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沛國家聲遠,倫敘世澤長——潛川朱氏(倫敘堂)
發(fā)布日期:2025-05-26 瀏覽次數(shù):532
一、姓氏淵源
潛川朱氏,源于魏姓,屬于改姓而來。
據(jù)潛川朱氏家譜記載,其遷廬始祖為魏楫。魏楫,“本南昌奉新人也。系魏姓以孝廉為廬州總戎,愛南慕善鄉(xiāng)(現(xiàn)白山鎮(zhèn)雞鳴村)林壑秀美,風俗敦寵,因宅焉,且易魏姓為朱。故吾族前代碑石多刻魏姓,則公為遷廬之始祖也”。
朱氏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修宗譜序中寫道:“今去先世益遠,故籍莫存其間,名號、世系或荒而無據(jù)或略焉?!本褪钦f,因為資料缺失,魏姓改為朱姓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測,或是因其本族先祖因避禍而改姓;或是帝王為了褒獎臣下,賜姓為氏,以示恩寵,因而得姓。當然還有其他因素。
潛川朱氏系沛國支宗。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首修《朱氏宗譜》對遷廬始祖魏楫的贊文中,刊有“楫公,沛國支宗,異姿天誕,德備才通,孝廉榮授,旋職總戎,遷廬宅籍,秀毓靈鐘,文經(jīng)武緯,儒始將終,學淹杜庫,志矢波公”。
綜上述資料:潛川朱氏,系沛國在江西的魏氏支派,在遷廬后,由魏姓改為朱姓。因廬江別名潛川,故稱“潛川朱氏”。改姓的第一人、即時任“廬州總戎”的魏楫,為潛川朱氏始祖。
2011年版《潛川朱氏宗譜》
二、遷徙發(fā)展
潛川朱氏始祖朱楫(魏楫)遷廬后“儲巢湖博大浩瀚之胸襟,聚雞鳴山毓秀之靈氣”,子孫番昌,生齒繁眾,漸成廬邑北鄉(xiāng)著族。至第九世裔孫朱來遠,明隆慶四年(1570)庚午科舉人,明萬歷五年(1577)丁丑科進士。初任秀水縣令,在任期間,“除雜差以蘇民,禁私畈以惠商,勸農(nóng)省刑,時稱善治?!泵魅f歷十六年(1588)主管陜西鄉(xiāng)試,后升任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提督四譯館。后因病回歸故里,“孝友敦睦,藹然可親,被接引者如飲醇醪焉”。其父朱錕,號鳩山,“籍諸生,侃直有文名”。朱來遠早年任浙江秀水縣令,后政績卓越官至四品,便奏請朝廷,貤封其父為秀水知縣(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者,謂“貤封”)。
為“旌表功德,標榜榮耀”,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前后,“邑人為太常寺少卿朱來遠同貤封秀水知縣朱錕,于縣治四達之衢共建坊表”(即“四牌樓”)。潛川朱氏,特別是朱錕房派后裔引以為榮,便相繼依據(jù)廬城,并散居在“四牌樓”附近,基于此,潛川朱氏,又得“四牌樓朱氏”之名。
數(shù)百年來潛川朱氏遷徙未停,省內有蕪湖、無為、銅陵、屯溪、石臺、肥西等;省外有上海、南京及臺灣地區(qū);部分宗親移居海外,現(xiàn)共有族人一萬多人。
三、譜牒輩字
潛川朱氏,歷經(jīng)了七次家譜編修。因明末動亂,建在廬江大西門的祠堂被毀,世家老譜等資料大都丟失,唯一份藏譜藏于外甥丁賡楊家。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裔孫進、翼二人系邑庠生,也是族長,舉議修宗譜、建宗祠,以振家聲。但因原藏于外甥丁賡楊家的宗譜殘缺,房分、世系無法續(xù)撰,所以,合族共議將遷廬之前不置,舉合族智者廣詢博考,終于編纂圓滿,譜序為賜進士、督理河南漕糧守備許可斌撰。
二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朱繡舉事續(xù)譜,并合議重建宗祠事宜,決議宗祠移至大北門,購買丁氏住宅,重建朱氏宗祠,立“倫敘”為堂號。二修時,僅列有秀二一房傳至五世即止。譜序為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熊郢宣撰。后來分別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修宗譜,清道光十七年(1837)四修宗譜,清同治十三年(1874)五修宗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庠生鼎銘、崇漢二人主持第六次修譜,譜序為晚清外務部“榷算司”郎中霍翔撰。2011年第七次續(xù)修宗譜。
潛川朱氏排行字輩為:
光宗思祖 華國文章
志存中正 百世其昌
隆學崇理 務業(yè)安良
鴻謨克紹 駿德方長
四、祠堂與堂號
