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高山流水第 舞鶴飛鴻家——潛川鐘姓(琴書堂)
發(fā)布日期:2025-04-29 瀏覽次數(shù):1216
一、鐘姓源流
華夏鐘姓起源,傳說甚多,眾說不一。據(jù)相關鐘氏族譜記載:
其一,源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烈公避奔許州襄城隱居,烈之曾孫以邑為姓,改子姓為鐘氏,堂號穎川,是為一世。后十一世祖鐘桂起兵助漢光武帝平王莽重光漢室﹐封佐衛(wèi)大將軍﹐光祿寺正卿。二十一世貴公時,五胡進犯,天下大亂,潁川郡許州襄城)南遷安徽鳳陽,二十五世賢公東晉浩封威武將軍。其二,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鐘賜姓。到東漢建公十二世孫興甫,已延續(xù)到穎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封為關內(nèi)侯,謚贈穎川公。穎川公傳到四十五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其三,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
先秦時期的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nèi)(今湖北、湖南一帶)。從漢代開始到以后得數(shù)百年間,穎川長社一直是鐘氏發(fā)展繁衍的中心。東漢,長社人鐘皓隱居不仕。其七世孫鐘雅西晉時隨晉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蘇南京)。鐘雅七世孫鐘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兒子鐘寵為臨海令,為避侯景之難徙居至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南朝末有鐘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唐初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鐘德興,后在福建安家。
宋、元、明時期,福建、廣東、四川、山西、安徽合肥等地,均有鐘氏的聚居點。從乾隆開始,閩、粵鐘氏陸續(xù)有人遷臺灣,移住海外。
二、潛川鐘氏
潛川鐘姓系顓頊高陽氏嫡系后裔。高陽氏子卷章,卷章之曾孫季連,別姓芊。其后裔鬻熊,當紂末,聞西北養(yǎng)老,與太公伯夷輩咸歸之,因仕文王為西北師。至成王封其子熊繹于楚,傳至昭王,封公族建于鐘。
潛川鐘氏源于江西,先祖文四公自江西饒州遷樂平,后遷無為石山,文四公之孫良卿公(公依舅姓葛,名陵)致仕后,由無為石羅山遷居廬江之東排子湖。
葛陵公生兩子:長,紹芳。次,紹芬。長子紹芳,字敬成,大明河南虞城訓導,娶葛氏生四子:景云、景星、景明、景慶。其三子景明、四子景慶公由排子湖遷今石塘居住。景明公配姚氏生子灝,灝生四子:岳,嵩,峯,巖。主住地廬江東石塘;景慶公配李氏生二子,潤,澤;潤生二子,岱,厓。
葛陵公后裔(石塘鐘氏)子丁興盛,漸成望族。因廬江縣別名“潛川”,故世人稱此鐘姓家族為“潛川鐘氏”,尊良卿公(葛陵)為潛川鐘氏一世祖。
嘉慶年間(1796—1820),隨世代繁衍,祖居地漸而人稠地窄,景慶公后裔由石塘遷居廬江西鄉(xiāng)金牛山。
1918年六修《潛川鐘氏宗譜》
三、家譜延修
潛川鐘氏自遷徙廬江東排子湖,曾先后七次纂修家譜:始修家譜毀于明未兵燹。二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三修于嘉慶十八年(1813);道光元年(1821),遷居西鄉(xiāng)金牛山岱公后裔首修支譜,與祖居地石塘鐘氏同步,總列為四修。同治十年(1871)五修;六修于民國七年(1918)。
公元2017年元月,距上次續(xù)修宗譜九十九年后,續(xù)修宗譜已成為我族宗親迫切的愿望。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幸福富裕,為續(xù)修宗譜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經(jīng)過族人一致努力,于2017年2月18日成立了潛川鐘氏續(xù)譜理事會,組建了一個懂族譜、會編寫、善聯(lián)絡、肯吃苦、有熱心的續(xù)譜小組。經(jīng)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于2018年10月順利完成了七修宗譜。
七修宗譜理事擴大會議一致議定:繼續(xù)尊用自十三世啟用的二十字輩,為防混淆,各代定派以列名。同時,七修宗譜發(fā)現(xiàn),后十個字輩中,只有“懿”字輩剛啟用,故七修宗譜時未對字輩作延續(xù)。二十字輩如下:
孝敬崇家政 詩禮華國珍
懿跡千秋映 芬芳代有春
2018年七修《潛川鐘氏宗譜》
四、古祠新建
