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楚王世德,文莊遺風——廬江劉氏(元和堂)
發(fā)布日期:2024-04-08 瀏覽次數(shù):5386
一、追源溯本與遷徙
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秳⑹献谧V》“重修老系圖序”和“源流考”云:“劉氏之先乃陶唐之后,受封彭城郡,出自劉累者……自陽城侯劉德公始,歷漢魏唐宋元明千余年,世系歷歷,言之綦詳”。并由此上溯至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兄弟劉交之后。“逮顯槐公任檢點于后周恭帝駕下,后周恭帝兵亂間,由西蜀眉山遷江蘇再遷新安(今婺源),宋朝遷南陵占籍”。
劉氏圖騰
《劉氏宗譜》世系記載:一世劉交,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封楚王,謚為楚元王。二世劉富原被封為休侯,后來,漢景帝改封劉富為紅侯(紅侯國地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北);劉富生五子,長子劉登繼位為紅懷侯,次子劉辟強和三個弟弟在朝廷任職,留居首都長安。三世劉辟疆(又作辟強)為光祿大夫、長樂衛(wèi)尉,不久升任宗正之職。至五十二世劉亨二,號榮璇,由南陵商游蕪湖采石并僑寓此。長子劉三(行三)于元末由采石遷徙廬江南新興鄉(xiāng)即原磚橋鄉(xiāng)(現(xiàn)礬山鎮(zhèn))大畈,為遷廬江始祖。
遷廬始祖劉三,元至正元年(1341)生,配王孺人。生子三:天一、天二、天三。元末,劉三睹廬南佳山秀水,土沃風淳,于洪武三年(1371)占籍,迄今近六百四十余年。遷廬四世后分為四大股:墩股、畈股、佃山股、泥河股。2016年八修宗譜登記時,縣內(nèi)族丁主要分布在磚橋劉墩、劉畈、黃屯、天井、店橋、泥河、夾板、盔頭、洋河、白湖裴崗,后有遷居肥西三河、銅陵順安、黃山太平、廣德、涇縣、樅陽、貴池、東至、青陽、南陵以及江西彭澤、上饒市乃至海外者。目前人口逾三萬。
二、譜牒與字派
廬江“元和堂”劉氏自占籍廬江后至今共修譜八次。除首修由譜師編纂外,余均為本族族人纂修。宗譜記載著劉氏家族世系源流、遷徙軌跡、支派繁衍、族規(guī)家訓等。譜序、人物序和傳贊多為鄉(xiāng)賢名宦所作,更有狀元、進士作品。
崇禎七年(1634),大畈、佃子山分修宗譜,延請禮部冠帶、儒士、春谷縣(今南陵縣)譜師高廷梯編纂;二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修于嘉慶二年(1797);五修于道光十五年(1835);六修于同治十年(1871),篡修人為十六世裔孫、四川總督劉秉璋,并親自作序。七修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八修于2016年。
2016年版《廬江劉氏宗譜》
廬江“元和堂”劉氏宗譜首修為分修,大畈派行字為“斗文昌大家”,佃山派行字為“祚(或日、思)延光德澤”。二修宗譜為合修,統(tǒng)一使用派行字,決定大畈派自“家”止,佃山派自“澤”止,更定“十六字”派為:
景運榮開 化洽春臺
歆生盛世 期汝英才
五修宗譜時更定為:
景運榮開 世和時諧
貽謀久遠 佑啟英才
七修譜時,考慮到原定派行中的“世”字有礙劉經(jīng)畬(字世家,劉秉璋之父)封翁之名諱,而“世”輩生人又已年逾花甲,為生子生孫之老叟,不便悉令其更名,于是,便利用本地“式”與“世”音近而以“式”代“世”,遂修訂派行二十字:
