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柳子山汪氏(敬睦堂)淵源考略
發(fā)布日期:2023-10-18 瀏覽次數(shù):7847
(一)起源與播遷
柳子山汪氏(敬睦堂)系中華汪氏(新安歙州派)第四十四世祖越國公汪華七子爽公后裔。爽公次子處貴,一子,二孫。其長孫仁素之子鳳思(四十九世),為歙縣令,定居長樂,《汪氏通宗世譜》稱之為“歙州長樂派”。
越國公汪華像
“歙州長樂派”至第五十六世道安公,時任“婺源總都虞候,總?cè)宙?zhèn)婺源,因家焉?!?/span>定居還珠里烏木源,子孫繁衍,《汪氏通宗世譜》稱之為“婺源還珠里道安公派”。
“婺源還珠里道安公派”至第六十八世(汪華公第二十五代)裔孫意祖公,生子三:壽四、壽七、壽八。
元末,時政日非,群盜猖獗。壽四公三兄弟為逃避兵燹,由歙州長樂渡江北上遷桐(城),繼而“又派分異地,有居六百丈者,有居石馬嶺者,又有居屯田歛口及大山腳者,不一其處?!?惟壽四公“挾貲踰嶺渡江,游桐覽柳子山(今樅陽縣白湖鄉(xiāng)境內(nèi)),川原秀麗,因筑室柳子寺西石壁山麓?!?/span>
壽四公生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癸巳;配歙州黃氏。子三:成一、成二、成三。“筑室柳子寺西石壁山麓”后,命子成二、成三世居之。長子成一率子道生,遷桐繆山自為一派。(公妣卒失考,俱歸葬歙縣祖山,附先人之兆。)
成二公生于元延祐三年(1316)丙辰三月,“幼而岐嶷,負巨人志,壯歲擴宇創(chuàng)基,積德施惠,為一鄉(xiāng)善士。識者稱其詒謀之遠,為汪氏不祧之宗?!?/span>
成三公子二:長子濟公,卒葬石壁山;次子泳公,明洪武元年(1368)遷青陽縣。
濟公子一:福一公,于明永樂年間遷廬南黃泥河西苗竹園,筑室而居。(福一公子四:貞、祥、祚、祐,繁衍至第十一世,共有“國”字房三十八支派,至清乾隆年間三修宗譜時,或遷徙,或分居另立支派,或失考,只有國玉、國強、國禮、國瓏、國澗、國棟、國時、國梅、國起公等九支派入譜;至民國五年四修宗譜時,僅有國時、國梅二公后裔入譜。)
時柳子寺西石壁山下,僅居成二公一房。壽四公“筑室柳子寺西石壁山麓”,成二公“擴宇創(chuàng)基”,世代繁衍,漸成望族。此乃“柳子山汪氏”之源。
成二公一子(源)、一孫(遠)、二曾孫(宗、?。?。其長曾孫宗公,一子(勝)、一孫(理)、三曾孫(鼎、鼐、洋):長曾孫鼎公早卒,次曾孫鼐公于明弘治十年(1497)移居懷寧縣。
三曾孫洋公,字若水,為柳子山汪氏八世祖。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二月十六日。“公性正直,不忤鰥寡,不畏強御;遇事敢為,鼠雀立剖,人咸欽服?!?/span>(《柳子山汪氏宗譜》稱之為“成二公支下洋公派” 。)
洋公子三:長子云龍,生卒失考;三子元龍,生卒失考,葬祖居宅后山腰,有碑。次子雨龍,雨龍公子一:瑎堂。
瑎堂公字迎川,號鐘秀,配王氏。子三:國正、國昌、國泰。因三子國泰公失考,國正、國昌二公以東、西二股分稱。
東、西二股各四子——國正公(東股)子四:尚語、尚論、尚錚、尚詩。
其中:長房尚語公子三:宏耀、宏輝、宏顯。其長(宏耀)、次(宏輝)均下傳三代,于清同治年間(二修宗譜后)失考;三子(宏顯)生卒失考(葬胡家山);三房尚錚公生卒失考(葬石壁山);四房尚詩公遷皖城(今潛山縣)北門,故東股于祖居僅有東二房尚論公。
康熙年初,尚論公因柳子山祖居“地隘人稠,移居羅陽河?xùn)|胡家橋畔(今廬江縣羅河鎮(zhèn)三橋、二里、龍西等區(qū)域),耕稼創(chuàng)基,遂至豐饒,子孫守世。族人之徙廬者蓋自公始?!?/span>
國昌公(西股)子四:尚清、尚潔、尚進、尚濂。繼東二房尚論公移居羅陽河?xùn)|,西長房尚清公長子宏宗公亦“以祖居地狹人稠,難以久處。乃訪羅陽田地肥美,可為萬世之安。年三十余率弟三人卜宅而居?!?/span>(尚清公子四:宏宗、宏義、宏治、宏晨,散居羅陽河西鴻儒嘴、殷家嘴、七架橋等地區(qū)。)
