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方家譜杯征文】 №:0849-玉米粑粑的記憶
發(fā)布日期:2021-12-27 瀏覽次數:366
作者:安徽霍山·俞亮
昨天晚上,炒了咸菜豆腐丁,放了紅辣椒和蒜,微辣味美,是可口的就粥小菜,心里想,小時候最愛吃咸菜豆腐丁包芯粑粑的。今天早上,便做了咸菜豆腐丁包芯粑粑,殼炕的很厚,咬開一口,果然是小時候的味道!又香又辣又美味!
記得小時候的冬天,媽媽總是喜歡做咸菜豆腐包心粑粑,每次做一大鍋,涼在篩子里能放好幾天。冬天是農閑季節(jié),下雪時節(jié),不能上山砍柴,媽媽就會在屋里生一個火盆,坐在火盆邊納鞋底或做針線活兒,打開收音機,最愛聽的就是廣播劇《人生》《高山下的花環(huán)》《鐵道游擊隊》《楊家將》等,這個時候,屋里就會聚來一屋的姑娘、媳婦們,她們屏聲靜氣地聆聽著播音員充滿磁性的聲音,聽他娓娓道來,故事的一波一折都牽動著大家的心情,她們有時會為主人翁默默抽泣,有時也會心意難平!然而,都不多話,生怕錯過下一個章節(jié),只聽到拽麻線的絲絲聲,直到一個章節(jié)結束,大家才相互討論著,分析著結果會怎樣?毎個人都充滿了期待和想象!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聽小說只是一個串門的由頭,畢竟小說只有短短的半小時,大多時候,她們聚在火盆前是為了敘敘舊,說說體己話,畢竟天一晴,大家都要各忙各的,農村里總有忙不完的瑣碎,下雨下雪才是她們的休息日,雖然手里還忙著針線,畢竟不要東奔西跑出體力了。她們在討論誰家有個新鞋樣,誰又扯了一塊新花布,誰家的切糖最講究,誰家的香腸灌的味道好!……她們相互切磋和交流著各種技藝。
每逢這個時候,媽媽就會拿出自己手工做的點心:麻葉或切糖供大家品嘗,有時也會在火盆邊烤點花生、南瓜子或山芋干,給大家做茶點,都是自產自種的,便又會引來大家一聲聲唏噓和贊嘆!
有時,她們也討論誰家什么時候要嫁女了,誰家又娶了新媳婦,那姑娘,那媳婦是如何的針線好,或裁縫手藝好,如何的通情達理,孝順公婆,長得好看!……我們小孩子坐在一邊寫作業(yè),偶爾的一句半句,都會讓我們浮想聯翩,那個媳婦是怎么個漂亮?又是怎么個通情達理呢?樸素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灌輸進我們幼小的心靈深處。直到遠遠的有人喊“回來吃飯嘍!”中午的飯點時間到了,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四散開來,媽媽微笑著叮囑:下午再來呀!
而我們家的午餐就在火盆邊,媽媽為了省事,趁下雨下雪多做幾雙鞋,便在大搪瓷里放幾把米,加一缸水,放一勺鹽,一勺豬油,切上一把青菜,灑上一把蔥花,放在火盆邊,中午時分,米飯的香味、青菜香、蔥花香、豬油的香一起撲面而來,這時,稀飯便差不多煮好了!再用火鉗擔在火盆上,烤幾個玉米咸菜包心粑粑,烤得兩面金黃,香氣撲鼻,粑粑便烤好了!這是我們都愛吃的午餐,稀飯油香粘糯,粑粑焦香酥脆,令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爸爸有時要去鄉(xiāng)里開教師會,中午一般是不回來的,臨走時,為了省點口糧,媽媽就會塞給他兩個玉米咸菜包心粑粑,讓他中午烤著吃,別的同行都去吃食堂了,爸爸悠哉悠哉地烤著粑粑,當他們吃完飯,爸爸的粑粑也烤得油香撲鼻了!那兩面的金黃和焦酥的香味足以勾起所有人的食欲!這時,大家都把艷羨的眼神投向了爸爸。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記得集體掙工分時,我們姐妹仨那時還小,奶奶年老,爸爸在外地工作,家里六個人的口糧全靠媽媽一個人掙,糧食不夠吃,媽媽為了多掙點工分,早上做一鍋咸菜玉米粑粑,臨上工時帶幾個,中午當作干糧,既飽腹,也省去了來回奔波的時間,同時也省了糧食,那時家庭條件還很差,沒有豆腐,油也少,玉米粑粑并不好吃!然而不好吃的玉米粑粑卻伴我們度過了那些苦澀的饑荒歲月。
如今,玉米粑粑又擺上了餐桌,它成了香餑餑,老少皆宜!它是全世界公認的“黃金作物”。也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多食玉米對人體健康頗為有利,具有緩解便秘、降低膽固醇、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
我喜愛玉米粑粑,更懷念和珍惜那一段童年的流金歲月!
【作者簡介】俞亮,女,霍山小南岳文學社副社長,六安市作協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2002年開始寫作,主要創(chuàng)作散文、詩歌。2012年《安徽文學》首屆創(chuàng)研班培訓學習,2020年《安徽文學藝術學院》第九屆青創(chuàng)班培訓學習,多次在各類征文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