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避禍端易姓尹劉,懷先祖堂號靖和——廬江尹劉氏(靖和堂)
發(fā)布日期:2024-06-21 瀏覽次數(shù):2839
一、追本溯源
尹劉氏源于尹姓。
趙孟頫《題尹氏統(tǒng)譜序》記載“今觀尹氏之先,本少昊子封尹城,而以邑為氏焉?!彼未穼W家鄭樵所著《通志》記載 :(尹吉甫)子孫世為周卿士,食采于尹,今汾州有尹吉甫墓,即其地也。”尹吉甫(前852-前775年)本姓姞,因被封于尹,所以稱尹吉甫?!兑献谧V》以尹吉甫為一世。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尹劉氏宗譜》載 :四十世尹勛,因黨錮之禍被害,子孫為避禍由鞏縣遷居天水,魏晉南北朝時期,尹氏成為甘肅天水的名門望族。所以,尹氏以“天水郡”為郡望。
尹劉氏圖騰
《尹氏宗譜》記載:五十五世尹元旭遷居河南,唐宋時期,我尹氏屬于河南派。七十世尹焞(1071-1142)宋河南人,字彥明,少師事程頤。靖康初,賜號“和靖處士”,紹興初歷崇政殿說書、禮部侍郎兼侍講。尹氏“和靖堂”堂號因此而來。
七十一世尹守謙 “賢良方正,授和州訓導,遂占籍焉?!?/span> 因遭遇兵燹,七十五世尹華一由和縣遷居當涂官圩,后來擔任當涂教諭。七十六世尹千九又因兵戈擾攘,兄弟散徙,再遷安慶練潭上莊(桐城雙港鎮(zhèn)練潭村)。七十七世尹庚先生三子:官一、官二、官三。明洪武初年,尹官一被誣陷為叛逆,遭到陷害,長子尹仲政和次子尹仲喜遷往廬南雙廟。
二、遷徙易姓
古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姓氏皆賜自天子,受之先君,世代相守,不可更改,正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這也非鐵律。比干與殷商帝王同姓,因為直諫蒙難,后世易子為林;漢初三杰韓信因鐘室遘禍,其后世易韓為韋。這些改姓實為避災(zāi)禍,防不測,保全家族,不得已為之。
我尹劉氏易尹為劉也是為了避禍。據(jù)《尹劉氏宗譜》: “當明室鼎革之初,政治未純,非可以直道而行也。而我官一公,為人剛直,不與小人為伍,家資巨萬,富而豪俠,卒遭讒邪誣叛而亡?!?/span>當時尹仲政十八歲,尹仲喜只有十五歲,他們都是好學有志之人,面臨家庭重大變故,為趨利避害,兄弟二人攜帶童仆發(fā)童從桐城練潭遷到廬江南部雙廟,分別改名為劉貴、劉杰。
易尹為劉,應(yīng)為當時劉姓家族人口眾多,分布廣泛,便于隱姓埋名,利于保全宗族。為不忘根本,后世以尹劉并稱,廬江尹劉氏由此而來。尹劉氏共尊仲政、仲喜為尹劉遷廬始祖。
三、繁衍播遷
尹劉氏始祖仲政、仲喜兄弟二人,初到廬南雙廟,皆胸懷大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勠力同心,開基創(chuàng)業(yè),繁衍子孫。
長房尹仲政生五子:長子珊遷卜家?guī)X;次子瑚仍居雙廟;三子琥回到桐城練潭上莊;四子珀遷到額頭山;五子寶遷到傅家沖;二房仲喜子珍遷到歇馬嶺。
尹劉氏始祖落籍廬江六百多年,支蕃派衍,散遷各地。主要分居于礬山鎮(zhèn)雙廟、新中、劉屯、磚橋,龍橋鎮(zhèn)福興、馬山、安定,白湖鎮(zhèn)順港、柯拐、孫咀,廬城鎮(zhèn)移湖、馬店、馬廠,金牛鎮(zhèn)尹崗等地。遷居外市縣有:銅陵、貴池、黃山、淮北、馬鞍山,以及外省市北京、上海、江蘇南京、江西彭澤等地,還有移居海外。
四、宗譜派行