景運榮開式 和同立憲時
萬方宗上國 禮法守先師
八修宗譜議定增加“二十字”派行:
崇學承偉業(yè) 明道建厚基
長盛強華夢 興遠耀祖思
三、宗祠堂號
廬江劉氏宗祠“始修于大坂、佃山兩支合修宗譜五年之后也?!?/span>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廬江劉氏第一次修譜為兄弟分別修譜,但未建宗祠。第二次續(xù)修宗譜為兄弟合修,統(tǒng)一字派并合建祠堂,實現(xiàn)了由分到合的統(tǒng)一。族人視為從此回到先祖“三公”一人之下的時代,故堂號名為“元和堂”,寓意“元和中興”。
道光十五年(1835)宗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據(jù)五修宗譜記載:“惟聞道光年所修之宗祠畫棟飛甍,極其雄麗,足壯觀瞻。”劉氏祠基與姚氏屋基、項氏厝基號稱廬江“三大基”。惜咸豐十一年(1861)祠宇遭兵燹付之一炬。同治元年(1862)秋收后開始恢復重建,二年僅建成神堂,用以祭祀先靈。宗譜記載:“同治七年(1868)冬,經(jīng)畬公之仲嗣文莊公(劉秉璋)以軍務肅清來祠祭祀,見祠宇未復舊觀也,……共捐洋蚨一千九百元裝修大廳并建戲樓,樓前建亭,而祠宇始臻完備。”使祠堂恢復了原狀。
劉氏宗祠暨劉秉璋陳列館
1948年解放軍渡江時,宗祠臨時作為倉庫。之后劉氏祠堂臨時作為劉墩小學校舍,1958年改為磚橋公社辦公地點。1974年劉墩小學改建教師宿舍時拆除。
2009年4月,廬江縣政府(廬政秘﹝2009﹞19號)公布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9月,廬江縣政府(廬政秘﹝2010﹞121號)劃撥國有土地1176.33平方,作劉秉璋故居建設用地。2009年農(nóng)歷2月2日,劉氏后人籌資啟動劉氏宗祠暨劉秉璋陳列館建設,總投資約500萬元,于2020年10月竣工,并在祠堂內(nèi)對劉秉璋生平進行了展陳布置。
四、家規(guī)家訓
劉氏家規(guī)內(nèi)容共有十五條,在家規(guī)引中開宗明義就指出,治理一家一族得立有規(guī)矩,猶如國有國法,目的用以規(guī)范和約束族人,使族人不至于不守禮法,不講道德,不知羞恥。劉氏祖先深諳有家規(guī)才有好的家風,家風是族人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本族和社會和諧的基礎。因而根據(jù)儒家思想中的“六德六行”標準,以“六行”中的孝、友、睦、姻、任、恤為規(guī)范,分類制定了“敦孝友、教子弟、睦家族、治生理、設義田、禁嫖賭、立宗子、舉戶長、修祖廟、謹塋墓、重婚姻、肅閨閫、禁刁訟、禁賤役、禁奸盜”十五條家規(guī)內(nèi)容,作為家族的行為規(guī)范,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廬江劉氏宗譜》記載的文功武略者眾多,這與祖輩拓土伊始就倡導崇文重教的家風是分不開的,宗譜記載以三塊錢生息興辦“耕樂堂”學堂,以教化族人,因此,幾百年來劉氏名人薈萃,燦若繁星,其中以劉秉璋家族最為突出。
劉秉璋(1826~1905),字仲良,廬江劉氏十六世裔孫。咸豐十年(1860)庚申恩科進士,授編修。后投筆從戎。中法戰(zhàn)爭期間,指揮了著名的“鎮(zhèn)海之役”。光緒十二年(1886),擢升四川總督。
