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潤方家譜杯征文】 №:0016-我家的山粉圓子燒肉
發(fā)布日期:2021-09-12 瀏覽次數(shù):436
作者:安徽樅陽·方懷銀
和母親去菜市場,巷口飄來烤山芋的香味。母親說,在老家該洗山粉了。那就有山粉圓子燒肉吃了,我說。
山粉圓子燒肉,是母親年夜飯的保留菜。食材簡單,山芋粉、五花肉,最多再配些蔥花、大蒜點綴。也是安慶地區(qū)的一道名菜,大小飯店里都有。食物是疏解鄉(xiāng)愁的載體,故鄉(xiāng)的食物成為一種味覺的記憶,跟隨游人離鄉(xiāng)背井,刻在味蕾深處。母親離開她生活五十多年的土地,來到這座城市已五年。遇到節(jié)氣、節(jié)日,時常會和我們說起老家的農(nóng)事和食物。
秋霜重,山芋豐。挖回家的山芋堆在門口水泥地上。母親挑挑揀揀,留些煮山芋玉米糊吃,剩下的都洗成山芋粉。洗山芋粉的過程并不難,但極為繁瑣、費時,要經(jīng)過清洗、打漿、過濾、沉淀、晾曬等五道工序。挑選個頭大、無蟲蛀的山芋清洗干凈,山芋擦成芋渣,將其倒入十字形的篩粉架里,一邊朝里面加注清水,一邊有節(jié)奏地蕩悠篩架,乳白色的芋漿便流到底下的水缸里。經(jīng)過一夜的沉淀,第二天早上,舀去缸里的水,缸底便是整塊的近乎純白的淀粉。再加些清水,起漂白作用。如此幾日,看顏色差不多了,用刀劃成碎塊,曬幾個日頭,用手搓成粉,大功告成。母親將曬干的山芋粉裝進瓷罐中,備一年之需。作為食材,山芋粉可主可次,做山芋圓子、山芋粉絲,也可當?shù)矸酃窜陀谩?/span>
山粉洗好了,我們便期盼山粉圓子燒肉。這是貧瘠的童年,少有的美好食物記憶。依林語堂的說法,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忠誠,多半體現(xiàn)為對兒時身體感官歡樂的留戀。記憶中,一年大概能吃兩三次,一次是山粉洗好后的那幾天,一次就是年夜飯。
某天下午放學回家,老遠就聞見肉香,書包還沒放下,直奔廚房,掀開鍋蓋,“咕嘟咕嘟……”山粉圓子和肉在鍋里交融,相互吸收對方的精華。趕快把作業(yè)先寫好,等待晚飯。待父親勞作回來,一家人圍坐吃飯,中間便是熱氣騰騰的山粉圓子燒肉。深秋的鄉(xiāng)村寒意漸濃,這得趁熱吃,涼了山粉圓子就有些硬,口感不好。我們用筷子搛不起圓子,就用一根筷子戳。圓子外面有些燙,一口咬開,里面軟滑。父親看著我們搶吃,笑著咪口酒。暫時忘卻了生活的艱辛,或許子女們的成長是他勞動的價值指向。
隨著我們的長大,圍坐吃飯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母親的山粉圓子燒肉一年也就年夜飯吃一次了。山粉圓子燒肉的做法簡單,山芋粉和開水攪拌搓成圓子,五花肉切塊下鍋燒熟,圓子倒入鍋內(nèi),翻炒吸油,加適量水,燒至圓子變黑即熟,小火收湯,留些湯汁。肉和圓子顏色都深,起鍋時一般撒上蔥花、大蒜段,增添生氣。有的也不搓成圓子,而是切成塊狀。做法雖簡單,各家各味。我一直以為母親燒的最好吃,這也得到了親朋的認可。春節(jié)拜年時,常有親戚指定母親燒這個菜。
離開了故鄉(xiāng),離開了土地,母親不再洗山粉,也很少做山粉圓子燒肉。在這個深秋,母親和我經(jīng)由這道菜,在味蕾上回到故鄉(xiāng),我們聊了半天的舊事。
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yè)頁面:潤方家譜杯——“我家的故事”征文大賽
作者:方懷銀,安徽樅陽人,中國郵政作協(xié)會員。業(yè)余寫作,文章散見于《文匯報》、《中國郵政報》、《安徽日報》、《新安晚報》等媒體,編輯《像信一樣的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