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尚義之門,百年流芳——廬江花大門朱氏(白鹿堂)
發(fā)布日期:2023-10-28 瀏覽次數(shù):13365
一、姓氏源流與遷廬始祖
廬江花大門朱氏,系紫陽朱熹嫡系后裔。元朝元統(tǒng)二年(1334),朱熹6世孫、進(jìn)士朱天麒(1295-1366),從江南篁墩村(今屯溪東北郊)祖居地流落至江北,看到廬江的東鄉(xiāng)石家莊(原為廬江縣境,后劃歸無為縣蜀山)一帶,山川秀麗、水泊縱橫,有洞天福地之氣,便定居于此,此乃“遷廬始祖”。
朱氏先祖秉承朱子家訓(xùn)的教誨,仁義處世,忠義傳家。有一年遭遇災(zāi)荒,有鄉(xiāng)鄰借糧未還,愿以白湖灘鯰魚地相抵。其實(shí),這塊鯰魚地乃是一處風(fēng)水寶地。于是,先祖?zhèn)儽阍诹鹘?jīng)鯰魚地的河道中攔腰筑壩,蓄水養(yǎng)鯰魚,寓意關(guān)住財富。自此以后,這個朱氏分支果然人脈興旺,財源昌盛,子孫安康。于是此河,便被人們稱為關(guān)河(又稱關(guān)城河)。自此以后,這個朱氏分支,便自稱為“關(guān)河派朱氏”。
遷廬始祖朱天麒的五世孫朱洪,自幼“天資樸厚,情質(zhì)茂碩”。族人稱贊他孝道,鄉(xiāng)黨與他以兄弟相稱。每逢災(zāi)荒之年,他總是“大布其周急之利,凡有告,無不與”。只要開口向他賒借,總是無條件的給予施舍。“而償與否罔計”,對于何時償還,是否償還,都不再計較了。
遷廬始祖朱天麒(家譜畫像)
明成化三年(1467),邊關(guān)守軍的儲備糧告急,朝廷以慣例征繳天下皇糧國稅,朱洪知悉后主動為鄉(xiāng)鄰代繳千擔(dān)貢糧。朱洪的善舉,有鄉(xiāng)紳向邑侯推薦,官府遂上報朝廷,請予旌表?;实勐勛帻堫伌笙?,頒發(fā)圣旨“獎諭旌為義民爾”。并題書“尚義”匾額。圣旨傳來,地方官府出資在其家鄉(xiāng)興建了一座牌坊,以示旌表。這座牌坊,世人俗稱的“花大門”。隨之族人便稱以朱天麒為始祖的關(guān)河派朱氏,為“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
二、紫陽世譜與字輩
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的譜牒為《紫陽世譜》,是由朱熹于宋代淳熙十一年(1184)領(lǐng)銜首修;明代洪武二年(1369)二修;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修;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四修;明萬歷十一年(1583)五修;明代天啟四年(1624)六修;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七修。此前的一至七修,關(guān)河花大門宗派,均與婺源總祠的《紫陽世譜》是同卷合修的。
因廬江縣距江南婺源路途遙遠(yuǎn),長江天塹相隔,交通極其不便。為了避免稽遲廢事,當(dāng)時的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分支掌祠人朱世浚,親赴婺源總祠,當(dāng)面請示婺源總祠的掌祠人朱世潤。在征得總祠準(zhǔn)許本支宗譜分修后,從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的八修開始,廬江關(guān)河花大門宗派,便開始單獨(dú)續(xù)譜。因鄰近別名潛川,故變更譜名為《潛川·紫陽世譜》。清代嘉慶六年(1801)九修;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十修;清代同治六年(1867)十一修;民國十六年(1927)十二修。
2009年,將十二修老譜原樣翻印,新增16卷,補(bǔ)遺1卷,全套共54卷,此為十三續(xù)修。
2009年版《潛川紫陽世譜》
朱介后裔的字輩,舊有定例,是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名的邊旁部首,輪流照派,循環(huán)使用。到了康熙十六年(1677)第七續(xù)修前,由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朱坤撰寫了單字輩,為四句十六個字:
