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166-我的家譜情源
發(fā)布日期:2021-09-21 瀏覽次數(shù):290
作者:安徽合肥·李永龍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家法”的故事,其中一則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據(jù)說伯祖父年輕時一次在外參與賭博,曾祖父知道后,氣得拐杖頻頻直擊地面,宣稱要以家法懲罰。嚇得伯祖雙膝跪地連聲求饒,保證從此金盆洗手才被寬恕。我問母親什么是“家法”,母親說:“家法在宗譜里!”這讓我對宗譜有了種神秘感,發(fā)誓長大后定要見見宗譜的尊容。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我們這李氏有個名稱叫“關門李”,祠堂西約兩里地的樅陽龍城山也有座李氏祠堂,有稱那是“開門李”,并稱這源自左光斗的一句話:當年左光斗打馬回鄉(xiāng)省親,路過龍城李氏祠堂,其舉人李海颿大開祠堂門迎接;接著來到蓮屏山李氏祠堂,卻見大門緊閉,便隨口說了句:“喲,關門不理呀!”自此便有了關門李和開門李之稱。現(xiàn)在常被人調(diào)侃我氏為“姓李不懂理”的家族。其實,左光斗卒于1625年,我氏祠堂始建于1687年,李海颿1798年中舉,把這三者扯在一起,荒唐至極!但關門李的來歷又沒人說得清楚。這更激起我要一覽宗譜的期望。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族年長者商量要給五十年代末被破壞的幾處祖墳安碑,首先要我這個“文化人”給寫碑文。但大家對幾位祖先的身世記憶不清,慎重起見,要我和堂侄慶玉到鄰村一宗親家去查下宗譜。能見識一下宗譜,我欣喜若狂!
這位珍藏宗譜者雖年齡比我大,卻是我侄輩,因此很給面子,二話沒說便小心翼翼地搬來譜箱。不知是出于討好還是為了強調(diào)下不為例,他一邊用舊毛巾擦拭譜箱的灰塵,一邊面帶微笑對我說:“叔,您可是我第一個給看譜的人,好多人想看譜都被我拒絕了?!蔽抑坏眠B聲說:“謝謝!謝謝!”打開譜箱一看,哇,這么多,雖然不全也有二十多卷,從哪找祖宗的名字???我好奇地隨意拿出一卷,翻開泛黃的宣紙,就像第一次查字典一樣,茫然無緒。頓時我像泄了氣的皮球,來時的興致消失殆盡。不知是巧合還是祖宗有靈,就在我遺憾地準備離開時,隨手放下的宗譜被清風吹開幾頁,就在停下的這一頁下面一行,父輩的一串名字映入眼簾!頓時,我喜出望外,終于逆向往上查到了幾位祖輩的年表,并當場在筆記本上摘抄了幾十頁相關內(nèi)容。但由于時間關系,并未發(fā)現(xiàn)家法和姓氏名稱“藏”在哪里。
第二次接觸宗譜是在2011年9月,因應大包莊硫鐵礦建設需要,我族一世祖的墳塋需要遷移。由于其墓碑只剩下半截,所以這次遷墳亦須重立新碑。為了撰寫碑文,我又找到當年那位族侄,可這次他沒有上次那么慷慨了,提出了一大堆苛刻條件。無奈之下,只好另尋門路。但經(jīng)全面發(fā)動,也只搜集到十九卷,仍缺記載始祖的第六卷等九卷宗譜。
這次遷墳,為我族續(xù)修宗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祖墳遷畢,族內(nèi)長者一致推我牽頭續(xù)修家乘。續(xù)修宗譜,首先得有全套舊版老譜,缺一不可。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們在南陵縣長樂安小學李澤匯老師家,配齊了二十八卷老譜。這讓我對家譜有了深刻的認識。到2014年底,宗譜續(xù)修圓滿成功,并為安徽省圖書館收藏。
沿著宗譜記載的脈絡探源,我氏先祖李陽冰乃著名書法家,唐時曾為當涂令,居姑孰;南宋初,陽冰十三世孫李儒自當涂遷繁昌,樹立耕讀結(jié)合之家風,其孫李繼成為繼李檉之后第八位進士;元末李隆三遷居廬江蓮屏山,其孫李枝茂“一生好學,手不釋卷,惟杜門謝客,以窮二酉,由邑庠選授儒官,時人以關門李稱焉”。原來,“關門李”這個名稱竟有如此深厚的背景和深遠的文化底蘊!自此,漏洞百出的傳言止矣。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我氏家規(guī)25則內(nèi)容豐富,面面俱到,可謂集孔孟老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tǒng)道德教育之綱領。家箴六戒,旨在訓子弟以禁非為,話語雖不多,但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字里行間寄托著長者對后輩子孫的希冀和對宗族的責任。正是這些貌似嚴厲的規(guī)條和箴誡,激勵著一代代的李氏族人始終自覺保持著良好的自律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修身立品,守而行之,成為多少子孫走向優(yōu)秀與高尚的鋪路石。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2018年底,廬江縣政協(xié)組織編寫的《廬江家風家訓集錦》一書,我氏“家規(guī)家箴”收錄其中;次年底,廬江縣委宣傳部出版的《廬江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一書,我氏亦占有一席之地。足見我氏宗譜承載的文化之厚重。
如今,我不僅對家譜了然于心,也深刻體會到,家譜不僅僅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jù),其中的族規(guī)家戒以及治家格言等等,凸顯的是前賢們細膩質(zhì)樸的情感及對傳統(tǒng)美德的執(zhí)著追求,蘊含的是整個民族最質(zhì)樸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學!
【作者簡介】李永龍,廬江縣店橋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現(xiàn)為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作者俱樂部會員、中國著作權(quán)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會會員、合肥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已發(fā)表各類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