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耕讀芝蘭茂,敦睦鑄永昌——潛川許氏(耕讀堂、敦睦堂)
發(fā)布日期:2023-12-19 瀏覽次數(shù):7824
一、起源神農(nóng)
根據(jù)《潛川許氏宗譜》記載,安徽省廬江縣潛川許氏源于上古時期炎帝神農(nóng)氏。
傳說中的上古許姓第一人,是夏代許由,賢明蓋世,載入高中語文課本。相傳堯舜時期,許由是有名的高德賢士,堯帝年高,便把帝位禪讓給他,而他堅辭不就;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仍不接受。史見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span>
《潛川許氏宗譜》記載,許姓是由分封而來。商代開創(chuàng)者周武王攻下夏代殷都建立周朝,分封文叔公于許(今河南省許昌)為官,許姓便由此而來。文叔公是傳說中的人物四岳之苗裔。上古時代,天子賜姓名氏,諸侯命族,許氏即由周武王賜姓。
許氏圖騰
戰(zhàn)國時期,許歷幫助趙國名將趙奢在閼與(今山西晉中)擊敗秦軍成功突圍,趙惠王知道許歷建有戰(zhàn)功,便分封到汝南(今河南駐馬店)為官,許氏子民于是因襲汝南這塊封地。
二、歷代播遷
從戰(zhàn)國時期許歷起,先賢疊出,綿延不絕。到二十世,有一批以孝順、功業(yè)聞名的許氏先輩開始遷居各地,如遷到東陽、南陽、句容、高陽、義興(今宜興)、歙縣、安陸、祁門、金華、婺源等地。歲月流去,無論祖居地,還是遷居地,再經(jīng)歷多次遷徙,久而久之,許氏宗族從汝南播遷到了華夏各地。
遷到婺源的這一支許氏宗親,到了元末明初遷來廬江。廬江邑號潛川,因名潛川許氏。據(jù)《潛川許氏宗譜》記載,至此許氏累計已歷三十九世。
婺源屬于徽州府,許氏榮一、榮二兄弟倆由婺源遷來廬江,首先落腳廬江縣府,并從縣府出發(fā)分開而居,成為潛川許氏始祖:兄許榮一愛湖山之勝,擇處廬江縣城東冶父山棲鳳嶺之栗樹柯(今冶父山鎮(zhèn));弟許榮二愛山水之清,落腳城南岱嶅山主峰大凹口(今樂橋鎮(zhèn)龍王頂山下),后定居羅河鴿子巖(今羅河鎮(zhèn)旁)。
自此以來,潛川許氏在廬江已歷二十六世,人口從最初的兄弟2人增加到22000多人。但一本兩支的許氏后裔,人數(shù)并不相等,從2017年第八次修譜來看,許榮一后人今有2000多人,許榮二后人今有20000多人。
三、修譜輩行
600多年來,潛川許氏宗譜經(jīng)歷八次修編。首修于清順治四年(1647),二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修于乾隆十六年(1751),四修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修于道光十九年(1839);六修于光緒二年(1876);七修于民國六年(1917),八修始于2014年,完成于2017年。
2017年版八修《潛川許氏宗譜》
第七次修訂,發(fā)譜42套。第八次修訂發(fā)譜460套,譜書增加到了29卷。第八次修編與上次距離時間最遠,達百年之久,工程最為浩大,耗資近百萬,信息采集遍布大江南北。尤其難得的是,顧問委員會、宗親理事會主任許章和率隊尋訪婺源許村宗親,與潛川許氏源頭宗譜無縫對接。同時考慮到1917年七修以后進入現(xiàn)代社會,標點符號、簡化字已然誕生,于是對于體現(xiàn)宗譜文化的老譜之一二卷內(nèi)容,添加句讀,分出段落,翻譯注釋,繁體字、異體字一并改成簡化字。同時另行編印《廬江許氏一家親》(又名《中華家族文化微型讀本——以中國廬江許氏宗族為例》)一書,發(fā)放宗親,傳播許氏家族文化。
宗譜內(nèi)容離不開輩行。歷次《潛川許氏宗譜》均沒有具體載明何時始立字輩,根據(jù)筆者輩行用字推測,潛川許氏從入駐廬江之十二世始用字輩,兩支宗親公用,共32字輩:
邦世祈昌 敬習文章
克承家道 端有義方
繼述能善 慈孝同堂
永敦親睦 源遠流長
目前,潛川許氏宗親,字輩使用從“習”到“有”,九世同在。
四、南北兩祠
修譜與建祠齊頭并進。潛川許氏在兩位廬江始祖許榮一、許榮二居住地分別建有宗祠,城東冶父山鎮(zhèn)境內(nèi)建有棲鳳嶺祠,號曰“棲鳳嶺許”。據(jù)《潛川許氏宗譜》(八修)記載,棲鳳嶺許氏宗祠,初毀于日軍飛機轟炸,后改為許崗小學(原屬廬江縣石山鄉(xiāng),撤鄉(xiāng)并鎮(zhèn)以后歸屬冶父山鎮(zhèn))。宗祠后來全毀,遺址今為許崗小學舊址。
棲鳳嶺祠堂號為“耕讀堂”,其典出《舊唐書》,唐朝太府卿李襲譽,性嚴整,以威肅聞。他對子孫說:“吾近京城有賜田十頃,耕之可以充食;河內(nèi)有賜桑千樹,蠶之可以充衣;江東所寫之書,讀之可以求官。吾沒之后,爾曹但能勤此三事,亦何羨于人!”其后人以“耕讀”為家族堂號。以“耕讀傳家”訓導后人: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以立高德。耕讀傳家,子孫則亨通安泰。
潛川許氏譜箱
城南羅河鎮(zhèn)境內(nèi)建有“老許宗祠”,宗祠名稱為“老許宗祠”,而且外圍是“蜈蚣墻”。號曰“鴿子巖許”,堂號為“敦睦堂”。
“敦睦”二字典出《后漢書·獨行傳·繆肜》:“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為敦睦之行。”寓意“親善和睦”。 只有族人和睦融洽,宗族才會恒時吉祥順利!
