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避亂析居五地,崇義重歸一堂——潛川金氏(五義堂)
發(fā)布日期:2025-01-09 瀏覽次數(shù):1062
一、姓氏起源
根據(jù)金氏宗譜記載,金氏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屬于帝王賜姓為氏。西漢王朝時期,南匈奴休屠王在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與漢交兵,休屠王敗亡后,其子日磾隨母歸順于漢室。金日磾(前134~前86)字翁叔,武威休屠人(今甘肅民勤),著名西漢大臣,車騎將軍,有遠見卓識的匈奴族政治家。金日磾歸順于漢室時只有14歲,被送到黃門養(yǎng)馬。過了數(shù)年,日磾長大成人。有一天,愛馬、識馬的漢武帝到馬場視察,見身高八尺二寸的日磾,身材魁梧,容貌威嚴,其所養(yǎng)的馬膘肥體壯,武帝詢問,對答如流。武帝大喜,拜為侍中(皇宮內(nèi)衛(wèi))。后因平亂及護駕有功升任車騎將軍,封秺候,又因休屠國傳有祭天神的金鑄佛像,故賜姓金氏。
金日磾?shù)暮蟠訉O以漢武帝所賜之“金”為姓氏,盡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金氏圖騰
二、搬遷流布
在西漢王朝,金日磾及其弟金日倫俱為京官,因而全家居住長安。隨著時光的流逝,金氏族人椒柳繁衍,人丁日增;又由于朝代更替,受政治斗爭影響及生活所迫,金氏族人逐漸遷居全國各地,主要定居在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安徽、四川、廣西等地。今廬江縣及周邊縣的金氏先祖,唐宋間主要寄籍江西進賢及安徽休寧、歙縣一帶。至元朝末年,金日磾后裔已相傳四十余世,為避元末戰(zhàn)亂,金日磾四十八世后裔貴二、貴四、沈二、貴八、貴十二等兄弟由徽之休寧、歙縣遷居廬江,貴二居廬江西鄉(xiāng),貴四居東鄉(xiāng)唐串河,貴八居土地崗,貴十二居板橋,沈二居白石山東。隨著明朝定鼎,社會安定,來廬金氏族人,耕讀為本,勤儉持家,繁衍生息,人文薈萃,四、五代后,已成廬邑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到現(xiàn)今為止,族丁已達二萬多人。
三、家譜記事
從舊譜記載可知,金氏遷廬江后,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共修了家譜。后因歲月流逝,社會動蕩,特別是明末兵燹迭起,在十多年的戰(zhàn)亂中,金氏家譜盡毀于戰(zhàn)火,致后世金氏族人房份不明,長次難辨。直至清康熙六十年(1721),白山金沈二自然村廬州府歲進士、郡候選教諭金之蘭(字巢庵)出面召集族眾,倡導重修家譜。但經(jīng)努力僅搜集到少量殘留譜牒,各房份很難明辨。廬江北鄉(xiāng)的金氏子孫,也因年代久遠,分散而居,而分為東、中、西及山金、板橋五大房份,對重修宗譜各房份意見不一,久議不果,最后只好分中份與東、西份(包括山金、板橋)各自修譜建祠。到民國十六年(1927),兩大祠堂后裔各自續(xù)修宗譜已有六次,即:中份一修于康熙六十年(1721);二修于乾隆十一年(1746);三修于嘉慶二年(1797);四修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修于民國十七年(1928)。東、西(山金、板橋)份:一修于乾隆十一年(1746);二修于嘉慶二年(1797);三修于道光十年(1830);四修于光緒元年(1875);五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修于民國十七年(1928)。
2015年版《潛川金氏宗譜》
兩派雖譜祠各修,但金氏家族親情猶在,每次都傾向五份歸一,祠譜合修。時間又過了八十多年,族人續(xù)修、合修宗譜呼聲日高。2012年4月,潛北金氏兩大派系五大房份代表相聚一堂,正式確定合修宗譜,成立了《廬江縣潛川“金氏宗譜”續(xù)譜復祠理事會》。在理事會及全體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歷時三年多時間,于2O15年底譜成,且新譜由原中共巢湖市委副書記、人大主任鄭敬道先生和原縣政協(xié)副主席芮春生先生分別作序,省、市、縣詩詞書法界知名人士為新譜題詩、作贊、致賀;同時還加錄了金氏族人新作的譜序、跋文和詩詞書法作品,進一步彰顯金氏家族書香門第、人才薈萃、后繼有人的勃勃生機。
至清朝光緒年間,兩派統(tǒng)一了字輩,16世至21世“中份”字輩為:
鵬程選舉時際
“東西份”(山金、板橋)字輩為:
光宇宗禮大德
從22世始,字輩統(tǒng)一為
全昌 紹承先業(yè) 長發(fā)其祥
2015年合修宗譜時預定了16個字輩:
詩書弘本 澤政裕民
信義傳習 孝睦家聲
四、宗祠堂號
金氏宗祠分別建于清康、乾年間,由中份與東、西份(山金、板橋)各建一座,在金沈二自然村東側(cè)面向東南一字排列,中份祠堂為兩排五間加廂屋,即:“兩路兩包廂”,平面如同四合院;東、西份祠堂為“三進兩廂”即三排每排五間加廂房,也呈“四合院”組合。兩座宗祠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挺秀壯觀。清光緒年間(1971-1908)在兩祠堂之間增建“金孝子祠”,祠宇三間。中份祠堂大門聯(lián)為“彭城世澤、潛水家聲”,青石橫匾 “進德修業(yè)”四個大字系時任兩廣總督曾國荃所書(現(xiàn)石匾尚存)。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座祠堂為學校所用,后被拆除改建。
