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314-殷殷愛子情
發(fā)布日期:2021-10-18 瀏覽次數(shù):281
山東濰坊·辛相國
“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今又重陽,遍地野花分外香。”本應登高賞景日,更應回家和娘過一個重陽節(jié)。和弟弟一家陪母親吃飯聊天,其樂融融,然而卻有“月圓人不圓”的感覺。陰陽相隔30秋的老父親的點滴又縈繞于眼前。
我的父親是一個平凡的農(nóng)民。我從沒有聽到他說過“我愛你們”。可是在風雨中父親冒雨騎車在田野中找到我,然后把我拔的不多的野菜倒掉,把油布包戴在我的頭上,把我?guī)Щ亓思摇?雨點打在套在頭上的菜兜上噼噼啪啪響個不停, 雨水淋得腳面冰涼,靠著父親胸膛的后輩卻很溫暖。到家時,兩個車腳上沾滿了泥巴,父親的發(fā)稍上往下滴水,臉上不知是汗水還是雨水也沿著兩頰往下淌,后背都淋濕了。父親讓我脫下衣服用毛巾先給我擦干,讓快到炕上蓋上被子,而他把褂子脫下來擰了擰,抖擻一下晾在竹竿上,赤背擦洗自行車,好還給人家。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為了生計在外四處漂泊的父親很少抱過我,也很少大聲呵斥調(diào)皮搗蛋的我,然而我們兄妹都不敢在他面前搗蛋,有“不敢大聲語,恐驚老父親”的感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青島國棉一廠的一群姑娘小伙子來到我村,晚上、下雨天不出工時,常到我家聊天、吃飯,看到他和這幫知識青年毫無年齡隔閡地談天說地,從觀察天氣的諺語,到農(nóng)民的耕耩,從當?shù)氐娘L土人情到時勢政治無所不談。作為一個旁聽者,我知道了《三家村》《燕山夜話》、鄧拓、吳晗、廖沫沙,也激起了我渴求知識的欲望。從此以后,只要父親在家我就問這問那 , 雖然還是那么嚴肅 , 但是有問必答。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讓我自己找答案的時候也逐漸多起來。很多偶然的幫助、相遇也逐漸多起來。
父親雖健談,但在我們面前話語卻不多,而是用實際行動教育著我們。1974年陰雨連綿數(shù)天洪水爆發(fā) , 我家住河邊 , 土打墻倒塌了 , 大人們都在忙著災后重建 ,像墻倒了這樣的小事還放不到議事日程上 , 父親擔心我放學后到河里游泳 , 或者到坡里亂跑不安全 , 便和我商量讓我放學后跺泥蛋 , 他提前和好泥 , 我放學后垛成泥蛋 , 擺在地上晾著 , 他回家把泥蛋放在墻基上然后踏實 , 再用木棍把兩邊夯平、夯實。在我跺泥蛋時 , 許多小朋友們看著好玩,也來跺。當?shù)诙熳龊玫膲Ω梢稽c時,就再往高處壘,幾周后一段結(jié)實美觀的墻成功砌成了。也學會了集沙成塔、循序漸進等成語。
我家只有父母兩人掙工分,兄妹三人上學,小弟還在襁褓中,父親運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努力地維持著家里的溫飽。村集體搞多種經(jīng)營,在知青返城后的房子里辦起了暖房,孵化小雞父親負責外出賒小雞 。 父親外出時帶走的是煎餅和咸菜,回家時卻從包里拿出火燒或者油條給奶奶和我們吃,說是他吃剩下的,自己不吃。弟弟妹妹還小,傍晚就到接頭去接父親,我卻感到心里酸酸的。
1978年,我考上了高中,因第一次離家,人生地不熟,我便想回初中復讀,考中專盡快工作,給家庭減輕負擔,父親聽說后,什么話也沒說就默默出去了。到了晚上一個很少到我家串門的伯父去來串門了,似乎在老兄弟倆的交談中我漸漸明白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年輕只有勇往向前才有出路”“人生如蠶蔟,向上攀爬,不斷努力才會發(fā)生蝶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我不想接受而又法從反駁的道理。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我工作后,主張給我自幼患噴門狹窄的小弟做手術(shù),可手術(shù)失敗了,父親理解我的內(nèi)疚和不安。周末回家,盡量和我聊會天。他用忙碌平息著自己的心痛,將心事埋在心中,也盡力在撫平我的創(chuàng)傷。
1990年,父親得了腦血栓。 我符合援藏條件想去援藏。了解我目前狀況的父親說 :“父母在,不遠游,你的孩子還小,我不建議你去,你要征求你媳婦的意見。困難是暫時的,不要想得太多,一切順其自然吧!”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在這九九重陽節(jié),也理更解父親藏在心中的愛,也更想和你分享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