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三省門第,一貫家聲——潛川曾氏(三省堂)
發(fā)布日期:2024-11-27 瀏覽次數(shù):3667
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即普天之下只有一種家譜,這四姓就是孔、顏、曾、孟。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首圣)、顏回(復(fù)圣)、曾參(宗圣)、孟軻(亞圣)四大圣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完全是一樣的。廬江潛川曾氏則為宗圣曾參之后裔。
一、淵源與遷徙
天下一曾無二曾,即曾姓人都是一脈相承的。追本溯源,曾姓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jù)《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為紀念故國便以“鄫”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曾氏世世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
曾氏圖騰
曾姓最初發(fā)源于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后代在魯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qū)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東、河北等地。自西漢開始,曾姓以山東為中心向周圍發(fā)散。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zhàn)亂,社會始終處于動蕩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于會稽,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豫章、吳郡、河內(nèi)、南陽、江夏、襄陽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國,名人不斷涌現(xiàn),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fā)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戰(zhàn)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于各地,且有遠播臺灣與海外各地者。
二、潛川曾氏
因元末明初之“陳漢之亂”,為避兵燹,潛川始祖曾福二兄弟五人由江西南豐遷居于安徽,分布于金斗(合肥)之南。 其中,福一遷舒城,福二遷潛川,福三遷三河,福四、福五遷舒城縣城內(nèi)。福二遷潛川后,子孫在廬江縣城北門外居住約百余年之后,大部分又遷居于今礬山鎮(zhèn)石峽村曾家院。潛川曾氏后裔世居潛川,故稱為“潛川曾氏”。
潛川曾氏四修宗譜時統(tǒng)計,現(xiàn)共有2500余人,集中于三大房。其中,曾羲房居廬城、盛橋、冶山、白山等鎮(zhèn),部分居江南;曾昶房居廬城、白湖鎮(zhèn);曾義房居磚橋、白湖等鎮(zhèn),部分居江南。
三、宗譜撰修
曾氏宗譜始修于唐貞觀四年(630),宋代續(xù)修四次,明修三次。北遷后,曾福五后人于清乾隆八年(1743)合修宗譜一次。
嘉慶三年(1798),世居廬江的曾福二支下首次單獨修譜。此前,曾福二后人曾幾次前往舒城宗祠商議修譜,終因意見不合而作罷,退而纂修支譜,稱潛川曾氏支譜,因支祠及居住地在廬邑之東,故稱東鄉(xiāng)曾氏。同治八年(1869)二修宗譜,時由長房十四世孫曾彬和十六世孫曾源權(quán)分別作序。民國四年(1915)三修,譜式為蘇式,共刻印十套,每套六卷,每套以“文章千古事,詩酒百年心”作字號。2015年四修宗譜。
2015年版四修《潛川曾氏宗譜》
潛川曾氏祖譜文化底蘊厚重,歷史上眾多朝廷重臣、名人雅士為之撰文作序。例如唐朝宰相溫彥博,北宗年間的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觀文殿大學(xué)士范純?nèi)?、太學(xué)博士陳師道,南宋名相趙鼎、理學(xué)家朱熹,明朝禮部尚書顧鼎臣、吏部尚書張位,清朝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xué)士張廷玉和禮部尚書任蘭枝等;尤為榮耀的是,宋仁宗皇帝勅題曾氏族譜序,實乃中華譜牒文化所罕見。
清乾隆八年(1743)合修譜時議定十個字輩:
三宏之山水 國家同盛昌
從遷金斗后十世起啟用。清嘉慶三年(1798),福二支下首修譜時續(xù)字輩十個字:
禮義承先久 詩書裕后長
接原字輩后。同治八年二修時議定從遷廬十三世“山”字輩起改用長房支下字輩排行:
文學(xué)淵源 振大家聲 億兆斯年
并續(xù)十二字接其后:
禮明義正 仁聚樂安 德崇業(yè)廣
四、支祠堂號
民國二十二年(1933),潛川曾氏由十八世曾盛楨主持興建了曾氏支祠。其堂號延用曾氏傳統(tǒng)堂號“三省堂”。(典出《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該祠坐落于廬江之東南馬形山下、曾家院村莊中央,孫裔環(huán)祠而居。曾氏支譜譜序曰:釜頂由諸山蜿蜒起伏于越境之遠,肇祖無為之三公其特立,其嵚崟則與諸山同祖者,有星羅棋布之勢,若合若離,且無于可離而不可合也,山之東不里許有曾氏支祠,在曾氏子孫環(huán)祠而居。
曾氏祠堂(圖片)
支祠歷時一年半落成,二進三開間,徽派風格,典雅別致。前進是族人議事聚會場所,后進供奉列祖列宗靈位香龕,香火龕上方雕龍描鳳,栩栩如生,兩側(cè)廂房上方各懸掛一塊鎦金大匾,字體遒勁。解放前,祠堂曾經(jīng)開辦私塾,不少族人子弟在此啟蒙,先后培養(yǎng)了眾多的有用之材。解放后,祠宇先后用作石橋鄉(xiāng)政府、石橋農(nóng)林合作社、石橋農(nóng)村信用合作社辦公場所。上世紀70年代祠堂被拆除,材料充公作他用。
五、祖訓(xùn)家規(guī)
潛川曾氏乃圣賢禮儀之后,耕讀書香之家,歷代謹遵祖訓(xùn),睦族敦親。嘉慶三年(1798)續(xù)修宗譜時,遵循祖訓(xùn)之精神,議立家規(guī)十則,作為教育規(guī)范后代子孫的行為準則,世代相傳。曾氏后人中,人才輩出:有晚清秀才曾同奎,時為院試第一名,歲試第二名,士林多樂附之;有民國時任國民黨廬江縣黨部書記曾盛喈;有年輕時赴省會安慶考中立煌縣(今金塞縣)區(qū)長和縣參議員的曾昌魯;有抗日英雄、江北游擊隊警衛(wèi)排長,于1940年在津浦路西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的曾昌潮烈士。放眼今朝,曾氏子孫勤于耕讀,彰顯出宗圣儒家后裔的風范,賢能志士層出不窮,在當?shù)叵碛惺⒆u。
附:潛川曾氏(三省堂)一修宗譜序
譜之作也,先王未之有,后賢以義起者也,禮也。古者宗法立而譜牒無庸,后世譜牒修而宗法即寓,是譜以維宗法之窮。而今之因是義而舉,是禮者疇,能洞其深歟!
