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潛川分派遠 汝水發(fā)源長——潛川大城坂周氏述略
發(fā)布日期:2024-10-23 瀏覽次數(shù):3802
廬江大地上生活著眾多的家族,盧、何、許、吳……皆是大家,而周姓也不例外,人丁旺又分支多,大城坂周氏即是其中的一支。大城坂周氏出自桐城,明初遷廬邑西鄉(xiāng),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至今,成為廬江頗有影響的一個家族。
一、發(fā)跡汝南 播遷廬江
姓氏多為宗法社會之產(chǎn)物,源遠而流長,周氏即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出自姬姓。至春秋時,舍公旺于汝南,成為汝南周氏的發(fā)源。此后,周氏播遷各地,其中的一支東漢時遷廬江,三國名將周瑜即為這支。不過,大城坂周氏遷廬江卻是后此千年的事。
大城坂周氏出自桐城東鄉(xiāng)鷂石周氏,而鷂石周氏分自宜興,宜興周氏則為周敦頤后人。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人,北宋大儒。
兩宋之際,趙室暗弱,金人肆禍,宜興頓成兵戈之地。濂溪裔孫孔嘉偕兄弟孔莊、孔敬、孔吉避禍外遷。孔嘉子文一公遷居桐城鷂石山,此山外形酷似鷂而得名,鷂石周氏尊文一公為一世祖??浊f遷五松鳳凰山,為銅陵鳳凰山周氏??准w青陽平田,孔敬遷太平龍門,各成一支。此四支中,以鷂石周氏最為興旺。
按周氏譜,文一公諱仕龍,解元,當宋元之際,附籍桐城縣清凈鄉(xiāng)楊都湖上鷂石山下,鷂石周氏自此開基。文一公生二子,長子恭先,即慶一公,次子恭明,提領(lǐng),后世尊為慶二公。慶二公生四子,敦、攸、敕、敏,鷂石周氏譜作正一、正二、正三、正四,正一公即為廬江大城坂周氏始遷祖。元明之際,戰(zhàn)亂頻仍,慶一公一支散逸流離,正一公一支遷往廬邑。留在桐城東鄉(xiāng)的主要是正三公后人。
“大城坂”,歷史地名。
清嘉慶《廬州府志》(卷四·古跡志上)、清光緒《廬江縣志》(卷之二·古跡)載:“《天下名勝志》 :大城,在廬江西南三十里,曹氏拒吳所筑?!?/span>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述:當年廬江郡治舒縣城“考其遺址,位于今廬江縣城池鄉(xiāng)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遺址城墻依稀可見,30米護城河尚存?!?/span>
坂,本義指山坡,斜坡。該所在地位處大別山余脈柯坦山區(qū)與廬江西南平原接合部,因兵燹和建置的變革,當年的大城逐漸消失在歷史煙云中,留下一片空曠田地,故本土鄉(xiāng)民又稱此地為“大城畈”。
大城坂周氏一世祖普興公,即鷂石周氏譜記載之正一公。據(jù)《大城坂周氏宗譜》卷二,“普興,行正一,原名敦,號□□。元末自桐城鷂子石蒿藤嘴遷居廬江縣西鄉(xiāng)白兔山大城坂,更名普興。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附籍,戶名注冊。配楊孺人?!边@就是大城坂周氏發(fā)跡之始。因廬江縣別名潛川,故又有《潛川大城坂周氏》之稱。
普興公遷廬江以后,彼時交通不便,音訊隔絕,與桐城周家基本上沒有聯(lián)系,直到崇禎年間,廬江庠生周之球奔赴桐城,將大城坂周氏譜與桐城鷂石周氏譜對勘,這才發(fā)現(xiàn),大城坂周即鷂石周之分支。這樣,過去口耳相傳的“白兔分鷂石,鷂石分宜興”之言,終于得到了證實。事在崇禎七年甲戌(1634)。
普興公遷廬后,兩代單傳,普興生勝二,勝二生仲禎,至第四代,生鼎、鼐、昂、暹四公,鼎公二子,鼐公四子,昂公一子,暹公三子,開枝散葉。圍繞著白兔山一帶,周氏日漸興旺,成為廬江一個重要的家族分支。如今的大城坂周氏,除了集中居住于今廬江柯坦鎮(zhèn)城池、柿樹、小墩村外,在廬江縣城及周邊廣泛分布,據(jù)估計,人口不下萬人。