廬江尹劉氏歷史上共修譜八次。一修始于康熙九年(1670),譜載:“康熙九年,劉公君明、鳴陽、新宇、恒思、鳳明、文臺等見世遠族蕃,子孫眾多,莫或統(tǒng)之,其勢將難渙而不可合。于是慨譜牒之未修,相與諸昆集事,統(tǒng)各股群英,計丁田,紏工費,上至始遷之祖,下逮其子孫,凡十余世,譜其姓字、季壽、卒葬、遷徙、閭里、配偶……。”接著分別于雍正三年(1725),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慶十五年(1810),同治四年(1865),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次續(xù)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第七次續(xù)修,時任廬江地方法院院長查清作序,縣長周雨農(nóng)題字。
2015年4月,啟動第八次續(xù)修,2018年農(nóng)歷正月告竣。八修譜共印刷169套,以《千字文》編排序號,其中“天”字號宗譜留存祠堂,“君”字號宗譜交由廬江縣地方志辦公室收藏。
據(jù)《尹劉氏宗譜》“引”記載:昔余始祖政喜二公避徙潛南,均未以派行序次,至康熙戊辰年(1688)創(chuàng)修宗譜,自七世以下編立八字:
尚天士列,詩禮傳家
逮同治四年(1865)又增八字:
延年益盛,朝國增華
十六字派體現(xiàn)了儒家正統(tǒng)思想,希望尹劉子孫遵循天道,修身養(yǎng)正,勤奮學習,報效國家。八修宗譜議定以易寫、易發(fā)音、易命名、易呼喚為標準,新增十六字派行:
秉承祖志,興德安邦
賢良忠孝,宏業(yè)永昌
旨在訓示尹劉后裔不忘祖功宗德,牢記尹劉家風,期冀尹劉家族枝繁葉茂,永世其昌。
2018年版八修《尹劉氏宗譜》
五、宗祠堂號
我尹劉始祖初到雙廟,視雙廟為臨時宗祠。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三世劉禮溁主持籌建尹劉宗祠,因建祠缺費,公議將白石崗墓田出典,得價銀一百六十兩(后贖回)。歷時三年,終于大功告成。
祠堂位于礬山鎮(zhèn)雙廟村劉祠組,前有潺潺流水,后有大山依靠,左右青山環(huán)抱。祠基占地面積約一千平米。東有三進主屋,西有三間側(cè)屋。前進為八字形大門樓,三間兩層,一樓為通道和廂房,二樓中間是古戲樓,也稱萬年臺,寓家族世代繁衍長盛不衰之意。中進三間四列,每列四柱柁梁式結(jié)構(gòu):后進也是三間四列柁梁式結(jié)構(gòu),前檐有六扇屏門,后檐臺面上恭置祖宗牌位。
1953年,尹劉宗祠改為田橋鄉(xiāng)糧站倉庫,1976年,宗祠磚、石、瓦、木料被拆用于修建學校校舍。
八修宗譜時,理事會委托劉圣東繪制了宗祠復原圖,并把它刊印在《尹劉氏宗譜》里。
尹劉宗祠復原圖
尹劉氏堂號是“和靖堂”。關(guān)于“和靖堂”堂號的由來,《尹劉氏宗譜》這樣記載:“(尹焞)師事伊川先生,得理法正宗,靖康初年,召至京,懇辭還山,賜號‘和靖處士’”。尹劉先祖,不忘尹氏根本,一直以尹劉并稱,先祖在創(chuàng)修尹劉宗譜時,以尹庚先公為一世,也是為了牢記祖先,承前啟后。所以,尹劉氏“靖和堂”應(yīng)由尹氏“和靖堂”演變而來。
六、家風家訓
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訓?!?/span>遷廬以來,尹劉先賢韜光養(yǎng)晦,勵精圖治,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形成世代傳承的尹劉家風: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勤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孝親敬長,和睦宗族。
