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潛川龍氏(敦厚堂)
發(fā)布日期:2024-07-05 瀏覽次數(shù):6934
一、龍氏起源
龍姓為華夏古老的姓氏,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jù)《姓氏錄源》及《竹書紀(jì)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住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二說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以官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三說出自御龍氏、豢龍氏,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后,因有馴化龍的本領(lǐng),被夏帝孔甲賜為御龍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又據(jù)《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于飼龍,以畜養(yǎng)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后代有以龍為氏的。四說以邑名為氏,龍,春秋時魯國的一個邑名,在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xiāng),其子民以龍為氏等。
據(jù)編修于宋代的廬江白山《龍氏宗譜》記載,白山龍氏本姓姬,先祖是姬軒轅黃帝四十四世孫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字子僑),其子姬輝封于龍坵,故以封地為姓。史載,姬晉天資聰明,誠實(shí)正直,15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后來駕鶴升仙。后人在嵩山仙鶴升起的地方和緱氏山,建有“白鶴觀”和“升仙太子廟”紀(jì)念他。
唐圣歷二年(699)二月初四日,武則天登嵩山封禪,留宿緱氏山拜謁“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致勃發(fā),欣然提筆,題碑名“升仙太子之碑”,并撰文2100余字。書寫筆畫呈鳥形,矯若游龍,行草相間,世所罕見,為中國書法傳世珍品。
二、遷徙與分布
后漢時,太子晉王后裔有一騰公,字子云,世居楚黃長沙,忠勇無雙,膐力過人,匡扶社稷,桓帝授以長沙太守,累遷簽書樞密檢校太尉,一歲九遷,進(jìn)封龍陽侯,入侍帝帷,出附國璽。因功勛卓著,子孫世襲越國公。一騰公后裔,自四世至二十六世,久居長沙。一騰公二十七世孫燦公,移居江西吉安封古井吉水最上村。
燦公四世孫忠七公詳細(xì)描述了龍氏從江西吉安遷往合肥巢湖姥山的過程:我祖燦公,系楚黃長沙之裔,以江西風(fēng)土甚厚,遂于吉安封古井吉水最上村,聚族居焉。后我父明亨公、母賀老太君見江西人繁土滿,欲去其鄉(xiāng),命兄恕,載舟江湖,便為擇處。兄承命而往,至三江口,見水勢悠然,山水娛目,遂籍貫桐邑龍梅山居焉,其山名龍山,水名鳳水,對姥山筆峰前架,獨(dú)峰塞其外,鳳水帶于懷,喜動顏色,克慰其心。后與兄同往,見其果然。余后乘舟至廬陽,偶經(jīng)巢湖,見湖水生波,蒼??蓯偅杏幸淮笊?,峰勢聳峙,有塔建其上,心甚慕之,有一漁叟,搖艇而至,遂揖問山有名乎,叟曰姥山,又有小山相應(yīng)者,亦有名乎,叟曰姑山。近舟于岸,步履緩行,目賞不給,則見山有一小山盤曲,勢如筆架,逐以筆架為名,俞不禁喜形于色,曰奇哉福地名山,皆無及此,不但耕讀可圖,漁樵可樂。抑且與恕兄遷桐城之龍梅山,雖隔府分縣有百里之地,后代子孫可朝發(fā)夕至,兩相往來,余心足矣。
忠公從江西吉安封古井吉水最上村遷廬州府巢湖姥山,即為姥山龍氏始祖。忠公四世孫龍源,為明一品奉政大夫工科掌印給事中。
忠公四世孫致云和致雨公,在明弘治二年(1490),同遷潛川(廬江)北鄉(xiāng)齊頭嘴鳥龍地。致雨公復(fù)遷巢縣港北祠后回龍地。忠公五世孫釧公,于弘治二年,從姥山遷龍家壩。忠公十一世孫廷榮(致雨八世孫),在清乾隆年間,遷白山鎮(zhèn)陳洪二村。
廷榮公五世孫(忠公十五世孫)為安,在清同治年間,從陳洪二村遷居肥西董崗鄉(xiāng)。目前,廬江白山龍氏宗族人口,主要居住在龍家村、陳洪二村和肥西董崗。另外,在合肥、上海、北京、南京、大連、巢湖、蕪湖等地也有分布。
三、修譜建祠
龍氏先祖自江西遷巢湖、廬江六百余年以來,潛川龍氏先后九次編修宗譜。首修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40),二修于明天啟七年(1628),三修于清乾隆十三年(1749),四修于乾隆四十二年(1778),五修于道光八年(1829),六修于同治四年(1866),七修于光緒己卯五年(1880),八修于民國五年(1916),第九次續(xù)修于2023年12月完成。
2023年版九修《潛川龍氏宗譜》
家族字輩,是宗族繁衍傳承的標(biāo)志。龍氏始祖?zhèn)髁⑷州吶缦?