二、續(xù)修宗譜 營建祠堂
大城坂周氏修譜起于明萬歷年間,譜載,七世孫周元致仕后,回到故里,組織族人編纂族譜,可惜未能完工而去世,當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后來,周可賢、周親賢繼承周元未竟的事業(yè),譜已成編,可惜未能鐫刻,事在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07)。
大城坂周氏譜第一次修成是在崇禎七年甲戌(1634)。周氏自周元、周親賢、周可賢修譜未成后,已歷二十八載,人丁日增,家族日旺,未能入譜者日眾,修譜之議日急。于是在周曰賢、周之佐、周之裔、周之典的倡修下,聘請春谷人高廷梯為纂修,由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盧謙、族人周曰賢作序,經(jīng)過周氏先賢的努力,大城坂周氏終于修成宗譜,稱之為一修。
周氏的譜二修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由周朋賓、周永誠、周永禧、等倡修,由宛陵人程學宏、程學邃、程學古纂修,周大仕、周道全、周基、周士藹等作序。三修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由周先質(zhì)、周先旦、周先赤等倡修,春谷人程士繼、程馨祖纂修,周先質(zhì)、周先受作序。四修于嘉慶三年戊午(1798),周先晏、周先登、周先岸等倡修,由宛陵人郭賢洸、楊志恒、程士斌、程有德纂修,胡觀瀾、許士煌、周先岸等作序。五修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由周哲桂、周芬信、周芬彬等倡修,潛山人汪隆翔、南陵人程紹武纂修,沈維鐈、周尚赤等作序。六修于光緒七年辛巳(1881),周芳德、周芳明、周啟純等倡修,桐城人王植三纂修,孫觀作序。七修于民國十年辛酉(1921),周后堂、周啟余、周化南等修撰,吳學廉、唐賢綽作序。家族先賢倡議,聘任譜師纂修,禮請名流作序,是周氏歷次修譜的基本做法。
民國十年辛酉這次修譜,是在民初共和的背景下修訂的,此譜修成,共計十六卷。卷一為目錄、譜序、家規(guī)、家訓、題名錄,卷二——卷十三是世系,卷十四——卷十六是詩文、跋。可以看出,周氏的譜體例完備,世系清晰。十六卷中,有四卷是序、記、傳、文、跋,其比例之大篇幅之重,是不多見的。此次修譜,共印二十二套,以“芝草千莖茂,蓮花萬載香。潛川分派遠,汝水發(fā)源長”編號,每套注明字號,寫上執(zhí)收者的名字。
和各家譜牒的做法一樣,周氏也編訂字輩,子孫一世一輩,或嵌入字輩取名。大城坂周氏是鷂石周氏的一支,自崇禎年兩支譜合勘之后,大城坂周氏采用了鷂石周氏擬的40字輩(后來鷂石周氏于光緒十一年又續(xù)修了60字輩,民國十年的大城坂周氏譜未能跟進):
仕恭正成賢 伯友大名延
繼述光先哲 芬芳啟后元
濟美甄陶著 維新沖穆傳
徽音恒篤懋 彌遠達宏源
修譜與建祠又是并行不悖的。周氏何時建祠,家譜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現(xiàn)有的文獻中可以窺其一斑。周基撰于康熙丙戌年的《周氏重修族譜序》記載到:“幸戊寅年,族叔矩若公首建大議,丁畝兩派,設(shè)立義田,屢獲豐年,積金十載,譜之資于是乎取?!蔽煲鸀榭滴跞吣辏?698),矩若公倡議設(shè)置義田,同時以丁畝費來完成修譜和修祠的大計。經(jīng)過二十多年,約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周氏宗祠得以建成。而《姻伯承天老先生傳》也印證了這點:“公族前無祠,祭祀有缺,公與族竭力鼎建宗祊,迄今春秋而祭,得以妥先靈而伸孝思者之力居多焉?!敝苁刻@(1675—1754,字承天,號梧岡)是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宗譜二修的校閱,他見證了周氏宗祠的修建。遺憾的是,周氏宗祠后來改建成周井小學,今天已經(jīng)荒蕪,無法窺其一斑了。