西二房尚潔公子二:長子宏運下傳三代,亦于清同治年間失考。次子宏猷,子五、女一,俱北遷舒城六安等地。
西三房尚進公子二:長子宏法(系四房尚濂公三子承祧),隨長房宏宗兄移居羅陽河上羅莊。次子宏沺與西四房尚濂公居守祖屋。
柳子山汪氏后裔,東、西兩股支分東二房、西長房、西三房、西四房,福一公后裔國時公房、國梅公房共六支派,于廬江、樅陽“兩邑離居”。
(二)《柳子山汪氏宗譜》
柳子山汪氏自一世祖壽四公始,由歙州長樂徙桐,歷宋、元、明,歙州累修宗譜。因潁川而后平陽以來,徙遍天下,匯為一帙,號曰《汪氏大宗統(tǒng)譜》。“而我柳子山輯遷桐事跡,數(shù)代世系與歙州統(tǒng)譜,分為一支記錄,蓋始于八世祖洋公。”
2014年五修《柳子山汪氏宗譜》
明正德年間,柳子山汪氏第八世祖洋公,“念先祖播遷亂世,復(fù)歸歙州修墓壟,輯錄大宗統(tǒng)譜,續(xù)以柳子山支派,未經(jīng)付梓。”
清康熙四年(1665)乙巳夏,十一世祖國正暨弟國昌兩公,在八世祖洋公輯錄大宗統(tǒng)譜的基礎(chǔ)上,“又輯有明一朝祖考卒葬、子女、婚嫁為譜一冊,冠以歙州統(tǒng)譜?!?/span>并呈請賜進士出生、桐城知縣(時樅陽尚未置縣,隸屬桐城)鄔汝楫公撰寫序文。但遺憾之極,“將付梓矣”,二公“未幾而卒”,該譜稿仍未刊刻。
此稿雖未刊刻,然“閱其譜,記于漢顯于唐,上自潁川肇姓,中于越國大宗,下暨元明分派,豐功茂績,瓞綿椒蕃,靡不昭然具載焉。二老所欲新續(xù)者,則其祖壽四元時由歙遷桐柳子山以來支系也?!?/span>故我柳子山汪氏后裔敬拜此未梓之稿為一修《柳子山汪氏宗譜》,將知縣鄔公所撰序文命其名“桐城汪氏一修宗譜敘”。
《柳子山汪氏宗譜》第二修本,始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距一修本整整一百一十年。時十三世祖宏晨公(西長房尚清公四子,字潛彰,號樸庵,貢生),與侄應(yīng)旃(西長房尚清公長孫,字云步,號宜齋,太學(xué)生)“每以譜牒之修為念,時與族人言論及此,有志未逮而歿?!?/span>繼之,十五世祖汝暇(西長房宏晨公之孫,名甡,字鐘渭,號磻溪,太學(xué)生),與兄汝吉(西長房應(yīng)旃公長子,字濟謙,號占六,太學(xué)生)“仰體二公遺意,偕合族相與搜近代珥筆之書,父老之傳,以付諸梨棗而纂修焉?!?/span>歷時一年,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中秋月正式付梓。
二修宗譜由十五世祖汝暇(甡)與族兄汝江(東二房應(yīng)魁公三子,名會龍,字黼藻,號健庵,國學(xué)生)同任“總理”;由十四世祖應(yīng)興(西四房宏澤公長子,名金,字翰舒,號镕軒,附監(jiān)生)與族弟應(yīng)文(西長房宏晨公三子,字錦榮,號容軒,太學(xué)生)清理文卷;十五世祖汝吉與族弟汝美(東二房應(yīng)魁公六子,名容安,字芹藻,號魯池,國學(xué)生)負校正之責(zé)。完稿,呈請江南府知府章攀桂大人作“汪氏宗譜源流序”。該序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概述汪氏淵源及我柳子山汪氏宗譜源流,為我輩后裔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家乘史料。
“按譜例,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然時隔八十余年,于咸豐六年(1856)丙辰春,由十七世祖文鳴(西三房宏沺公支應(yīng)發(fā)公裔孫,字經(jīng)畬,號心農(nóng),處士)與族侄治勛(東二房宏榮公支應(yīng)泰公裔孫,字日襄,號贊卿)“纂輯譜稿,大略將成,一阻于兵旱之相因,再阻于老成之凋謝,以致有志未遂。”
