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家起新安,族興桐廬——皖桐小嶺徐氏(永思堂)
發(fā)布日期:2024-07-18 瀏覽次數(shù):6800
一、溯本追源
皇皇徐族,源遠流長,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禹禪讓,不受而避之箕山。啟懷其德,封其子若木于徐國,后裔以國為氏。春秋末期,徐國被吳王闔閭所滅,其版圖歸入楚國。徐國與夏商周三朝并存,延續(xù)一千六百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存續(xù)時間最長的諸侯古國,同時使東夷之古徐文化,逐漸發(fā)展成中華文化本源之一。
徐氏圖騰
徐國被兼并后,子民紛紛南渡江淮,播遷浙贛,繼而南徙閩粵,西遷秦楚,遍布華夏,其分派載籍者有彭城等二十多派,最終形成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濮陽五大郡望。其中東海郡是因為若木封于徐,名聲響遍四方。宋朝末年,徐氏一支由江西鄱陽遷徽州婺源,“支裔蔓延于徽、宣、池、太、廬、鳳等處”。
二、遷徙衍派
皖桐徐氏尊奉復亨公為始遷祖。復亨公字時繹,元時任戶部郎中(正五品)。至正十年(1350),因紅巾軍之亂,復亨公偕陳太君攜四子(壽一、壽二、壽三、壽四)由婺源南鄉(xiāng)徐村避亂至安徽桐城東鄉(xiāng)(今樅陽縣)石溪,見這里民風淳樸,人居環(huán)境適宜,便在此地落戶。后因兵燹,復亨公攜幼子壽四返回婺源徐村,陳太君同其三子留居石溪。
明朝定鼎后,初禁異鄉(xiāng)群聚。兵亂之秋,復又典軍,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無奈之下,三兄弟懼怕觸犯政令,只得分居。陳太君不愿再次搬遷,兄壽一令二弟壽二奉母仍留居石溪(后啟敬宗堂派);令三弟壽三渡麻溪河而西,住八公山義津橋(今樅陽縣浮山鎮(zhèn)太平村,后啟正誼堂派);壽一公為求得自己離母陳太君近一點,居石溪北十里的小嶺之陽(今樅陽縣白柳鎮(zhèn)小嶺村,后啟永思堂派)。當時,“全家一分為四,非忍離也,蓋不敢違禁且欲免其軍徭也”。陳太君去世后葬石溪老墳窠,地名叫烏雁投湖。留在桐城境內(nèi)的三兄弟彼此相距數(shù)十里,分成三大房。其后裔枝繁葉茂,族眾約八萬余人,成為皖桐望族。
壽一公遷至小嶺入贅祖家,其岳父祖管受將長女配之,次女許配童姓。祖、徐、童三姓一家,同居五世,五代后才分家立戶,各自為生。壽一公與祖孺人生卒年失考,去世后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合葬于小嶺之南祖宅門首的蛇形嘴,有碑記。壽一公生子一名亨三,亨三生子四:榮五、志良、志春、榮十四,是為三世。兄弟四人以名諱析為四大房,隨著人丁繁盛,各房又衍分了許多房和派,九修譜時,衍分的房派就達四十九個。族丁散居于江北的樅陽、廬江、桐城、舒城、霍山和皖南的青陽、貴池、東至、南陵、太平、旌德及江西的彭澤等縣,廬江縣境內(nèi)居住比較集中的為羅河、泥河、礬山、廬城、樂橋、盛橋等鎮(zhèn)。
皖桐徐氏起家新安,自元至正間轉(zhuǎn)遷至桐,至清初傳承十余世,子孫數(shù)百人,“皆豐厚淳樸,而文學不墜。所居介桐、廬之間,輸兩邑征科號為饒族”(三修錢澄之序)。
壽二公“承兄命奉母仍居石溪,性至孝,甘旨晨昏,不忍離母側(cè)”,后以三世祖名諱析分四大房。壽三公“奉兄命徙居義津橋七里崗”,生子三:亨六、亨七、亨十。后以三世祖名諱析分三大房。
三、宗譜延修
史學家認為“族有譜,猶國有史也。史以立萬世君臣綱常,譜以疏子孫千載之倫紀”。皖桐徐氏小嶺、石溪、河西三支徐氏宗譜,從一修到六修為統(tǒng)修,七修到九修為分修合訂,冠名為《皖桐徐氏宗譜》。