原中份祠堂因以正統(tǒng)自居,無堂號;東、西份祠堂堂號為“親睦堂”。祠堂被拆除后,族內(nèi)賢士多次奔走,聯(lián)絡(luò)各支族老,呼吁重建祠堂。目前,潛川金氏擬合建宗祠,因為是五房份歸一,所以堂號定為“五義堂”。 “五義”,典出《國語·周語中》:“五聲昭德,五義紀宜?!表f昭注:“五義,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寓意“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弟兄團結(jié),家庭和睦。”
五、家規(guī)家訓
潛川金氏家族歷來都重視家庭教育,首修宗譜中就制訂了規(guī)訓十條廿則:“耕心田、謹言語、慎舉動、盡子道、敦友于、重婚姻、慎喪葬、修宗譜、親宗法、謹名諱、明宗祀、敬塋墓、別尊卑、和族黨、教子弟、崇儉約、勤耕織、習文藝、旌尚義、禁習惡?!币?guī)訓文字雖然簡練,但文化內(nèi)涵豐富,傳統(tǒng)美德、社會準則、五常之道、立身之本,這些元素盡列其中,有教人處世之道、授人持家之本、導人向善之法、樹人立業(yè)之志,應有盡有;并要求族人“各宜修省,毋忽言”。
金氏族人銘記先祖規(guī)訓,自元未明初遷廬以來,綿綿二十七世,其間不乏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官宦紳士、豪商巨賈。如一代名師金鎬,其堂弟金皓、同鄉(xiāng)葛陵在他訓導下雙雙高中進士,“一師雙進士”,朝野傳頌;十六世裔孫金智自幼聰敏好學,博覽眾書,善詩文,文采橫溢、豪情奔放,享譽皖中;孝子金時義,父病割肌救父、母歿廬墓三年,皇帝親頒圣旨,撥款建孝子祠立孝子碑,以示褒獎??谷諔?zhàn)爭時期,金氏族人積極參軍參戰(zhàn),共赴國難。金德勝、金德宏、金際榮、金德明、金全富、金昌齊等人先后參加新四軍,金際榮、金昌齊犧牲在戰(zhàn)場;金全富于1938年參加新四軍,歷經(jīng)蘇北敵后抗戰(zhàn)、孟良固戰(zhàn)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5年授上校軍銜;其長子金銳十七歲參軍,后為軍醫(yī),授大校軍銜;次子金耀東、女兒金華均成為軍官。時至當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白山金氏有黨、政、軍以及科教文衛(wèi)界各級領(lǐng)導干部、部隊軍官和中級以上專業(yè)技術(shù)職稱者達數(shù)百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奉獻,為家族爭光。
附:潛川金氏光緒二十五年(1899)五修族譜序
昔人稱作史,必兼才、學、識三者之長。南豐曾會氏以為:明不足周萬物之理,道不足適天下之用,智不足知難知之意,文不足察難顯之情,不足稱是任也。蓋明與智即所謂識也,道即所謂學也,文即所謂才也。予以為史既有之,譜亦宜然。是則譜者,史之支流余裔也。予載觀冊府,若春秋內(nèi)外傳、大戴、世本,太史公三代六國,諸表譜學,萌芽響明;他若揚雄家牒,殷敬世傳,孫氏譜記,陸宗系歷,尤其卓匕者焉。唐宋以來,門第望重,歐蘇兩氏各名其家,然或以博洽而附記,過迂;或以詳審而體裁未當,欲一觀諸要,難。浸遲至于前明,雜家瑣猥紛冗,古塵盡矣。
光緒二十五年(1899)版《潛川金氏宗譜》
本朝龍興,林學輩出。河間紀文達公曉嵐,桐城姚中郎姬傳,以鴻漸之才,翱翔藝苑,參酌考訂,搞有原本,實譜學之權(quán)興焉。金氏自沈二公由徽遷廬,遂為廬江世族。
光緒初元,予客前廣東提督吳武壯公軍次,而金君慎六,亦以同鄉(xiāng)雋望,來游江浦,昕夕過從,蘭情頗篤。顧余方矻矻于詞章之學,而慎六則孤視遠跡,躡足儒先,心儀者久之。后予通籍清秘,膺纂修之責,頻年鎦塵青瑣間,鄉(xiāng)江舊雨,遂至闊隔。丙申丁外艱,奔赴里門;明年,主講文正書院。適金君館同鄉(xiāng)吳觀察監(jiān)泉處,廿年投契,藝判南朔,剪燭話舊,樂何可言。今年春得君書,問并說例一通,知與貴族諸君譜事。夫以君制行醰粹,則所謂為學為識,固久為君信之,而其所述且尤兼乎史才之長矣。降源流于本宗之后,所以考信正;題名于傳贊之首,所以辨體別;列女于士夫之外,所以明義;收藝文于余歸之終,所以闡幽大;意以姚氏為主,而參以文達之法,蓋不特括乎才、學、識三者之?且于南豐所云,亦時得其意焉,則金君他日著述之志,固于此見其一斑。即予珥筆從公,鄉(xiāng)后潤色,鴻業(yè)猶庶幾洄,酌挹注之義,以善其體裁,安得不樂為之敘?而予重有言者,漢自建武以后,中朝衣冠之挨,僉曰:金張典午之世,左太沖尚有“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之句,蓋所徒來遠矣,律以通家之誼,車騎大馬之靈,實式憑焉,又豈獨予與金君一傾倒也。
時
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陽月 谷旦
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陸軍修撰特賞四品鄉(xiāng)誥授中憲大夫 張謇 敬撰
【注:張 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海門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淮軍名將吳長慶首席幕僚】
(金倉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