禹夢應(yīng)恒 廷之大成
為政以德 譬達(dá)功勛
崇新世澤 永濟(jì)長明
立學(xué)休獻(xiàn) 延祚家聲
龍氏宗祠。巢湖姥山龍氏祠堂建于明天啟年間,后毀于“文革”期間。廬江白山龍氏祠堂,于清光緒元年(1875)建在白山鎮(zhèn)巢湖南棗樹龍村,祠堂為二進(jìn)院,占地約一畝。1970年被拆除,材料用于建造同春人民公社大禮堂。
祠堂堂號,是姓氏特定分支的符號。龍氏宗祠主要有“納言堂、武陵堂、敦厚堂、世師堂、八德堂、思古堂、來鶴堂、經(jīng)德堂”等堂號。
八修宗譜刊龍氏祠堂圖
“敦厚堂”是廬江白山龍氏宗祠的堂號,因贊頌東漢龍述(字伯高)的高尚品德而命名。漢伏波將軍馬援,稱贊龍述“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光武帝劉秀提拔龍述為零陵太守,贊他是“堪為世人表”。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敦厚堂題有“忠孝悌信,禮義廉節(jié)”八個大字。龍氏“敦厚堂”為安徽巢湖流域和湖南常德、江西吉安等地共同使用。
四、家規(guī)家訓(xùn)
龍氏宗族門風(fēng)秉正,家規(guī)嚴(yán)整。制訂有《家規(guī)十條》:
1.敦孝悌 2.敬尊長 3.和鄉(xiāng)堂
4.飭女婦 5.務(wù)讀書
6.勤本業(yè) 7.崇節(jié)儉 8.急官糧
9.禁賭博 10.戒充役
又制訂《新編家規(guī)》:
1.家本第一 2.家范第二 3.家政第三
4.家禮第四 5.家廟第五
6.家族第六 7.家訓(xùn)第七 8.家業(yè)第八
9.家勸第九 10.家禁第十
六百多年來,龍氏宗族傳承祖訓(xùn)家風(fēng),枝繁葉茂,后繼有人。忠公四世孫龍源,明宣德丁未科進(jìn)士,聯(lián)第工科掌印給事中。因編修《永樂大典》功勛卓著,明英宗皇帝在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40年)五月初三日連下二道圣旨,分別封贈龍源的祖父、母和父、母親為二品資善大夫和二品夫人。龍氏尊榮,無過此矣!
1916年八修《潛川龍氏宗譜》
當(dāng)代廬江白山龍氏,人才輩出。忠公十六世孫、老紅軍龍卓云曾任新中國第一任安徽省交通廳廳長;忠公十七世孫龍移風(fēng)為某國有公司黨委書記、紀(jì)委書記兼董事長;忠公十八世孫龍騰云為某股份制企業(yè)董事長;忠公二十世孫龍冉,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博士后,獲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最具潛力的女科學(xué)家”獎。
附:宋丞相范純?nèi)暑}《龍氏宗譜序》
粵稽龍氏之先,始出自周靈王太子晉王(字子僑),生輝,封于龍坵,因以為姓。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遠(yuǎn)矣,皎然翹然,天下知有龍氏。秦漢之時,裂而復(fù)合,合而復(fù)渙,其間四布而不紀(jì)矣。傳至唐之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jìn)舊祖,左膏梁,右寒畯,合一百九十三姓。千百余年,而龍氏亦與首稱焉。后漢之際,龍陽候一騰公,字子云,為奕世之祖,子孫宦游不一,徒居他郡者,若太原、蜀郡、洛陽、新安、婺州、永興、始安者,有居于晉寧、武陵、閩中、中山者,有自豫章吉州潯陽、晉熙、姑熟居者,皆出楚皇長沙之派也。歷傳至我皇宋,父子德業(yè)煥赫,為時名宦,而逐為天下右族氏也。又有譜牒以貽后人,世世喬木之家,咸莫與之京焉。
嗟夫,士之有名世也,有二,人品與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尤足以振之;人品與家世俱足,而無忝于所生龍氏子孫并皆有之,此其以為世家也,斯龍氏之譜牒所由作也,謹(jǐn)敘。
紹興十六年仲冬 之吉
太子賓客觀文殿學(xué)士進(jìn)知左丞相之樞密院使
吳門 范純?nèi)?手書
【注:范純?nèi)剩?027~1101),字堯夫。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參知政事范仲淹次子。北宋時期名臣、政治家、宰相,人稱“布衣宰相”?!?/span>
(龍移風(fēng)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