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595-爺爺?shù)乃椒垮X哪去了
發(fā)布日期:2021-12-04 瀏覽次數(shù):289
安徽明光·楊守娟
我的爺爺——楊玉珍,生于公元1908年,卒于1988年,享年八十周歲。
我爺爺是個好人,他是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廚師。五十年代初就在縣機械廠(皖東拖車廠的前身)食堂工作,六十年代初應(yīng)召到縣醫(yī)院病號飯小食堂工作,因文革時期要鏟除資產(chǎn)階級享受思想而小食堂被叫停了,后又被明光酒廠食堂聘用。
爺爺一生與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打交道。那時的工資都不高,每月工資僅有36.5元,除每月上繳食堂伙食費用8元,給奶奶生活費10元,每月必須固定要存10元的定期儲蓄外,所剩的8.5元就是爺爺抽煙、剃頭,洗澡的私房錢。
爺爺老兄弟六個,還有一個嫁到鄉(xiāng)下的姐姐,記得這位大姑奶奶有一年(六十年代末)患腸梗阻,在縣醫(yī)院開刀住院,所有費用都是爺爺給的。術(shù)后又住在我們家調(diào)理了一個多月,都是我和奶奶在照料,費用自然也是爺爺拿的。其他的幾個爺爺家里有大事小事,都是我爺爺出份子錢,所以爺爺?shù)慕?jīng)濟狀況是每況愈下。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首先,他必須保證每月的固定存款,要在必要的時候拿出來供“大家”應(yīng)急;二來還要顧及我們自己的小家,奶奶沒有工作,父母一直工作在基層,且不在一地。經(jīng)濟開銷隨著我們姐弟四人的成長而增大,父親是管我們生活的,每月給奶奶40元生活費,母親管我們姐弟穿衣費用。這個八口之家四下“冒煙”(爸爸一處,媽媽一處,奶奶和我們姐弟五人一處,爺爺吃食堂)。雖說在當(dāng)時,看我們家工資收入不少,可四下一分開就沒有什么錢了,所以爺爺?shù)拇婵罹惋@得尤其重要,明面上爺爺?shù)拇婵?,每年年底可拿?20元,做家里過年的費用補貼,可我知道爺爺抽煙的檔次在逐年的下降,打我記事起,我知道爺爺抽的是大前門或牡丹(當(dāng)時市價0.54元/包),后改金葉、東海牌(當(dāng)時市價0.28元/包),再后來就是大鐵橋、玉貓(當(dāng)時市價0.14元/包、0.09元/包),甚至文革期間伙同大舅和大姨父三個老頭自己動手做卷煙器,買來煙葉自己做煙卷抽,我想這爺爺省下的錢都干什么去了???
爺爺去世前要求死后葬回老家,送骨灰回去安葬時,我們才知道,這么多年,70歲才退休的他曾多次獨自回老家,把祖墳的碑都一個一個立起來了,那時還沒有人敢立墓碑(文革剛剛結(jié)束),他也是壯著膽子在做他想做的一件他覺得應(yīng)該做的事。就用私房錢,買回鋼筋水泥,叫上老弟兄們在四爺爺家的院子里自己動手,偷偷地做了十多塊水泥板,刻上名字。再把從高祖開始的所有楊氏墳都做了一次梳理,實在記不起高祖以前的老墳,也以“楊氏門”為碑刻埋好,以便于我們今后每年去上墳,都能給老祖宗們燒一把紙錢,紀念哀思一下,自己從何處而來,這可能就是爺爺?shù)囊粋€心愿吧!
爺爺節(jié)省了一輩子,卻在用省下的私房錢把家里的祖墳一個個都留下讓我們后輩能認清的記號(水泥碑),這在當(dāng)時也是一個大膽的舉措。這事他從未對我們說起過,包括奶奶和爸爸。卻原來他在默默地為我們作出了孝道的好榜樣,為楊氏家族奉獻了一顆赤子之心。
爺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jīng)34年了,可每年清明回老家上墳,看到那些水泥石碑,我就思緒萬千,淚濕衣襟。爺爺是一個和藹慈祥的老人,特別是他晚年蓄留下的那一撮山羊胡子,是那樣的惹得我女兒用她那稚嫩的小手老去揪它,這時的爺爺和女兒都會開心的大笑起來。每逢春節(jié),他必定會去買來糖瓜做小孩兒愛吃的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年夜飯總是他為全家做最拿手的精致菜肴。還記得他老人家總是會在元宵節(jié)前,扎好重孫女喜歡的金魚燈、兔子燈、荷花燈……我的女兒也時常懷念她太爺爺?shù)母鞣N手藝,每每上墳都會提及這些陳年往事。
還記得母親生產(chǎn)大弟弟前,爺爺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盤了一大缸的面,炸了三大缸馓子,一層層的擺好。母親坐月子,我們小孩大人都跟著沾光,三大缸散子足足吃了整個母親的產(chǎn)假結(jié)束才吃完。這些都是爺爺用自己微薄的私房錢支出的,包括至今我仍在使用的縫紉機(嫁妝),也是爺爺當(dāng)時用私房錢給我買的。而現(xiàn)今父母雙親都不在了,我們也步入了老年,弟弟們各自成家去了外面,女兒也嫁為人婦,現(xiàn)在家里只剩下我們夫妻兩人,冷清的使我們更加懷念爺爺在世時的家庭氛圍。
祖孫四代同堂十多口的大家庭?。∶棵肯掳嗷丶?,看到的是女兒靠坐在爺爺?shù)南ドw上,吃著爺爺剝好的香蕉,聽爺爺講那有趣的故事,奶奶忙前忙后的端茶送水,媽媽則招呼著大的,嗔怪著小的,廚房里面熱氣騰騰,飯桌上歡聲笑語……我懷念那時爺爺?shù)哪檬趾貌?、精致糕點、花燈制作,懷念那時的滿院子笑聲。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勤勞的爺爺用他那微薄的私房錢支撐著這個家,上要顧老的(太奶奶的生活費也要給一些,直到太奶奶去世的棺木錢),下要顧小的(每年的壓歲錢)。爺爺雖然不是我們的親爺爺,父親是他的親侄兒,因父親在四歲時,我的親爺爺(行大)死在了即將跑反的時刻,沒能及時做手術(shù),親奶奶一人拖著四個孩子,太奶奶當(dāng)家把我父親就交給了(過繼)爺爺奶奶(爺爺行三)。因奶奶的親兒子夭亡又得了婦科病終身不能再生育,從此爺爺奶奶視父親為己出,供書上學(xué),在父親那一輩他算文化最好的,這才有了我們這一家人。
爺爺?shù)墓适逻€有很多,寫也寫不完,只能在心靈深處留下永遠的思念!懷念他老人家的高貴品格,勤儉持家的大愛的心靈,傳承孝文化的精神,我們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爭做一個新時代勤儉節(jié)約、愛家和鄰、健康文明的好公民。
【作者簡介】楊守娟 女 65歲 高中文化 退休后在老年大學(xué)文學(xué)班學(xué)習(xí),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明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明光詩詞協(xié)會會員,明光市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