“老許”一詞有兩說,一說源于潛川許氏始祖墓碑文字,一說來源于一位“許蠻人”故事傳說。傳說清朝初年,羅河一帶有一位富有傳奇式的人物“許蠻人”,生得臂闊腰圓,力大無比,受順治帝召見,尊稱“老許”。并賞賜銀兩援建“老許宗祠”。
宗祠立三百余年,上世紀50年代改為村小學,60年代末,中后面兩進遭到拆毀,前進門樓至今猶存。
五、家規(guī)家訓
潛川許氏家規(guī)家訓主要有:明宗法、立宗長、端蒙養(yǎng)、敬師友、供子道、篤友子、宜家室、擇交游、定生理、重教訓、序尊卑、睦宗族、恤鄰親、崇儉約等。
許氏家規(guī)家訓旨在修身齊家,諄諄告誡;講究尊敬師長,慎重交友。與兄弟姐妹、鄰里宗親和睦相處,崇尚節(jié)儉之風,反對鋪張浪費;為人誠實,以德為上。謹記耕讀祖訓,務求報效國家。
許氏家規(guī)家訓周到詳實,體系完備,條例清晰,對后世教育意義很大,是許氏的傳家之寶。
1917年版《潛川許氏宗譜》
附:潛川許氏光緒二年(1876)六修宗譜序
自昔遵繼別繼禰之禮,大宗小宗;辨服衰服緦之親,一會四會。韋居花樹,同戚共休;范置義田,歲衣日食;兩支李姓,豈恃世世華膄;三眷裴家,不借紛紛之勛格,肅爾負忠義之望;仰袁氏名流,油然生孝弟之心;披蘇公譜牒,每窺往籍,最慕高閎。
自出宰繡城,頻接高陽之多士。因醉心文苑,得觀家乘之新編。溯本始之淵源,期成信史;屏支離之傅會,恥引華宗。敘由太岳之初,斷自始遷之祖,傳家忠厚二十代。子姓振振,埋首詩書五百年;人文郁郁,政敷廣信,游新刃于庖丁。教設吳興振休聲,以木鐸匹馬入蠶叢之境,居然琴鶴風清;驅(qū)車臨天府之區(qū),頓令庶司悉理,大抵乘時而出,則政績班班。
若夫獨善其身,亦德稱藉藉。敦倫、飭紀、孝友,可風錫類,推恩金錢似土,以至力耕隴畔,皆古處以為期。矢志孀帷,悉冰操而自礪,佩懿行于簡編之內(nèi),美不勝收。思贅辭于嘆賞之余,筆幾欲擱。然而慕文經(jīng)武緯,每愜意朱、張、顧、陸之家;睹鳳舞龍吟,愿綴名王、謝、崔、盧之族。宗其大略,弁以數(shù)言,匪曰增光,聊為紀勝云爾。
時
光緒二年歲次丙丁孟夏月谷旦
賜進士出身
誥授奉直大夫知府銜前署英山知縣
特授廬州府廬江知縣
閩南黃光彬質(zhì)軒氏
拜撰
【注:黃光彬(1812-1883),廬江縣知縣,福建省連江縣人。李鴻章同科進士,曾國藩、僑鶴儕曾先后保奏推薦。歷任荊州石首、安徽英山(英山縣當時屬安徽)、安徽廬江等縣令,多有政績。重建廬江魁星樓,作《文昌宮魁星樓記》?!?/span>
(許克錫 、許成來 供稿)
- 上一篇: 椒紅籽實,枝繁葉茂——廬江唐氏(椒枝堂)
- 下一篇: 避難離宗,感恩易姓——潛川吳氏(如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