據(jù)家譜資料記載:潛川鐘氏宗祠座落在始遷地東石塘(現(xiàn)前沖村民組),堂號“琴書堂”。“琴書”二字,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大夫、著名鼓琴師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和三國(魏)書法大家、“楷書鼻祖”鐘繇的兩個鐘姓歷史名人的典故。 “琴韻書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表達,承載著深刻的精神內(nèi)涵?!扒贂谩闭蔑@鐘氏家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嘉慶年間,景慶公后裔遷居廬江西鄉(xiāng)金牛山,擬建分祠,并立堂號為“三畏堂”(其典出《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笥捎诮?jīng)費及多種原因建祠未果。道光元年(1821),兩堂合并,歸統(tǒng) “琴書堂”。20世紀50年代末,因“大辦鋼鐵”,被強拆第一?。1974年又因前沖村民組整體搬遷,宗祠全部被拆除。
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繼第七次續(xù)修家譜告竣,潛川鐘氏后裔經(jīng)數(shù)十次的磋商、協(xié)調(diào),舉全族之力,經(jīng)六年艱辛努力,在原石塘前沖村民組重建鐘氏宗祠。該祠于2023年底竣工。新建宗祠徽派建筑風格,設計精致,用材考究,整體框架全部采用優(yōu)質(zhì)江木榫卯結(jié)構(gòu)。正廳駝梁和門窗,均鏤雕出各種花卉圖案,施以防腐環(huán)保木蠟油,色調(diào)素雅,十分精致。
新建宗祠在保留“琴書堂”堂號的同時,賦予“琴韻書聲”新的時代價值,冠其名“潛川鐘氏文化園”。將祠堂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有機融合,將其打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以體現(xiàn)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潛川鐘氏宗祠(琴書堂)
五、祖訓家風
潛川鐘姓定居數(shù)百余年,歷經(jīng)二十多世代,族眾枝繁,人丁興旺,俊才輩出。自成“崇文立德,明理守誠”的家族精神。經(jīng)七修宗譜理事會在原有祖訓中去繁就簡,新家規(guī)家訓為十二字:孝為先,勤為本,和為貴,德為上。內(nèi)容分別是:敬祖承先,贍養(yǎng)父母,敬長尊親,關愛后代。勤耕好學,勤思進取,勤儉辦事,勤勞創(chuàng)業(yè)。友善禮讓,忠厚謙和,互助互濟,律已睦鄰。愛國興家,遵紀守法,誠信仁義,憎惡揚善。
石塘一派累世忠厚仁恕,詩書孝友傳家,代有文人杰士?;驗橹伊假t臣而封為侯王,或有蓋世奇勛而封為將相,或為高人義士而千載流芳,載之史冊。
潛川鐘氏的代表人物:葛陵(潛川派鐘氏始祖):字良卿,生卒年不詳,本姓鐘,廬江白石山(今白山鎮(zhèn)境內(nèi))人。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科舉人;二十二年(1424年),與學兄金皓同登甲辰科進士榜。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戶部郎中,贈中憲大夫。
近現(xiàn)代以來,吾鐘氏后人未敢忘懷先輩之懿德,為民族獨立而奮斗者有之,為追求信仰和國家解放而犧牲者有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鐘氏子孫更活躍于各行各業(yè),有的勤政于民,有的為國教書育人,有的潛心從事科學技術(shù)研究,有的懸壺濟世,有的馳騁沙場戍邊衛(wèi)國,有的搏擊商海成業(yè)界翹楚??傊?,優(yōu)賢者甚多,未一一列舉。
附:原 序(二修宗譜“原序”)
粵稽鐘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其子卷章。卷章之曾孫季連,別姓芊。其后裔鬻熊,當紂末,聞西北養(yǎng)老,與太公伯夷輩咸歸之,因仕文王為西北師。至成王封其子熊繹于楚,傳至昭王,封公族建于鐘,吾其后為鐘吾氏,此穎川鐘氏所由來也。楚有鐘儀、鐘子期,漢有鐘皓、鐘瑾,魏有鐘繇、鐘會,晉有鐘子行、鐘孟澤,南宋有鐘慶之,唐有鐘紹齊、鐘潭、鐘會中,后宋有鐘傳明、有鐘復、鐘羽正?;驗橹页剂汲级鉃楹钔酢⒒蛴猩w世奇勛而封為將相、或為賢人君子、或為高人義士而千載流芳,是皆同出一脈,載之史冊傳記,歷歷有可考據(jù)者也。至若由江西穎川而遷廬江,支分派別,予則未能悉究矣。因簡三鐘先生品學咸優(yōu),兼精青鳥,予兄弟子侄延請卜吉,為吾家地師。燕居時詢及始遷廬江考系,乃考其遠祖文四公由江西樂平而遷無為州石山。文四公之孫良卿公復由石山而遷廬江排子湖。后景明之子灝公復由排子湖而遷居石塘,石塘一派累世忠厚仁恕,詩書孝友傳家,代有文人杰士。易云積德之家必有余慶,將來必大有人起,與歷朝諸先賢相妣美,足以經(jīng)天緯地、耀祖光宗而綿亙先祀于無疆焉。乙卯歲,簡老因重修家乘,問序于予,故略述由來而樂為書其簡端。
雍正十三年 孟冬月 吉旦
禮部左侍郎龍眠 張廷璐 拜撰
【注:張廷璐(1675—1745),字寶臣,號藥齋,清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第三子。清康熙五十七年赴會試中一甲第二名(榜眼)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遷侍講學士。一生好學,詩宗唐名家、文法宋諸子,著有《詠花軒制義》《詠花軒詩集》傳世?!?/span>
(鐘國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