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岐山啟姓 江東分源——蕪湖政和圩(愛蓮堂)周氏
發(fā)布日期:2025-01-21 瀏覽次數(shù):1736
一、得姓源流
中華周氏源流有多說,然主流是出自姬姓;而周姓主流說則是一脈三支。
西周初年,周姓祖先們已把后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lǐng)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傳至周文王,以周國為氏。而周姓主要是周文王這一脈后裔的三支。
一支出自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朝繼續(xù)輔佐王室,世代繼承了“周公”這一稱號。
一支出自周赧王的后裔。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滅,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貶為平民,周赧王的子孫,后來就以“周”為姓。
一支出自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個兒子被封到了汝墳,傳到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滅,因仍舊被人稱作“周家”,姬邕改姓為周。漢初時,朝廷封周邕的孫子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延續(xù)周室香火。這支周姓在當(dāng)?shù)匕l(fā)展繁衍,漢唐時成為著名的汝南周氏,以后不斷播遷,構(gòu)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周氏圖騰
二、遷徙與分布
據(jù)民國五年(1916)七修《周氏宗譜》記載:江東蕪湖政和圩周氏系汝南周氏、北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理學(xué)家周敦頤之后裔。
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shí),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諱而改名為敦頤,號濂溪。濂溪公二子:長子壽,次子燾。壽生虞仲,虞仲生彥一,外遷江蘇無錫(宜興柯山)。周彥一生周葵,周葵生晉一,晉一生光用。光用生七子,長子周宗仁生汝清。周汝淸生時舉。周時舉任長興令,生子大佐、大佑、大隆。
大佑公二子:元用、元德?!犊h志》記載:周元德于元至元年間(1335—1340)招為郡馬,前往太平府姑孰(當(dāng)涂縣古城)筑府安家。
元德公一子:希起。希起公三子:聰一、聰二、聰三。時值紅巾軍起義,戰(zhàn)亂中周氏兄弟三人,各走一方。聰一公留守祖籍當(dāng)涂,聰二公遷徙宣城(一說寧國,至今失聯(lián)),聰三公沿鳩水而上,一路望景觀卜,相中蕪湖縣政和圩定居。
聰三公定居政和圩,四季辛勞,力耕致富,家族人口快速增長,漸成望族。因長江在九江以下是江南地區(qū)的東部,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至東北流向,歷史上稱此段長江南岸地區(qū)為江東(一名江左)。故世人稱聰三公家族為“江東蕪湖政和圩周氏”,聰三公為始遷祖。
自聰三公傳至九世,人丁開始逐步外遷。明朝天啟年間,周相、周橋、周桂、周櫻、周棹、周校等先祖,開始率房下子孫先后向東,遷居蕪湖縣咸保圩等地。周懋、周楫、周檯等先祖,留守蕪湖縣政和圩。周松、周楨等先祖,則西征北上,率本房子孫先后在蕪湖縣白馬山李(土召)垾、當(dāng)涂縣官圩等地。
后白馬山周氏先祖周松、周世和后裔周尚祚,又渡過長江,遷居江北無為縣,落戶白茆嘴、三壩、魚尾子等地,以及含山縣塔崗、南陵縣太豐圩等外地。最后尚祚公后代,于清末民初,因?yàn)殚L江以北發(fā)大水破圩,除無為縣東鄉(xiāng)魚尾村、三壩一房留守外,又集體重返江南落戶。至今依然蓬勃發(fā)展于蕪湖市萬春圩及當(dāng)涂縣官圩,還有郎溪縣、宣城縣、廣德縣、南陵縣、涇縣、石臺縣等地。
三、宗譜與字輩
聰三公遷居政和圩埒埂及周灣以來,正修家譜八次,尚有草修大約數(shù)次。
一修于明萬歷五年(1577),由八世孫周鍷、九世孫周相昌修。將“江東蕪湖”簡稱“東蕪”,冠其名為《東蕪政和圩周氏宗譜》。