歷修宗譜具體時間為:嘉靖中期(1521 - 1565)一修;萬歷元年(1573)二修;崇禎七年(1634)三修;四修于清順治十七年庚子歲(1660);五修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歲(1702);六修于乾隆十三年開始,歷時五年(1748 - 1752)修成;七修始于道光八年(1828),歷時四年,“勤于役者于茲矣,乃幸有成”;八修于同治八年已巳歲(1869)開始,歷時三年竣工;光緒三十二年(1906)動議,“丁未春(1907),徐氏諸君子續(xù)修譜牒……歷時三載告厥成功”,是為九修;十修乃三大房各自分修,小嶺永思堂于2013年6月成立以原廬江縣人大副主任徐大中任主任的續(xù)譜建祠委員會,組織人員著手匯編各支房譜。歷時兩載,于2015年3月告成,共十二卷。因為新中國成立后,桐城東鄉(xiāng)分設(shè)樅陽縣建置,故將“桐”字改為“樅”字,名為《皖樅徐氏宗譜》。
2015年版十修《皖樅徐氏宗譜》
行輩字派是用以區(qū)分輩份、排行的一些字,表示一個始祖以下延續(xù)之次序。派字是先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堪稱族氏文化一絕。皖桐徐氏字輩壽一、壽二、壽三三大房統(tǒng)一訂立,名曰通族派行。盡管后來譜雖分修,但字輩仍是統(tǒng)一,從十二世以“士”字起派,經(jīng)過數(shù)次增立,確定通族派行四十字:
士宗正學 道期大成 光國文啟
景祚方新 崇德象賢
偉烈豐功 貽厥孫謀 忠孝友恭
詩書禮樂 克裕后昆
派字歌四字一頓,語意明白,朗朗上口,其內(nèi)容既體現(xiàn)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又兼以訓導族民行為規(guī)范似家規(guī)、家訓一般,彰顯了徐氏家族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祠堂構(gòu)筑
清同治五年(1866)二月十六日,皖桐徐氏三大房立議字決定,規(guī)劃在石溪陳太君墓前建造總祠,為合族統(tǒng)祭之所,并在總祠左右兩邊分別建造忠孝祠、節(jié)孝祠。后因多種原因規(guī)劃未能實現(xiàn),后三支各建支祠。乾隆甲辰年(1780)河西正誼堂宗祠在浮山鎮(zhèn)太平村建成,上世紀作浮山鄉(xiāng)政府辦公用房,今只存祠基。1921年石溪敬宗堂在石溪鳩工興建,1930年底建成,頗為引人注目的是祠堂的那副楹聯(lián):
太君之衍派惟三,伯興小嶺,叔起義津,
手足篤和親,祠宇并蒼山而久峙;
我祖乃雁行居二,秀毓柳峰,靈鐘浮渡,
子孫皆興旺,支繁共碧水以長流。
小嶺永思堂徐氏宗祠座落在今小嶺村西邊的雁形地,兩進兩包廂,一個四合院,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7)十月竣工,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增建了一進五間,作為祠堂的大門樓,上嵌“徐氏宗祠”牌匾,兩邊配有“東海家聲,南州世澤”金字對聯(lián)。解放后祠堂一直是萬安小學校舍,2006年萬安小學遷往他處,但祠堂因年久失修,幾乎全部倒塌,只存有四周的高墻和大門樓。2014年趁續(xù)修宗譜之際,動工重建宗祠,不到一年時間順利建成。
新祠在宗祠舊址上重建,占地991平方米,仿古式建筑,,全框架混凝土結(jié)構(gòu),雕梁畫棟、氣勢壯觀。內(nèi)部陳設(shè),文化氣息甚濃,刻有唐朝文學家韓愈撰寫的“衢州徐偃王廟碑文”、“宗祠簡介”、鑲嵌“功德榜”、懸掛“徐氏始祖若木畫像”,高懸數(shù)幅字匾,豎立仿刻宋代朱熹寫的“孝”字石碑等。
小嶺徐氏宗祠
新祠整體建筑古樸典雅,蘊含莊重、肅靜、尊祖孝悌之意。祠堂堂號代表著一個血緣關(guān)系。小嶺徐氏堂號“永思”,語出東漢班固《幽通賦》“清潛處以永思兮,經(jīng)日月而彌遠”和晉代葛洪《抱樸子·尚博》“斯伯牙所以永思鐘子,郢人所以格斤不運也”之句,意為長思、長念祖宗之恩德。