據(jù)上海圖書館藏《廬江劉氏宗譜》(宣統(tǒng)三年元和堂刻本)記載:劉秉璋晚年回家鄉(xiāng),“惟嗜讀書,手不釋卷……創(chuàng)建三樂堂,以興起后進。家居十余年,少取金帛以自儉,廣收寒士以為樂。孜孜于此,幾自忘其身經(jīng)戎馬、位至封疆矣?!?/span>
宣統(tǒng)三年(1911)版《廬江劉氏宗譜》
受劉秉璋的言傳身教,劉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后來也都曾風云一時。長子體乾,記名江蘇補用道,曾官至四川宣慰使(省長),所謂兩代人先后督蜀,一時傳為美談;次子體仁是舉人,因不愿與袁世凱合作,遂棄官回家;三子體信,乃著名的學者,他關(guān)于楚辭類的藏書,被郭沫若稱為海內(nèi)第一。
家訓潤物無聲,家規(guī)蔚然成習,劉氏家風世代相傳。2010年,劉秉璋嫡系曾孫、香港億利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永齡先生回鄉(xiāng)探親,捐資人民幣200萬元,修葺劉秉璋墓園,援建“劉秉璋中學”。
附:“元和堂”劉氏崇禎七年(1634)初修譜序
按譜之法:正月之吉會族以修;四時孟月會族以讀;十二月之吉,會族以書其行,以為勸戒。蓋卿大夫、士庶無位者,皆可行之。不必朱紫以華其宗,綸綍以賁其冊,但使人知一脈之意,戶敦可錄之行。貧相救,患相恤,喜相慶,而戚相憂,即不譜而譜情具焉。如同宗共出,乖離渙散而不相合,貧也而或陵之,患難也而或乘之,死葬也而或棄之,即朱門丹谷特新譜牒而藏之,吾以為猶無譜也。
吾廬南山劉為邑望族,劉君太初、乙白,閔其宗族傳序久遠,子姓眾多,而莫或統(tǒng)之,其勢將離散而不可合,遂合其昆仲,相與集事。上自始遷之祖,下逮其孩提孫子,凡十余世,譜其名字、壽年、卒葬、遷徙、閭里、配偶姓氏,及其行事,為書斤斤,為至江一派者也。復過江南,敦請卯金之全譜,自周、秦、漢、晉、唐、宋以迄勝國,紆青而拖紫者,踵相接也。即我明遷廬以來,衣冠固自不乏。嘉隆之際,不有謝紱丞廳即歸,怡三經(jīng)梅花百詠,陶陶洞嶺者乎,是可譜而文也;不有佐證歸里,安享大年,期頤瞿鑠,幾幾百歲者乎,是可譜而壽也。雖然此特譜之點綴也。昔鄭玄曰:“譜之于家,若網(wǎng)在綱?!迸e大綱以明眾目,則四海各流,乃東出而西歸;九河分派,雖道異而源同。但以人多則門旺,人少則門替,人淑則門榮,人匪則門賤,即家道之懸殊,認互參其消息。思祖考之彝訓,而弗忘于須臾。庶無恤之奏簡,可出諸袖中;無齡之屏風,常置于座右,則高于公之門。聚張公之廬者,其福祉可勝道哉。予謝任學政,杜門卻掃,于今二載,而苑陽之譜始成,勢不能及徽以上。今劉君大費纂組,一展卷而今古相承,班序俱列,上昭前緒,下開嗣基,豈非不朽快事哉!
蓋譜者,譜也,譜載宗祊僉書少長,無所晦佚之謂也;抑譜者,布也,敷布遠近流傳;紀贊,有所昭宣之謂也。又譜者,補也,葺遺亡、志未來,繩繩相因,效勉勿斷,則顯于世,垂于后者,永未艾也。欣劉君有志竟成,樂書之,以表一時之勝事云。
時
崇禎甲戌歲蕤賓月谷旦
賜進士第大中大夫,欽差整飭兵備分巡湖東道,江西布政司左參政,前巡按真順廣大督望北直穎,河南、山東印馬屯田提督,北直穎學政,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眷生 盧謙 頓首 拜撰。
【注:盧謙,字吉甫,廬江礬山鎮(zhèn)人。萬歷進士,歷任知縣、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等職。明朝忠義人物,《明史》卷二百九十二·忠義傳有載?!?/span>
(劉偉生、劉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