據(jù)老一輩們回憶,周氏的祠堂名“愛蓮堂”。周敦頤愛蓮,著有《愛蓮說》千古傳誦,周敦頤后裔堂號便取“愛蓮堂”,寓意著周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格。至今,全國仍有很多名為“愛蓮堂”的周氏分支或祠堂。
1921年七修《大城坂周氏宗譜》
三、家規(guī)整飭 世澤孔長
家訓在各家族譜中均有見載,多為明禮義、崇教化、別尊卑之類的內(nèi)容,周氏也不例外。周氏的家譜中,載《家規(guī)垂訓廿二條》,其“家規(guī)引”說到:“家何以有訓?所以明禮義、崇教化,使一家之人秩然而齊一者也。”周氏參考顏氏、司馬、歐、蘇的做法,撰成周氏家訓二十二條,這二十二條是:明宗法、立宗長、勵臣職、供子道、篤友于、宜室家、擇交游、端蒙養(yǎng)、定生理、敬師友、重教訓、習文藝、序尊卑、睦宗族、別男女、重婚姻、恤鄰親、重喪祭、謹塋墓、禁爭訟、崇儉約、供賦稅。以期“家傳戶守,世世遵行”。這二十二條族訓族規(guī),基本囊括了傳統(tǒng)宗族社會對族人的規(guī)范,昭昭家訓,承載了周氏先輩對后世子孫的期許。
尤為特別的是民國十年修《大城坂周氏宗譜》增補的家規(guī)四則:“勵品格、重教育、興實業(yè)、尊法治”,令人耳目一新。其“勵品格”一條以為,“根本大計,尤在士農(nóng)工商、內(nèi)外男婦皆勤職業(yè),不敢玩愒光陰,皆敦儉約,不敢輕拋物力?!逼洹爸亟逃币粭l,希望族人“謹飭自好,勤儉治生,節(jié)縮余資,同力興學,各房小公推擇老成管理,除祭費外,余款盡辦學堂?!惫?jié)衣縮食以辦新學,其重要性不言自喻。其“興實業(yè)”一條:“抗衡歐美,雄視亞洲,乃以科學之教育未齊,團體之精神不固,實業(yè)銷萎,巨步起無方,求如閉關(guān)以前氣象,渺不可得,遑言并時,絜短較長,比權(quán)量力哉!”只有實業(yè)辦好了,才能抗衡歐美,雄視亞洲。其“尊法治”一條,提出族人須知法治和公理。唯有此,“果能遵行法治,人人知恥辱,重名譽以自強,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何難旦暮期哉!”
農(nóng)業(yè)社會,耕讀傳家,周氏世居于白兔山麓,秉承著先輩的教誨,躬耕田畝的同時,致力于讀書科舉,或經(jīng)營商業(yè),或為官一方。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文人杰士。
周元,1526—1593,字汝善,號三墩,太學生。周三墩對于大城坂周氏可謂是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他曾任光州固始縣縣丞、泰安府管糧通判。三墩公善交友,與社會名流多有往來,任職固始和泰安,同僚和名流多作詞祝賀。任職期間,守官清慎,督稅均平,易煩苛,省賦斂,政聲卓著。三墩公致仕歸里后,尊祖敬宗,倡修宗譜。三墩公熱心公益,往往是一擲千金,置義田,立義冢,修河堤,鑿水井。萬歷十七年己丑(1589),冶父山無量殿和大觀亭歲久傾塌,三墩公聞之,慨然為己任,出資重修。李浩《大觀亭》詩有句贊曰:“同人誰不羨三墩”,美名至此流傳。
周芬珮,1765—1830,字華清,號既堂。例贈修職佐郎,歲貢生,候選訓導。既堂先生少聰慧,熟讀十三經(jīng)、廿一史以及諸子百家。為文沉浸濃郁,含英咀華,非一般死記硬背之學者所能比。二十一入邑庠,二十七食廩餼,屢冠當時,后起之輩都尊禮而師事之。既堂先生中年喪偶,母年世已高,子女俱幼,先生上盡孝養(yǎng),下勤撫育。生性好學,年過六旬仍手不釋卷,又樂于教育后進,善誘循循,人以為“邑中望士也”。
周啟源,1809—1878,字維清,號蓮塘,邑增生。中道光十九年己亥科(1839)舉人。咸豐五年乙卯(1855),選授懷寧教諭。其時洪楊變起,皖省亂局,蓮塘先生家居,后領(lǐng)鄉(xiāng)勇團防,親冒矢石,頸部受刃傷。提督秦寶三攻桐城,蓮塘先生入幕參贊軍務(wù),秦軍潰敗,蓮塘先生回到祖籍地桐東周家潭授徒講學。皖省歸復后,先生始就任懷寧教職。后擢太平府教授,卒于任。