五、祖訓家規(guī)
皖桐徐氏在統(tǒng)修時就制定了《家規(guī)十二條》,以作子孫世守之典則。后又逐次優(yōu)化,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增《家規(guī)六條》,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歸納為《家規(guī)二十二條》,標題為:
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睦族黨
飭閨門、勤世業(yè)、急公稅、嚴墳禁
謹祭祀、修祠廟、定祭禮、敦禮義
謹嫁娶、重遣婦、慎變產(chǎn)、戒爭凌
戒驕奢、戒游蕩、戒酗酒、謹歌舞
種陰德、御外侮
七修、八修、九修譜時分別新增《家規(guī)十八條》、《新增章程十二條》、《祠墓祭規(guī)十則》、《新規(guī)十二條》,“明訓前規(guī),增補新例”?!凹乙?guī)條約,續(xù)之再續(xù),詳且備矣”。始終重規(guī)引導和規(guī)范族人遵紀守法,修身立行。安分守已,耕讀傳家,奮發(fā)向上。受良好家風家訓熏陶,小嶺徐氏后裔孝親敬長,團結(jié)友愛,儒雅之風世代相承;遷居桐廬以來,族人勤耕好學,知書達理,代代人才輩出,為家族昌盛、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明清時,家族就涌現(xiàn)出國學生、太學生、監(jiān)生、貢生等達220余人,五品以上10余人,知縣7人。近現(xiàn)代,涌現(xiàn)師級軍事將領(lǐng)、廳級以上黨政官員達15人,全國各高校教授10余人,還有很多獲得高級專業(yè)技術(shù)職稱者,不勝枚舉。
附:五修宗譜序:
家之有譜與國之有史,名雖異乎,其實亦有相同者。譜必紀其世系,與玉牒之例同;必表其行跡,與紀傳之例同;必詳其時代,與編年紀月之例同,則家譜之作也不綦重哉!矧余忝列臺鼎,趨侍丹陛,嘗奉敕纂修三朝國史諸書,廣搜博羅,分綜匯集,爰董其成。然其中如忠臣孝子輩,有史載或略者,又往往購求其家傳,以核其詳焉。是家譜間有裨于史,洵非可廢也。
余近荷天恩,賜休還里,靜憩于龍眠之賜金園。適小嶺徐氏有修譜之舉,來乞余言弁其首。余因披其譜而閱之,見其宗族繁盛,子孫蕃衍,源流甚遠,支派甚明,規(guī)訓甚嚴。至若族人中,或紀其孝友,或紀其公直,或紀其耆逸,或紀其貞節(jié),或紀其文藝,人各有傳,類記詳悉,彬彬乎一門巨典,而仿佛乎與史例有相合也。余因之有感矣!夫教化行于上,風俗成于下,而人之修行砥名者,端自閭里家庭,始使孝弟禮義,非家喻戶曉,則風俗安得成,教化安得行乎?欽惟我皇上以十六條頒行郡國,俾官吏講習,士民遵守,邇者四海之內(nèi)皆翕然丕變,蒸蒸向治,熏沐其教化亦已久矣。
今徐氏懼家譜久湮,重加編纂,以著其世代,使舉族無忘水源木本,而共明夫尊尊、親親、長長、幼幼之義,以相化于愛敬齒讓,敦睦長厚之行,率先為風俗倡。將由一家以推一邑,由一邑以推一國,與天下其所以共成朝廷之教化者,豈其微哉!是固余所樂為表章者也,爰濡毫為之序。至城居而善行素著若玉典,甫者復贅之以贊,繼自今知徐氏必將有忠孝廉節(jié)道德文章,卓然名當時、傳后世不朽者,以大有光于國史,不特僅紀諸家乘已也。余其拭目俟之。
時
康熙癸未歲孟春月谷旦
賜進士及第,光?大夫,經(jīng)筵講官,文華殿大學士
兼禮部尚書加二級,年家眷弟張英 頓首 拜撰
(注:張英(1637-1708),桐城人,清代文學家、名臣。康熙三十八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四十年獲準退居鄉(xiāng)里,康熙御書“篤素堂”匾額相獎。)
(徐光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