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0157-耕讀傳家?聚族而居
發(fā)布日期:2021-09-21 瀏覽次數(shù):284
作者:廣東中山·鄭驊
八百年前,在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一個叫鄭宅的小鎮(zhèn)上居住著2000余鄭姓族人。傳說元末明初,朱元璋在攻打浙江的時候,曾經(jīng)到訪過這個大家族。據(jù)說有一天他微服私訪到鄭宅的門口,看到一個小孩子正在玩耍,就說我想找你們管事的,小孩子就說,好的,我去找我爺爺。過了一會兒,孩子的爺爺過來了,朱元璋就問,你是家里管事的嗎?孩子的爺爺說,不是,我去叫我爺爺。過了一會兒,有一個老者過來,這時朱元璋又問,你是你們家管事的嗎?老者說,不是,我還有爺爺,我去請我爺爺,最后一個拄著拐杖的老者過來。朱元璋經(jīng)過了解,他們幾代人生活在一起,一起同食同宿,家庭和睦,重情重義,被稱為“義門鄭”。朱元璋被浦江鄭家的義舉所感動,親自題寫匾額:“江南第一家”。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據(jù)族譜和家譜記載,鄭姓起源于鄭國。早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地,稱鄭桓公。到西周末期,鄭桓公見西周由于政治腐敗而將面臨動亂,便趁早把家產(chǎn)和部族遷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鄶兩國之間。他的兒子鄭武公繼承其父遺志,在幫助周平王東遷之時立了大功,被賞賜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鄭國。鄭國在公元前375年滅亡,鄭國最后一代君王名叫鄭魯,如今普遍被鄭氏后人稱為魯公,是鄭氏的得姓始祖,也被鄭氏后人列為一世祖。魯公的第三十世孫名為鄭庠。鄭庠一個兒子鄭平,其第15代孫為鄭賢,是宋朝進士,由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來廣州,出任廣州郡守,后代也遷居香山,這就是濠頭鄭氏從浙江浦江遷往中山的來源。
鄭氏遷入濠頭村時,濠頭依山傍海,村中很多小溪,溪中盛產(chǎn)蠔,該村因此而得名。鄭氏到此后,除了種植莊稼,也以出海打漁為生。浙江義門鄭氏遷至中山后,依然保持著在浙江的傳統(tǒng),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發(fā)展至今,濠頭村已經(jīng)由海邊小漁村變成了工業(yè)強村,在工業(yè)的帶動下,商業(yè)日漸繁華。而鄭氏后人,達到3000多人,幾乎占了全村人數(shù)的90%左右,已成為全市鄭氏較大的宗族之一。從始祖到清末期間,義門鄭更是出了32名進士,登記在冊的封官人數(shù)多達900多人。
在今天的中山濠頭村,還樹立著一塊牌坊。牌坊正面左、右兩邊篆刻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滎陽派遠”,下聯(lián):“浙水支長”,橫批:“浦江世澤”。“滎陽派遠,浙水支長”形象地道出了鄭氏南遷的歷程,也在告訴千秋萬代的鄭氏后人,自己是來自河南和浙江這一帶。
2003年,來自浙江金華的我,從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冥冥中追尋先祖鄭賢的步伐,也從浙江南下來中山工作定居,成為一名新中山人。經(jīng)過十多年的生活,我漸漸愛上了美麗的中山,也真正體會到先祖定居中山的緣由,也把父母接到中山定居,繼續(xù)延續(xù)義門鄭的傳統(tǒng)。因為有了家譜的明確記載,我確認(rèn)中山濠頭的這支鄭姓和我有著非常明確而清晰的血緣關(guān)系,因而格外關(guān)注濠頭鄭氏,如果碰到濠頭姓鄭的,還要“攀下親戚”。在與中山人的交往中,我也經(jīng)常提到濠頭鄭氏,也經(jīng)常為我們鄭氏感到自豪。以前總聽石岐人說:“濠頭老鄭——打死人不償命”,這已經(jīng)成為了老中山人的一句俗語。經(jīng)過深入了解后,我覺得,從這一句俗語的廣泛影響力來看,恰恰說明濠頭鄭氏在中山的地位和強盛,作為一個外來族姓,能有這樣的發(fā)展難能可貴,這與浦江鄭氏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的家風(fēng)是分不開的。
經(jīng)歷了風(fēng)風(fēng)雨雨后,延綿的家譜、石岐的俗語和挺立的牌坊,依然記載著濠頭鄭氏家族過去的光榮與輝煌。殊途同歸,百川歸海,跨越幾百年的時光,我到達了先祖到達的地方,我感受到了義門鄭氏的家風(fēng),我為我的姓氏,我為我的家族,我為我的家風(fēng)感動光榮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