曩予家居,常留心于禮俗之興衰。而縱觀江左,唯廬陽為近古其間,秉禮度義不克詘,隕獲于窮達之交者,雅稱曾氏子。秉耒橫經(jīng),孝秀蔚起,力田孝弟淳淳也。后官京師,歲丁巳試士南宮,得一卷,援經(jīng)斷義,一稟西京典則焉。圣天子方嘉意于三禮之修,恭呈御覽,特取而前列之,榜放則曾子聞勇也,來謁時欲留置修禮館,以先人之事未告終辭歸。今癸亥,以家譜之繕修郵素啟持譜牒請序于予。予維曾氏之源流巋然特逈矣。
粵若稽黃帝之子公孫氏,歷千年而開,有夏姒氏少康帝,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奄有侯國。由夏閱殷,而鄫人見有《周書》傳;由周東遷,而鄫子見孔子《春秋》。居無何,莒滅之世子,巫公奔魯,去邑為曾,則曾氏得姓之所自始也。在魯四傳,遂誕宗圣,廁顏、思,衍道統(tǒng)之傳。迄漢,都鄉(xiāng)侯避新莽遷南豐,而子固繼韓歐,辟文章之府,中間將相公侯、勛名節(jié)義,累累相貫史冊中,列如星日,可考也。元之季,又以陳漢之亂故徂遷金斗,兄弟五人:長福省居舒西山,仲福二居潛江,叔福三居淝水,而居舒之城內(nèi)者福繩、福寧也。顧自山東得姓以來,宗人之職,尚隸周官,近有內(nèi)宗,遠有都宗。初,無需于人之自為譜。沿至漢唐,猶序戶族,至五季而潰亂盡矣。宋興譜牒,滋繁子開。文昭公舉豫章之族,旁搜遠紹,兼綜條貫,理學(xué)名鄉(xiāng),并為傳記,以紀其盛。鳴呼,休哉!獨金斗之族,垂今四百余年矣,族大人蕃任其漫漶,豈不惄如乃者。其大宗博士名芳暨其侄太學(xué)生文鶴,彷徨周浹,恤乎!念先祖之愈遠而愈邈,支派之愈離而愈棼,勢將渙而不能復(fù)萃也,而譜作焉。爰與通家生聞勇并其兄博士聞善謀訂之始遷。兄弟有經(jīng)有綸,列系則各成其尊,匯編則一循其序,而后嗣系焉。往合潛、淝,會同宣、皖,凡諸繼來金斗者,淵源不遠,亦偕附屬;而各境之游于庠、著于士者,舉靡不勃然興也。在大宗固不愧為主鬯,即族眾亦不失為令嗣。而其為譜也,宗以主之,系以秩之,祀典以經(jīng)之,喪紀以緯之,嚴規(guī)范以峻其防,通燕飲以聯(lián)其誼,樹典型于前,飭纘承于后,隸冠帶,紀文行,貴貴賢賢,老老幼幼,胥是乎!在予,不圖西京之典之發(fā)為文辭者,又將征于實績也,義所宜然。大禮俱舉,詎徒效時輩張門第之恢恢已哉?噫嘻,譜之作,仁孝之思也。周官所掌禮,屬夏而名為春官。禮有五而專系宗伯,意良深矣。王氏曰:“萬家之廣,一家之積也;兆姓之繁,一宗之積也?!庇墒亲V而推行之,上以佐朝廷秩敘之敦庸,下以導(dǎo)鄉(xiāng)鄰之親遜,顧不偉歟?禮又有之,曰:“各親其親,然后不獨親其親;各子其子,然后不獨子其子?!蓖〞唬骸叭f物得其理而后和?!笔亲V者,又西銘之權(quán)與儀禮之根原也。并示曾氏以為何如也?
時
皇清乾隆八年孟冬月朔
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xué)士年家侍生張廷玉拜撰
【注: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xué)士(內(nèi)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span>
(曾兆蘇、曾鳴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