新時代的尹劉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jié)友愛,敬業(yè)奉獻,尹劉家風有了新內(nèi)涵。為了規(guī)范家族成員的行為,教化和勸戒家族子弟,八修宗譜理事會通過多次廣泛討論,擬定了尹劉族規(guī)家訓:
吾尹劉,少昊后,年代遠,家風厚。
敦孝悌,宗族睦,明禮儀,鄰互助。
愛家國,守法度,勤勞作,好耕讀。
為官廉,無染污,崇師道,重學術(shù)。
為工農(nóng),不畏苦,練專長,學技術(shù)。
夫妻和,相濡沫。教子女,讀詩書,
育英才,棟梁柱。修身心,戒賭毒,
少諍訟,多條路。攬中西,鑒今古,
記家風,天不負。
尹劉氏族人牢記祖訓,忠孝為本,詩禮傳家:或以學問文章,經(jīng)世致用;或以勵精圖治,政聲清明;或以重義輕利,急公好施;或深明大義,精忠報國。其中有烈士劉金山,以行伍出身,隨桐城第二游擊大隊長章干,以班長擢為分隊長;鎮(zhèn)守九兒潭孫家岡各要塞,劇烈抗戰(zhàn),以積功提升中隊長。在與日軍最強悍之小松部隊作戰(zhàn)時中流彈以身殉國。民國二十八年(1939)縣長羅公成主祭,大書“碧血丹心”為銘旌?,F(xiàn)當代,尹劉家族更是人才輩出,涌現(xiàn)出一大批政界、科技界、教育界精英,有原中共巢湖市委副書記劉朝祝,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劉猛生;有留美生物醫(yī)學博士劉建民,北京大學無機高分子博士劉勝峰,中國科學院化學工程研究員劉曉星等。這些賢達典范都是祖訓家風的傳承、影響、教育結(jié)出的豐碩之果,是我們尹劉家族的驕傲。
1946年版《廬江尹劉宗譜》和譜箱
附:“靖和堂”尹劉氏民國三十五年(1946)七修宗譜序
夫譜之作,所以正人倫厚風俗也。吾國有史以來,自宗族而部落,自部落而國家,茫茫華胄皆炎黃之苗裔,蕃衍愈多,賜姓者眾,歷代圣賢,尊重孝悌,立國之本,庶有賴焉。嗟乎!由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非有譜牒以維系之,則代遠年湮,將何以敬祖宗而篤親親之誼耶,此族之有譜所以與國之有史并重也。余家桐東白云浮渡間,與廬南村墟相接,嘗望廬南黃山諸峰,擅林壑之美,名賢亦常輩出,蓋山水之鐘靈久矣。而尹劉望族適居其中,初本尹姓,系少昊子封于尹城,因以為氏焉。歷夏殷周漢唐宋元,文紳武胄不可勝紀。至明有官一公者,居練潭,剛直遭禍。其子仲政、仲喜遂遷邂廬南,卜筑雙廟,易尹為劉,權(quán)以韜晦,此尹劉之所自來。而雙姓并稱,亦不忘其本耳,積善余慶,厥后益昌,迨至今茲,已念余世。清康熙間,肇修宗譜,逾數(shù)十年一編纂之,沿流溯源,繩繩相繼,歷次譜序,言之詳矣。現(xiàn)值民族復興,國家隆盛,蔭周先生暨其同族諸公,秉水源木本之思,春露秋霜之感,復修宗譜,問序于余,余因觀其歷世勳華之盛,又羨其所居之地為廬南山川靈秀之所鐘,發(fā)揚光大必更有所興起者。且其光緒年,續(xù)修譜序為余外曾祖賜進士楊公蔚橋之作,考核淵博,義正詞宏。余不文,曷敢執(zhí)筆以繼其后,辭不獲已,敬弁數(shù)言,用申景仰云。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歲次丙戌十月上澣之吉。
署安徽廬江地方法院院長
世愚弟 查清 拜撰
【注:查清(生卒不詳),樅陽縣白云鄉(xiāng)人?!?/span>
(劉勝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