潛川朱氏祠堂明朝前期建在白山朱井,后移址至廬城西門,明末被毀。清乾隆四年(1739),二修宗譜時,合議重建宗祠事宜,決議宗祠移至大北門,購買丁氏住宅,重建朱宗祠,立“倫敘”為堂號。民國年間,宗祠被毀。
2015年,選址朱氏發(fā)祥地——白山鎮(zhèn)雞鳴村眠牛地重建宗祠,徽式建筑,占地近1330平方米。潛川朱氏祠堂延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首修宗譜時,立“倫敘”為堂號。
倫敘,亦作“倫敍”, 意為有條理、順序。《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載:“夫俊乂者,國家之良寶,社稷之貴資,庶政所以倫敍,四門所以穆清也?!碧?劉知幾 《史通·補注》亦稱:“亦有躬為史臣,手自刊補;雖志存該博,而才闕倫敘?!?/span>
朱氏以“倫敘”為堂號,說明朱氏講究道德倫常,尊卑有序,恪守禮儀、耕讀傳家、誠信敦睦。以此加強族人情感交流,激發(fā)族人愛家愛族愛國,砥礪向前,緊跟時代。
潛川朱氏宗祠
五、家規(guī)家訓
2011年,四牌樓朱氏第七次續(xù)修宗譜時,按照現(xiàn)行的道德標準和理念,新編家訓:
木有根水有源,先祖應為上。
沛國至南昌,楫公后禮公,
天官太常公,堂號倫敘堂。
春冬兩祈祭,掃墓敬恩香,
定期要續(xù)譜,世代永不忘。
……
社會講文明,族人應修養(yǎng)。
前賢有傳統(tǒng),今人要發(fā)揚。
華夏五千年,燦爛歷史長;
祖國山河美,先賢偉業(yè)彰。
精忠報祖國,熱愛本家鄉(xiāng)。
族鄰建和諧,百業(yè)爭興旺。
嚴守政法令,遵循國規(guī)章。
自尊重國格,無愧“倫敘堂”。
朱姓子孫,銘記祖訓,勤勉有為!愿我朱姓宗族厚德載物,繁榮昌盛!
家規(guī)家訓集中體現(xiàn)了尊祖敬宗的傳統(tǒng)觀念,忠孝節(jié)義的價值觀念,嚴肅閨門的兩性觀念,平息爭訟的處世觀念,讀書明理的教育觀念,勤儉持家的治業(yè)觀念。對于朱氏后人有很深遠的教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附:四牌樓朱氏(倫敘堂)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修宗譜序
洪北江先生有言:“士君子之家法,轉移風俗之具。”諒哉言乎!殆識時務之本,而深觀于其微者矣!處叔季之世,目擊夫風俗頹敝,抱世道人心之感者,鮮不謂。我無主持風教之柄,徒坐視洶洶而為旁觀之扼腕。不知主持一世風教之柄,不能盡人而有;主持一家風教之柄,又豈盡人所無?夫所謂主持一家風教之柄何在乎?是必自敬宗收族,修明譜牒始,一公之子孫,生齒日繁,必有日渙之勢;昭穆遞嬗,又有易淆之憂。渙則視一本如途人,淆則泯尊卑于無等。漸而長之,而刻薄寡恩之習成,囂陵欺滅之事起。語曰:萌芽不翦,將尋斧柯;涓滴不塞,流為江河。古今來風俗之惡,雖曰國法之替,而究亦家法之弛矣!惟修明譜牒以申嚴家法,渙者有以萃之,淆者有以厘之。甄錄善行,以昭激勸,訂正規(guī)則,以砭愚頑。父兄勉第,耳濡目染。親親長長之化行于一家;而宗族閑之,為孝子順孫者多矣!一族孝子順孫,推之各族,推之州邑,以及天下。其風俗之轉移,概可知矣,甚矣!家法與國法相維系,士君子有主持風教之柄,不信而有征耶!
吾廬邑四牌樓朱氏,向推望族,自前明太常公以進士起家縣令,著循聲,內擢歷登清要,晚歲予告家居,躬行孝友,敦睦宗族,族人化之。迄今四百余年簪纓相望,其讀書厲品之士,代常接踵而蔚起,蓋皆太常公之流風余韻,賢裔孫之善為繼述。而譜牒之修,舉家法之嚴明,有以致之也!考朱氏之譜創(chuàng)修于康熙丁丑,迄同治甲戌,經(jīng)五次續(xù)修。今朱氏執(zhí)事復為六次續(xù)修之舉,授簡于余,不棄余陋,屬為弁言于簡端。余與各執(zhí)事均皆世誼,敢吝惜楮墨,以負諸君之望耶!古人云:“三十年不修譜不為孝子?!苯裰T君所編輯之譜,距同治甲戌尚未屆三十年之期,毋乃過動歟?然是舉也。所以篤前烈而裕后昆,輿其疏也,不如其密也。況目擊時艱,而杜漸防微,以冀轉移乎?末俗是亦翦萌芽塞涓滴之用心也,可謂識時務本矣!是為序。
時
清光緒二十七年季冬月上浣 之吉
誥中憲大夫欽加四品銜刑部云南司郎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兼礦務鐵路總局行走加四級隨帶加二級愚弟 霍翔 頓首拜
【注:霍 翔(1846—1908),名德煦,考名翔,字騫甫。泥河鎮(zhèn)洋河村人。光緒己卯科舉人,授任為工部主事,考升總理衙門章京,外務部榷算司郎中?!?/span>
(朱志圣、朱仲山 供稿)
- 上一篇: 清白傳家 仁孝為先 ——潛川錢氏(孝友堂)
- 下一篇: 高山流水第 舞鶴飛鴻家——潛川鐘姓(琴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