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選輯
國保單位——寧國仙人塔史料的新發(fā)現(xiàn)
發(fā)布日期:2020-04-16 瀏覽次數(shù):1723
寧國仙人塔的有關(guān)記載與考辨,史料如下。
1、民國《寧國縣志》卷十四《補(bǔ)遺》載:“仙人塔,縣東百十里南沖,唐貞觀時建。相傳,建之時,邑人鳩工庀材,甫開始,工匠乃不知不覺如在夢寐中,經(jīng)七晝夜,浮屠七級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曰仙人塔?!?/span>
2、《寧國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9),載,劉植南文《現(xiàn)存仙人塔不是唐代建筑》),據(jù)仙人塔附近清康熙庚申年(1680)慶(度)門寺碑記:“唐中宗神龍二年(706),…… 奉命于當(dāng)陽山建寶塔,而置度門寺也……。考其舊寺基建古剎也,歷唐迄五代其廢已久,獨(dú)一浮圖矗立于勒(嶄)巖峭壁之巔……?!?/span>
3、《寧國文史資料》第二輯(1992.10)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本初文《寧國仙人塔考辨》,曰:“經(jīng)省考古研究所的勘察與測繪,發(fā)現(xiàn)該塔建修于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距今已有844年,是我省10余座宋塔中保持較完整的一座,他的歷史價值很高?!薄八x上通體布滿銘文和花草、蓮花瓣紋飾,全部銘文有3000余字,大部分是鑄刻捐助人姓名及捐款數(shù)字?!?/span>
以上史料告訴我們,民國縣志記載,寧國仙人塔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627—649);清康熙庚申年(1680)碑刻記載,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現(xiàn)今仙人塔是建修于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
寧國市文物管理所提供度門寺碑石刻照片56張(按1—56號)兩種不同字體石刻拓片照片為25張、32張。經(jīng)仔細(xì)研讀,“知寧國縣事 章 康熙三年(1664)”(19,為照片編號,下同),應(yīng)是康熙三年“靈”“風(fēng)”殘碑的碑刻;“左馬光”…“庚申”(28),馬光自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1674—1680)任寧國縣令,應(yīng)是康熙庚申年(1680)碑刻。即康熙三年(1664)和清康熙庚申年(1680)兩種殘碑石刻碑記。
唐、宋時期的仙人塔,分別為何人修建?與哪座寺廟有關(guān)聯(lián)?近日,研讀寧國文物管理所提供的殘碑照片,并在浙江安吉龍王山下仙丹先生家尋訪到《重修度門寺記》,有關(guān)度門寺、仙人塔的史料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一、仙人塔是度門寺寺塔。
據(jù)“右度(門寺記)”(碑刻24),碑刻應(yīng)為“右度門寺記”,或“右度門寺碑記”;“度門寺吁其,即當(dāng)陽度門…”(19);“予考其地為舊寺基”(7);明正德十二年(1517)監(jiān)元仙宗彝《重建度門寺記》(照片附后);“唐迄五代其廢已久,獨(dú)一”(56)、“浮圖矗立于勒(嶄)巖峭壁之…”(19),也就是說,仙人塔是度門寺寺塔。
二、度門寺、仙人塔是唐代神秀禪師所建。
據(jù)碑刻“唐中宗(神龍二年)”(碑刻24)、“神秀禪師”(碑刻26、35)、“公之余緒(意為:留傳給后世的部分)振五祖之高風(fēng)”(碑刻12),“唐迄五代其廢已久,獨(dú)一”(56)、“浮圖矗立于勒(嶄)巖峭壁之…”(19),寧國度門寺、仙人塔為神秀禪師所建。
神秀和尚的生卒時間是公元606年—706年。他是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xí)經(jīng)史,博學(xué)多聞。
然從網(wǎng)上記載:“相傳弘忍為付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焙肴陶J(rèn)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弘忍去世后,神秀在江陵當(dāng)陽山(今湖北當(dāng)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yuǎn)播,四海僧俗聞風(fēng)而至,聲譽(yù)甚高。武則天聞其盛名,于久視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陽,后召到長安內(nèi)道場,時年90余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于當(dāng)陽山置度門寺(今屬湖北省當(dāng)陽市),于尉氏置報恩寺,以旌其德。
