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820-刺梨情
發(fā)布日期:2021-12-25 瀏覽次數(shù):382
作者:安徽郎溪·崔愛琴
小時候,母親就經(jīng)常采摘刺梨,給我們吃,我們小孩子嫌刺梨酸,嫌棄它的刺扎手。那個時候我們最渴望的水果,就是小蘋果,因為難得吃到。只有父親每次去縣城開會的時候,才會帶點回來。
蘋果被我們視若珍寶,而刺梨卻總是被嫌棄。村子里面有很多野刺梨樹,它們的生命力總是那樣的頑強,不管是生長在多么貧瘠的土壤,它們總是在努力地生長,在惡劣的生存條件里,吸收陽光、雨露和養(yǎng)料,長出果實,奉獻給自然。
有一天,大姐把采回來的刺梨扔了,母親嚴厲地批評了她。后來我們才知道母親和刺梨的故事。那還是解放前,母親二十歲的時候,外公因為新娶了一房太太,外婆、母親還有幾個舅舅、姨媽都被外公拋棄了,沒有了生活來源。因為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外婆就做主想把母親嫁給一個老頭子,僅僅是為了三擔稻谷。母親逃到了山上,呆了很長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靠吃野刺梨為生,可以說刺梨就是母親的救命恩人。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而父親和母親的相識的過程里,也有刺梨的見證。父親出身貧農(nóng),爺爺在地主家做長工,后來因為犯了小錯被打死。紅軍經(jīng)過村子的時候,父親便扔下鋤頭,參加了革命。那時候,父親所在的部隊就駐扎在那個山上。有一天,父親為了掩護戰(zhàn)友,不幸負傷,落入一個小山溝。母親去采摘刺梨的時候,正好發(fā)現(xiàn)了父親,并救了他的命。刺梨幫助他們度過了各自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并且讓他們互相支撐、互相鼓舞,最后成為了一生的伴侶。
其實,父親性格倔強,也很像刺梨,后來文革的時候,村里批斗一個右派,父親實在看不下去了,便站出來說了句話。這在當時的那些造反派看來,簡直就是無法無天了。于是他們把父親也抓了起來,想給他加一個嚴重的罪名,但是他們調(diào)查了很久,也沒有發(fā)掘出他們希望的“黑歷史”。最終,父親因為這個事情,不能再呆在公安局了,便回鄉(xiāng)種地了。為了這事,母親多少有些埋怨,但是父親說他從來不后悔這個事情。確實,人活著,如果只是像一灘毫無主見的漿糊,又有什么意義呢!刺梨酸中帶甜,其貌不揚,渾身還帶著小刺,永遠保持著自己原汁原味的本色,從來不會為了諂媚于人,而變得溫柔甜蜜起來。
改革開放以后,刺梨漸漸地被人們遺忘,并且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各種各樣的水果琳瑯滿目,就連我,也忘記了刺梨,但是母親仍然時常念叨著刺梨。直到有一次我回貴州老家辦事,臨行前母親叮囑我,這正是刺梨成熟的季節(jié),一定要給她帶些刺梨回來。我滿口答應(yīng)了,去了才發(fā)現(xiàn)集市根本沒有人賣刺梨。我又讓朋友帶著我去了其他的集市,依然沒有。
第二天,我讓朋友幫我再打聽一下哪里有刺梨。終于朋友的一個親戚說,他家附近的山上還有一片刺梨。于是,朋友便陪著我去了一趟。我們下了車,朝著山坡走去,遠遠地便看見了一片刺梨樹。雖然他們長得稀稀朗朗,卻依然很精神,枝干顯得十分強壯有力。地上的小徑,已經(jīng)被荒草覆蓋,顯然是很久沒人來過了。當我回去把刺梨遞給母親的時候,她眼睛也有些濕潤,一句話也沒說。
雖然母親已經(jīng)在五年前離開了我們,但是千言萬語也說不盡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恩。我依然會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以及母親對我們兄妹六人的教導,想起她說起刺梨的那些話語,這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現(xiàn)在,刺梨終于又被人們重視起來,成為一種營養(yǎng)品。刺梨的營養(yǎng)豐富,并且通過科學研究,也確認了它的藥用價值我相信,只要自身蘊含著潛力,堅持生長,執(zhí)著向上,不論多久終究還是會被發(fā)現(xiàn)的。
我也會把那些關(guān)于刺梨的故事講給我的孩子們聽,讓他們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則,知道他們的外公外婆平凡而又勤勞善良的一生,希望他們以此為榜樣,過好自己的日子,也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崔愛琴,筆名東江月,女,63歲,1958年9月出生,安徽人,當過知青,現(xiàn)已退休,退休前是一名財務(wù)工作者,愛好文學,喜歡寫作。參加中華詩詞大賽等比賽曾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