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選輯
千年包公故鄉(xiāng)情
發(fā)布日期:2020-03-14 瀏覽次數(shù):1927
——讀許高彬新作《包公故事》
翁 飛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28歲中進士,初仕和州稅監(jiān),因孝義返家陪侍老病父母十多年后出仕,曾先后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zhuǎn)運使、三司使,在監(jiān)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因當過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千百年來,包拯一直以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載于史冊。“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世代流傳的詩句也表達了在民間,人民對包拯的崇高贊譽。
1999年,包拯千年誕辰之際,我曾參與組織安徽省史學、法學、文學團體與中國法學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合肥聯(lián)合舉辦的“紀念包拯誕辰千年學術研討會”,會議的研討主題:即分為歷史研究、法學研究和文學藝術三大領域里的包公研究,并以此征集出版了論文集。在國內(nèi)學術研究上,孔繁敏先生的《包拯年譜》、《包拯研究》、程如峰先生的《包公傳》以及眾多法學界關于包拯吏治、監(jiān)察、執(zhí)法活動與思想的研究,都將包拯峭直剛毅的形象,揭示的十分透徹。朱萬曙先生的《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則偏重從戲劇發(fā)展史的角度,對“包公戲”這一獨特的民間戲劇現(xiàn)象進行剖析和論述,認為正是包拯身上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德,使得他成為民間文人和藝人創(chuàng)作頌揚的傳奇戲劇人物,在包公身上,寄托了廣大底層人民對懲暴安良、扶弱濟貧、公正執(zhí)法、頌揚真善美的愿望和訴求。為此,作者還列舉了從元代直到近現(xiàn)代,165種作為包公戲劇來源的故事流傳簡表。但限于篇幅、又限于戲劇史研究的主題,這些民間故事的內(nèi)容沒有充分展開。
今天,作為包拯家鄉(xiāng)主管文化宣傳的主官(中共肥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許高彬先生以一己之力,孜孜不懈,窮搜力求,悉心整理,歷時數(shù)年,終于編寫出這樣一部50萬字的《包公故事》,洋洋大觀,內(nèi)容豐富詳實,這是我所看到的最為齊全的包公民間故事的匯集,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誠如作者所言:年幼時,就已對鍘美案、貍貓換太子等包公故事耳熟能詳,憧憬長大之后能以之為榜樣,為人伸張正義。稍長后知道包公竟然是我的家鄉(xiāng)肥東人,更倍感親切,與遠朋自報家門,必以包公故里人自居,并以此為榮。工作之后,有了點社會閱歷,對包公益加敬佩,對包公的故事也讀的更多、更深。
正是出于對家鄉(xiāng)這位名臣先賢的無比敬仰和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作者認為《宋史·包拯傳》僅寥寥545字,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于是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和戲曲??催^不少,發(fā)現(xiàn)世存的包公故事零散無序,本著家鄉(xiāng)人寫家鄉(xiāng)人故事的情懷,萌發(fā)了搜集整理的設想。最終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對千年包公懷著濃濃鄉(xiāng)情的親情之作、鄉(xiāng)土力作。
通觀全書,感覺到作者的匠心獨運,表現(xiàn)為兩大特色:一是體例編排“仕履有痕”;二是故事記述“情景交融”。
體例編排“仕履有痕”,是指作者在全書中,按照包拯一生仕途履歷,依次分為“包公未出仕”、“包公在天長”、“包公在端州”、“包公在廬州”、“包公入京城”、“包公在開封”,最后附“包公神斷傳說”。每一時段所發(fā)生和流傳下來的故事,時間背景清楚,故事脈絡清晰,不少是在故事發(fā)生地千載流傳下來的,具有很高的存史價值。比如包公在天長的“兩次斷牛案”,據(jù)去年安徽電視臺《千年包公》記錄片劇組的調(diào)研,歷史上包公真實的審案只有三次,“斷牛案(又叫牛舌案)”就是其中的一次,故事確鑿可信,劇組據(jù)此在當?shù)剡M行實景攝制。再如包公在端州,“擲硯化渚洲”,雖然是一段類似神話的傳說(包端硯的黃綢布漂到河流下游形成一片沙洲),但在將近千年之后,真正的包公墓在發(fā)掘時,現(xiàn)場參與者看到,墓中陪葬品中,文房四寶類只有一方歙硯。包公在端州“一硯不取”經(jīng)歷了千年風雨,得到應驗。觀者無不動容,這才是真正的“打鐵還要自身硬”。作者在此故事篇末,特意錄下了后人在端州城門樓上鐫刻的對聯(lián):“星巖朗耀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逼浣袒饬x,不言自明。像這樣的故事,在全書中比比皆是,它們使包公作為千古名臣,在其仕途的每一個階段,所留下的一處處痕跡,都是他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一座座豐碑。
故事記述“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在記述故事過程中,特別注意運用的方法?!鞍优簾o絲”,寓意包公鐵面無私。“箭桿黃鱔馬蹄鱉”體現(xiàn)出包公憐惜家鄉(xiāng)民間疾苦,不愿讓家鄉(xiāng)增加捐輸負擔?!按箝T朝北”和“與牛同住”,“不與富人交”反映了包公以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傲适隆?,從合肥包公祠旁邊一座“廉泉”井的由來說起,此井本是包拯在廬州為官期間,專為解決附近書院師生喝水難而挖掘,井水清澈明凈,它可以在不同的人口中喝出不同的味道。普通百姓喝了解渴,清官喝了清冽可口、甘醇香甜,而貪官喝了必定苦澀難咽,頭痛欲裂,而且屢試不爽。后人因而在井上蓋了亭子,以紀念包公。清代舉人李國蘅據(jù)此寫了“井亭記”,用以告誡到任的地方官,勿生貪念。至今仍然安放在井亭之中。也許是懾于包公的威名,在廬州府、合肥縣,歷任知府、知縣,極少有貪官。這也是包公的德政,流風余韻所致吧。
因此,寓情于景,寓教化于敘述,在娓娓道來的一個個生動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充滿人間大愛,而又執(zhí)法無情嚴于律己的活生生的“包青天”。愿高彬筆下的“包青天”走進合肥百姓的心中,愿《包公故事》成為包拯家鄉(xiāng)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作者系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 上一篇: 裴氏家訓再版序
- 下一篇: 孫家鼐與壽州孫半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