來倫育秀 修性克光 同宗合德 祚永人昌
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曾經(jīng)有江南的婺源總祠派人專程尋訪,找到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這個本系分支的宗親,特地送來婺源總祠新編的字輩。新編的字輩,已于2009年被收錄到第十三次續(xù)修的宗譜中,也是四句十六個字:
螽斯延慶 大啟家邦 繼承先志 星煥云祥
自朱介17世孫、朱熹6世孫朱天麒元末遷居廬江,將近七百年的時間。這支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目前已繁衍至2萬余人,從朱介的36世孫“性”字輩,到45世孫的“人”字輩。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分支,主要分布在廬江、巢湖和無為三個縣市,還有大量的宗親,遷徙至省內(nèi)外及零星散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廬江縣共有6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廬城、冶父山、盛橋、柯坦和樂橋等鎮(zhèn)。
三、重建家廟
乾隆十二年(1747),朱氏后人為了紀(jì)念始祖朱天麒和朱洪等先賢,便在鯰魚地附近的石家莊村(今屬無為縣蜀山鎮(zhèn),此乃始祖朱天麒的落籍之地)興建朱氏宗祠“紫陽家廟”,堂號為“紫陽郡·白鹿堂”。該祠占地三畝,前后三進(jìn)。上世紀(jì)50年代,當(dāng)?shù)卣畬⑵渥鳛樾W(xué)校舍,后因年久失修,淹滅在歲月的長河中。2009年,在本族成功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籌資兩百余萬元,在古祠原址上,重建“紫陽家廟”(花大門朱氏宗祠),翌年的12月26日竣工落成。
花大門朱氏“紫陽家廟”
附:花大門朱氏清康熙十八年(1679)七修家譜序
余承命令廬幾二載矣。于多士中,得其文章經(jīng)濟(jì),卓然不群,意氣肝膽,慨然自命。如朱子者,蓋不多得焉。竊心憶之,稱人之賢,必稽諸先世之盛;考人之德,必溯其父祖高曾,此理之不可易者也。及詢朱子之家聲,彼出其宗譜,乞余序言以光譜牒。因展閱知其派出紫陽夫子之裔無異矣。元末登進(jìn)士第諱天麒者,避亂遷廬江關(guān)城河為巨族,茲源之所自來焉。厥后有五世祖諱洪,出粟賑饑,天子下璽書,旌其門曰“尚義”。六世祖諱玉,敕封散官。七世祖諱鍵,欽授指揮使。八世祖諱光,任經(jīng)運(yùn);諱魁,授王相;諱允,補(bǔ)廩貢;諱先,由太學(xué);后先杰出亦云盛矣。然造物忌盈,往往有之,惟是朱子之家愈衍愈繁。至九世祖,有欽賜特進(jìn)崇階:中憲大夫者則有紱,授迪功郎者則有弦。遞至十世,任含山外翰者,諱之烈;金吾大夫者,諱之魚;任登仕郎者,諱之魯;且其間補(bǔ)弟子員者以百計,而明經(jīng)起者接踵焉。其無愧于先賢之裔,又奚用聲稱嘖嘖已哉?夫簪纓世胄,屢襲恩榮,意必有高人逸士脫處于其間、詢之士大夫之口即得之。朱生之父諱嘉相公者,幼多英敏,薄科第而不為壯,隨世襲博士翁逰帝都,考選禮部儒士,猶卑卑以為恥。自幼至老,陶情于毛山之陽,沉酣于六藝之圃。禮以持身,義以課子,雖僻處湖湄,儼然有白鹿山長之風(fēng)。凡邑中賢士、大夫、先生、長者,欽其儀范,聆其教言,戶外誠履滿焉。春秋八十有七,未嘗一日有倦容,至今誦服不衰。余得茲傳說,未有不切相見何晚之恨。至朱子之譜牒,詳明由唐宋歷元明,凡文章贊序,皆出自名公巨卿之筆。予雖不慣于文,亦鳥能終于嘿嘿也哉。爰是即朱子之所行,暨其弟曰鳦曰蒸,其人品學(xué)業(yè),皆不落于人下。又郎伊父之善狀,溯諸高曾祖考,旌其門,榮其身,其祖功宗德,更且炳炳于潛江,使非名賢之后源流深長者,曷克臻此?但通家子弟之誼,責(zé)亦難辭,又安得不從?諸名公冊末之余,以縷悉之也哉。故喜為之序。
時
清康熙三年嘉平月吉
賜進(jìn)士第文林郎、知廬江縣事、通家侍生祁文友頓首拜書
【注:祁文友(生卒不詳),字蘭尚,廣東東莞人。順治戊戌進(jìn)士,順治十八年(1661)知廬江縣事,任三載,擢工部司官?!?/span>
(關(guān)河花大門朱氏宗親聯(lián)誼會秘書長:朱同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