同治三年(1864),十八世祖治政(西長房宏宗公支應(yīng)旃公裔孫,名植,字道和,號晏卿,誥封奉直大夫、太學(xué)生)督理戶政(族長),將文鳴、治勛叔侄遺稿收集整理,委族弟星槎(西四房宏澤公支應(yīng)烈公后裔,名漢槎,字士錦,一字拱宸,號崑源,太學(xué)生)為主修,族叔文訓(xùn)(西三房宏沺公支應(yīng)發(fā)公后裔,字陟瀛,號南岫,邑癢生)纂輯文傳,族弟治培(東二房宏榮公支應(yīng)魁公后裔,字芝蘭,號植庭,邑庠生)秉筆。同治四年(1865)夏六月,《柳子山汪氏宗譜》三修告竣。治政公親筆為序。
三修宗譜五十一年后,于民國五年(1916)丙辰夏月,《柳子山汪氏宗譜》四修告竣刊行。令我族后裔深為不解和遺憾的是,四修宗譜一改二、三修之慣例,未設(shè)“首事名目”、“經(jīng)理名目”,僅以“族眾人繁,未便刊刻”注于末卷。尤為甚者,四修宗譜,其序、跋,均以“敬睦堂裔孫同識”、“敬睦堂裔孫同跋”,故我輩后裔難以知曉四修宗譜由哪位世祖督理戶政?哪位世祖主修?哪位世祖秉筆?均不得而知。遺憾之余,深思先祖所為,必有其因。然從另一角度考量:纂修家乘,乃公益善舉。盡其所能,族人之責(zé)。不為一己沽名,不為他人釣譽,實可為我輩后裔借鑒之典范。
(三)柳子山汪氏宗祠、堂號及字派
四修宗譜首卷刊刻有“汪氏宗祠”畫圖一幅,從畫面看:該祠系徽派建筑風(fēng)韻,三進五開間;宗祠由門樓、庭院、廊廡、正廳、寢殿等部分組成;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每進脊頂呈葫蘆狀;前沿照壁呈八字型,門樓懸有巨大匾額,上書“汪氏宗祠”四個大字,甚是壯觀。
該祠始建于何年?無文字記載。但細讀深究四修家乘,所載資料的字里行間,可以推定:柳子山汪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佐證有三——
其一,四修宗譜載有“祠堂契”兩份,明載“立杜賣屋并余基,契方滋本,同弟方俶載、汝器、飛渡等,今因居住不便,兄弟商議,自情愿將分授名下的柳子寺后老屋宅北新莊瓦屋九間,草屋七間……出售與汪名下為業(yè)建祠。” “……賣于汪姓合族建祠,當(dāng)日三面議定,時值價足大錢二百二十千文整。”兩份契據(jù)中,其所賣房屋并余基上下左右四界、值價(銀兩)以及“出屋香火大禮”等等詳載明晰。其落款年月均為“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十二月初二日。”
其二,三修宗譜告竣于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六月,十八世祖治政公為之序,其中有“族叔南岫芹採泮宮,備酒榼赴祠祭祖”之句,“赴祠祭祖”,則到祠堂祭奠列祖也。足見此時已有我柳子山汪氏宗祠。
其三,三修宗譜跋,其落款為“十八世孫星槎崑源氏 敬跋于敬睦堂北牖下?!?/span>星槎崑源氏,西四房宏澤公支應(yīng)烈公后裔,撰寫三修譜跋,完稿于“敬睦堂北牖下”。“敬睦堂”乃我柳子山汪氏宗祠堂號;“牖”,窗戶也?!氨彪弧毕?,應(yīng)為解讀為“敬睦堂”北廂房窗前書桌。有祠堂即有堂號,“序”與“跋”相互印證,即我柳子山汪氏于同治年初三修宗譜時已建有宗祠。
四修宗譜祠堂圖
綜上所述,清道光帝當(dāng)朝三十年,道光年后為咸豐,咸豐帝當(dāng)朝十一年,繼而為同治。道光年間無續(xù)修記事,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十七世祖文鳴公與族侄治勛曾“纂輯譜稿”,但“有志未遂”。三修宗譜基于前稿,時已有祠、有堂號。故可推定:柳子山汪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O年)。因道光元年置地,三十年內(nèi)祠堂興建,鳩工龐才,當(dāng)峻工無疑。
