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109-珍藏的收音機
發(fā)布日期:2021-09-19 瀏覽次數(shù):292
作者:上海閔行·查結明
我家珍藏的收音機、是1975年下半年姑父家送的。那年,我家舊房子改造,在老屋基上重建了三間土磚瓦房,人們都說,新房子比老房子氣派多了,他們說的氣派,只是新房子前面墻全部用青磚做上頂,前屋檐離地面高約一丈左右,屋檐下用青磚疊著做了三層,每層稍微突出幾公分,呈現(xiàn)出幾何圖形,從外形看、有點線條美罷了。按照鄉(xiāng)俗,娶媳婦、建新房子等辦喜事,親戚家都要送賀禮。那時,我姑父家送了一份大禮:一臺春雷牌收音機。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新屋上梁那天,大清早,姑父挑著一副擔子,擔子兩頭的篾絲籮用紅布蓋著,父親看到姑父送禮來了,趕忙走出老遠迎接,姑父喜笑顏開地說些祝賀的話,父親樂呵呵應答著。很遠路就聽見父親挑的篾絲籮里面歌聲嘹亮,隔壁鄰居們好奇圍觀,大家稱贊姑父家客氣,送了一臺收音機。當時,收音機只有很富裕的城鎮(zhèn)人家有,農村人家唯一的“電器”就是手電筒。大家忙著揭開篾絲籮紅布觀看,十分不解這樣一臺小機器,能說話與唱歌,活見鬼。鄰居王奶奶把收音機拿在手上,撫摸著,周身看看收音機的模樣,笑著大聲說:只有城鎮(zhèn)“街巴佬”有的洋貨,現(xiàn)在也落戶農家嘍。惹得圍觀的人們都笑了起來。
我聽母親說,姑父送了一臺春雷牌收音機與二百個小麥粑,姑父家真是客氣,在商店購買這種收音機要六十元錢。母親接著又說,一百斤稻谷才賣九塊五角呢。
話說收音機的歷史,在1844年,人們發(fā)明了電報機,它可以與外地親人互相通訊,但必須有“導線”來連接。而收音機信號的收、發(fā),是“無線電通訊”。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若干年后,經(jīng)過科學家們研究,終于發(fā)明了無線電通訊。人們又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改良,才有今天的收音機。
搬遷新居后,收音機成了寶貝,父親、母親每天收聽新聞,天氣預報等節(jié)目,我更加喜歡關注兒童節(jié)目。所以,收音機白天放在堂屋,晚上我要搬到枕頭旁收聽,有時候,醒來收音機還在播音,真是愛不釋手。
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們生活上逐漸解決了溫飽,手頭上也有少許零花錢用。在1988年,家中又購買了一臺燕舞收錄機,它的功能多,能收能錄。父母親喜歡聽戲,我們年輕人喜歡聽流行歌曲,全家人十分高興,收錄機是雙喇叭立體聲,同時,還可以唱卡拉ok,音質好。所以,家中的收音機也就聽得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家中從購買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近兩年,又配置家庭影院,享受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的震撼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歲月前行,黨政國策暖人心,農村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里,住房從土磚房、變成現(xiàn)在的別墅小洋樓;當年,塵土飛揚的泥土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路邊都安有路燈,水泥路到每家門口,平整寬廣的道路如臍帶,又延伸國道;傍晚,村莊里廣場上燈火通明、歌聲悠揚,那是村姑們在跳健身舞,她們步調一致,柔美的舞姿伴隨著節(jié)拍,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把幸福掛在臉上。
今非昔比,當年姑父家送的收音機,還保存完好,留做家中收藏,也是一件傳家寶。每當拿起收音機,往事歷歷在目。
【作者簡介】查結明,筆名:查楚;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人;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安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文學作品在報刊雜志、新媒體平臺上發(fā)表。現(xiàn)在上海工作,閑暇時用樸實文字點綴平凡的生活。有多篇文章獲得征文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