以上所舉,只是一端。周氏一族,卜居大城坂一隅之地,雖無達官顯貴,但周氏子孫或讀或耕,或醫(yī)或商,或為官一地,或造福鄉(xiāng)里,可謂是鄉(xiāng)賢輩出,人才濟濟。
附:周氏七修宗譜序
嘗考中國,宗法社會之國也。紫陽朱子有云:“人家三代不修譜,則為不孝。孝者,善謀繼述者也。”改革以來,政府設(shè)館以修國史,直省設(shè)局以修志乘,世家大族則于宗祠集合執(zhí)事以修宗譜。蓋以譜之關(guān)系與史書志乘同一重大,匪特遵紫陽之訓,亦孝思之所致耳。吾邑環(huán)山帶湖,地脈雄厚,世家大族,代有聞人。宗譜之修,有歷百年或數(shù)十年,遲速不一。其不逾三十年輒謀續(xù)修者,則惟邑西大城坂周氏。
周之先,本宋大儒濂溪夫子之苗裔,元末由桐遷廬,遂以遷廬之正一公為始祖。自明迄今歷祀數(shù)百,族姓蕃衍,賢哲挺生,先后譜凡六修,其世系之源流,人文之彪炳,以及嘉言懿行,足以光邦家、式閭里者,前人之序次詳矣,茲不贅述。述吾族與周氏同里而居,枌榆相望,朱陳姻婭,聃孔通家,而中表錫如廣文殆所謂康公我之自出者。錫如為廉從堂伯祖明經(jīng)琢園公之外孫,太守羲民叔之賢宅相也。當清咸豐末葉,洪楊煽亂,琢園公避兵于江西之饒州,因其門人龍舒孫省齋方伯時方督饒州,饟餫往客其幕。未幾,以憂傷家國,郁郁不怡,淹勿殂逝,柩停旅次,歷久弗旋,錫如念外祖氏遺骸未歸,毅然以安奉靈輿為己任。
同治辛酉,廉適在里門,具商其事,衋然感之,極為助貲,以壯其行。于是往返豫章,間關(guān)跋涉吾宗琢園公之窀穸,幸賴以永寧焉。光緒乙亥,先大人光祿公尹京兆,錫如復走謁于順天府尹署,請為舅氏羲民
公立嗣,議成而返。綜其生平舉事,盡謀肇修人紀,類皆犖犖大者。倘《詩》所謂“孝思不匱,永錫爾類”者,非其人耶?
曩予管榷秣陵,備兵淮海,錫如與其少子子賢先后在幕十數(shù)年,相處若平生歡。每值公暇,輒念其宗譜自光緒庚辰六修而后,三十年于茲矣。其間生配卒葬歷年久遠,恐稽考無從,欲歸里與族長諸君子倡七修之議,乃厥功未成,道山歸去,昊天不吊,赍志以終,今復十年。子賢重到秣陵,與予相見,談次縷述在里尾其族尊廣文匿唐先生,及其族諸君子遵循成議,稿既脫,將付手民,丐序于余,余老無能為也,奚足弁言。苐念中表錫如及其族尊匿唐兩廣文暨執(zhí)事諸君子,勤勤懇懇,經(jīng)營十數(shù)年,事則合群策群力以舉辦,費則取春秋祭祀之盈余,不擾族人,不征丁畝,膏火有著,紙筆有貲,遵祖宗之制而大其規(guī),成繼述之功悉中其榘,誠足以風社會式閭里也。余既欽周氏之世有令賢,方興未艾,益許子賢之能承父志,信足干家。且尤幸余以衰朽殘年,得吾鄉(xiāng)戚友于世俗澆滴中,猶不違先賢朱子之遺教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十年歲在辛酉 冬月 谷旦
清封通議大夫、前江蘇淮揚兵備道、兼按察使銜記名總兵
辛卯科舉人、姻愚弟 吳學亷 頓首 拜撰
【注:吳學廉(1853~1931),字鑒泉,號劍隱。廬城鎮(zhèn)人?;窜妼㈩I(lǐng)吳贊誠之子。清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官淮陽道,有詩傳世?!?/span>
(周桃正 供稿)
【編后語:這是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撰寫的文稿,由于該周氏家族因多種主客觀因素,至今尚未續(xù)修家譜、重建宗祠,文稿與我們的“征文要求”缺少相關(guān)內(nèi)容。但此文史料翔實,考證嚴謹,內(nèi)容豐富,行文流暢,不失為一篇研究姓氏(譜牒)文化的好文章。值得一讀?!?/strong>
- 上一篇: 廬江郡韓改何,從唐叔虞到何瑊
- 下一篇: 源自涇川茂林 分派皖中潛川——潛川“衍茂堂”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