寧國仙人塔所在地亦名為當(dāng)陽山,寺名亦為度門寺,并非巧合。難道是清初縣令撰寫碑記有誤?!還是……不得其解。
三、仙人塔塔剎銘文。
仙人塔附近的寺廟,唐代、明代和清康熙庚申年(1680)稱“度門寺”。宋代稱清隱院(紹興十三年仙人塔塔剎載),又稱清隱寺、洞門寺。智珣禪師,在云居山佛法時,曾是寧國名僧宗杲的老師,并推薦宗杲向諶堂文準(zhǔn)禪師習(xí)法?,F(xiàn)今仙人塔銘記載:建修仙人塔時,智珣禪師在清隱院佛法,亦為修建寶塔募取財物(塔成時已去世)。還記載:“本院賜紫圓悟佛日大師…清隱院僧智珣募得”,即募得圓悟禪師和佛日禪師兩位大師的皇帝賜的袈裟。刻有“皇帝萬歲”四個大字。記載最多的是許多村民和清隱院寺僧的捐款捐物,如在覆缽下端沿口一周,刻有一段記事銘文:“修造賜紫州門宗上俗門之花伯瑫并母親張氏二娘孫小七三一共舍身千二追薦亡公…花十八之婆水大娘考七郎生夭…時紹興十三年癸亥前四月二十四日?!便懳闹羞€刻有建塔時間:紹興十三年癸亥前四月二十四日(見塔銘照片)。
四、度(洞)門寺有關(guān)仙宗彝記和仙客謹(jǐn)詩的發(fā)現(xiàn)。
民國《寧國縣志》記載:“洞門寺,縣東百二十里。石山對峙,下臨石澗,一小徑險仄僅可捫壁行。宋端平賜額。相傳,會元楊邦彥自紹興隱此,前建浮圖一座,高數(shù)十丈,每多奇跡,居民駭焉。塔頂墨跡,石壁篆文現(xiàn)存。仙宗彝記,石壁上仙克謹(jǐn)有詩?!?/span>
2011年,在仙臣勝醫(yī)生、浙江省安吉縣仙丹先生和的積極支持下,于《仙氏宗譜》中發(fā)現(xiàn)仙宗彝撰寫的《重建度門寺記》(見照片),此記寫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記錄了此寺廟的歷史,“度門寺傳故唐朝之所創(chuàng)”,以及重建時參加人員以及重建的經(jīng)過。
民國版縣志藝文志記載明代仙克謹(jǐn)《洞門寺石壁》詩,曰:
洞門深鎖石嶙峋,洞口桃花洞里春。
題句鏤鐫誰氏子,桃源最后問津人。
仙克謹(jǐn),字偓如,寧國人,寧國名宦,其祖父、父親、及仙客謹(jǐn)三代被朝廷封為中丞)。石刻中“…丞偓如者詩石在巖間”(19),丞字前應(yīng)是“中”,即“中丞偓如”,“偓如“明代寧國人仙客謹(jǐn)?shù)淖?,“詩石”?)指仙客謹(jǐn)詩刻于附近石壁上?!岸纯诖骸保?)是仙客謹(jǐn)詩的部分。然而,民國版志書記載仙克謹(jǐn)詩中沒有“洞口春”字樣。
筆者在清順治《寧國縣志》(抄于北京圖書館)中查到明右都副御史《洞門寺石壁·詩勒洞門石壁》詩,曰:
洞門深鎖五丁痕,洞水花流洞口春。
題句鐫留誰氏子,桃源迷后問津人。
顯然民國版錄的詩有誤,也許是民國時期錄入時石壁鐫刻模糊不清,將“五丁痕”錯錄為“石嶙峋”,“洞水花流洞口春”錯錄為“洞口桃花洞里春”。
五、描寫仙人塔的詩歌
古代描寫仙人塔詩歌的,今從清道光《寧國縣志》發(fā)現(xiàn)清康熙時期仙祖紳(1659—1720)為第一人,他是仙霞村仙氏23世孫。康熙辛酉年(1681)考中秀才第二名,乙酉年(1705)匯考,取為安徽詩人第一人??滴跄涎矔r他被拔為“詩元”而名傳八皖。他作五言《登洞門寺浮屠絕頂》詩,曰:
窣堵插重天,高聳洞門上。
我來弄雙丸,躡屐云生杖。
不覺凌罡風(fēng),非常非非常。
窣堵:音:sū dǔ,即浮屠、浮圖、寺塔。雙丸:人類影響最大的天體兩星.即太陽、月亮。其形皆圓如丸,故稱。
其二,清嘉慶時期安慶府學(xué)教授仙燾(寧國仙霞人)作七絕《春日游洞口》詩,曰:
洞門窈窕石痕斑,流出桃花水?dāng)?shù)灣。
云里鐘聲云外塔,不知何處有塵寰。
仙人塔為群山環(huán)抱,屹立在山崖之巔,巍峨壯觀。仙人塔周圍風(fēng)景絢麗,氣候宜人,又有奇峰異石,與塔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是一處旅游勝地。塔頂原有兩株桃樹,相傳是“飛植天桃”,陽春三月,桃花甚茂,襯著藍(lán)天白云,遠(yuǎn)近視之,燦若紅霞。惜干旱已枯死。
1981年,仙人塔載入《中國名勝辭典》,1982年被列為寧國縣重點保護(hù)文物。1988年4月,仙人塔被列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13年5月被列為國務(wù)院文物保護(hù)單位。
仙人塔的建造成功,我們沒有理由不佩服我們祖先的勤勞、勇敢、聰敏、智慧。 (感謝寧國文物管理所劉浩所長提供碑刻照片)
- 上一篇: 寧國驚現(xiàn)南宋時期祁門王氏族譜
- 下一篇: 梁安(績溪)城西周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