柳子山汪氏宗祠歷經(jīng)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等五代,以及中華民國,歷經(jīng)百余秋冬。新中國成立之初,汪氏宗祠曾先后作為“團結(jié)農(nóng)業(yè)合作社”、“湖東縣小嶺鄉(xiāng)政府”、“樅陽縣白柳鄉(xiāng)政府”等辦公場所。一九五八年秋,鄉(xiāng)政府搬遷,汪氏宗祠被被坼除(其磚瓦木料被新建鄉(xiāng)政府所利用)。公元2012年,與續(xù)修宗譜同時,眾宗親捐資于原址重建(詳情參閱祠堂內(nèi)碑刻)。
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ね酁橐恍瞻l(fā)源之地(如我汪姓“平陽郡)”;堂號則是家族門戶的代稱。凡中華各大姓氏,有宗祠者即有堂號。即便同姓,繁衍、徙居分支后,單建宗祠,纂修支譜,即另立堂號,以區(qū)分族屬、支派。
堂號命名各有特色:有以地域命名堂號,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有以祖上的功業(yè)勛績?yōu)樘锰?,有以傳統(tǒng)倫理規(guī)范為堂號等等。我柳子山汪氏堂號“敬睦堂”,當(dāng)以倫理規(guī)范、取“敬宗睦族”之意,隨祠堂落成而命名。
關(guān)于字派,據(jù)四修宗譜所載“字派引”:“蓋譜與史名雖異,而實則同也。史紀朝代年數(shù)、善惡廢興,譜別祖孫、父子叔侄、兄弟者也。但譜雖修無字派,則尊卑昭穆之分必紊。而我祖壽四公遷桐迄十世后,始大發(fā)越,人丁蕃衍,故十世前無庸字派,十世以后敬刊三十二字以傳之。至層累而贈之,將待夫后之賢孝繼起者矣?!薄笆酪院缶纯帧?span style="font-family:KaiTi_GB2312;">:
國尚宏應(yīng),汝時文治,厥有聯(lián)芳,貽謀顯世;
序賓以賢,伊余來暨,維周之楨,永錫爾類。
此字派是國正、國昌二公所議立?還是二修宗譜時議立?從現(xiàn)存家乘史料中尚無據(jù)可稽。但有兩點可供考證:
其一,從四修版本所載二、三修版本資料,諸如一、二、三修“譜序”落款均詳載撰寫之年月日,后人明目知曉;所載“凡例”、“家規(guī)”、“藝文”等均以“酌定”、“重訂”、“重刊”以區(qū)分二、三、四修之稿。惟“字派引”沒有任何文字附述。如果是二修宗譜時所議立,理應(yīng)類同“凡例”、“家規(guī)”,明載此“敬刊三十二字”議立于何年月。且二修家乘時,十七世(東二房文敦公生于乾隆九年)已經(jīng)問世,如果此時“議立”字派,上溯七代,其世系圖如何排列?
其二,一修宗譜稿雖未刊刻,但知縣鄔公所撰“桐城汪氏一修宗譜敘”保存完整并傳承至今,其中有文字云:“詰旦,衲子引鄉(xiāng)老二人來,謁詢其名,則為汪國正汪國昌昆仲,欲新續(xù)宗譜,丐余為序?!?/span>
國正公壽九十余(生卒年失考),國昌公生于明萬歷三十四年(一六O六),清康熙四年(一六六五)時齡花甲;國正、國昌二公共八子十四孫,倡修宗譜時,十三世孫輩多有問世,故有“迄十世后,始大發(fā)越,人丁蕃衍,故十世前無庸字派,十世以后敬刊三十二字以傳之”之記載。
二、三修序、跋無字派記敘,一修譜序有“謁詢其名,則為汪國正汪國昌昆仲”之句,柳子山汪氏字派以十一世“國”字首領(lǐng),基于此,可以推定:“十世以后敬刊三十二字”,系十一世祖國正、國昌二公倡修宗譜所議立。
瓜瓞綿綿,椒實蕃盛。我柳子山汪氏十一世祖至今,歷三百余年,二十七世裔孫已喜進家門。然我族“十世以后敬刊三十二字”,后續(xù)尚有十五字。再三百年,無需另立,世系不紊,長幼有序,昭穆分明。先祖之蔭,后裔之福祉也!
五修《柳子山汪氏宗譜》主編:汪芳鴻供稿
- 上一篇: 孝義綿旺族,敬恕延世家——廬江磚橋洪氏(三瑞堂)
- 下一篇: 淺議百家姓氏文化研究之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