲響。起床一看,是梁上那包袱掉在大桌上。
一家人都詫異。兒子說,都掛幾十年,時間長了,繩索吃不住了。她想,這么講也在理。
“過了幾天,兒子從縣里回來,說老家桐城要來看譜。真巧,真巧啊, 真巧。”大嬸不斷地重復(fù)著同一句話。
任憑一百個解釋都行,但在這位老人的心底,定然堅守著一個信念,她大半生用智慧和勇敢保存的這件傳家寶,該派上用場了。
【作者簡介】李國春,桐城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