二修于明崇禎九年(1636)由十世孫周世官掌稿,十世孫世薦、十一世孫朝燦贊修。受明末清初戰(zhàn)亂影響,時隔69年。
三修宗譜由時任族長的十一世孫朝龍領(lǐng)銜,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聘請譜師程伯明纂修。
后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慶二十四年(1819)、光緒七年(1881)、民國五年(1916)相繼四修、五修、六修、七修,遺憾的是,傳承于世的僅存七修宗譜(孤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91年,由十九世孫中全、二十三世孫自宏、自維倡導(dǎo),啟動第八次續(xù)修宗譜。八修宗譜共十一卷,入譜人丁數(shù)千人。
1991年八修《東蕪政和圩周氏宗譜》
東蕪政和圩周氏家族字輩,自始遷祖周聰三起至十六世孫,共有十六字輩:
聰江湖海 漢水日金
木世朝昌 祚學(xué)智仁
歷元、明、清三朝,至民國五年(1916),第七次續(xù)修家譜,重立三十字輩:
盛義中和道 德自能光裕
正本傳宗遠(yuǎn) 開基大業(yè)揚(yáng)
齊家惟孝友 經(jīng)國尚賢良
從十七世“盛”字輩開始續(xù)用,目前已傳至二十七世正字輩,尚有19字輩,故八修宗譜時沒有再立。
四、宗祠與堂號
始遷祖周公聰三,本是太平府當(dāng)涂縣華塘舊族,遷江東蕪湖縣政和圩埒埂及周灣后,沒有另建宗祠。每年春秋祭祀,均前往華塘舊祠。約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修宗譜年間,東蕪政和圩周氏開始正式建造公堂、祠屋,供奉列祖列宗之靈位,兼陳譜籍。乾隆三十四年(1769),江水泛濫,圩堤潰決,公堂祠屋毀之無存。
嘉慶二年(1797),合族商議,籌備重建宗祠。選址在始遷祖聰三公墓西北蓮塘的北岸、六方路南。嘉慶三年,“按丁派工,踴躍挑培。及嘉慶五年興工起造,用費(fèi)出自大公堂。兩歲之間,工程告竣,舉族歡喜。登其堂春秋之享薦以時,入其室子孫之孝思共展。慶將來富貴之綿長,樂家族人丁之繁衍?!?/span>
至20世紀(jì)60年代,在“破舊立新”之中,幸存160余年歷史的政和圩周氏祠堂被拆除,至今尚未重建。
東蕪政和圩周氏宗祠“堂號”沿用華塘舊祠堂號“愛蓮堂”。其典出先祖周敦頤名著《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句。周敦頤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夸它雖然從污泥里鉆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里洗濯,但一點(diǎn)兒也不妖艷。它的香又清又遠(yuǎn),它的直不會發(fā)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zhì)。
“愛蓮堂”,它寓意著對蓮花般高尚品質(zhì)的追求,以及對廉潔自律、清白做人的堅(jiān)持。這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弘揚(yáng),也是對社會道德風(fēng)尚的一種倡導(dǎo)。通過這個堂號,我們看到周敦頤精神的深遠(yuǎn)影響,以及后世對他崇敬和學(xué)習(xí)的延續(xù)。
五、周氏家訓(xùn)
家何以有訓(xùn)?是為明禮儀、崇教化,使一家一族之人秩序井然,以貽子孫。家訓(xùn)之作,影響甚遠(yuǎn)。遵先賢規(guī)矩案例,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東蕪政和圩周氏民國五年(1916)七修《周氏宗譜》,基本沿襲祖譜家訓(xùn)十六條:
1.忠國家;2.孝父母;3.敦友于;4.謹(jǐn)塋墓;5.建宗廟;6.明宗祀;7.立宗子;8.修宗譜;9.辯尊卑;10重婚姻;11.宜家室;12.慎喪服;13.嚴(yán)祭祀;14.明繼立;15.謹(jǐn)名諱;16.置義倉、附義田。
閱覽傳統(tǒng)家訓(xùn),各姓氏基本雷同,且多以“敬祖尊宗”開篇。東蕪政和圩周氏于民國初年七修《東蕪政和圩周氏宗譜》,將“忠國家”為家訓(xùn)第一要義,并詳細(xì)注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我族無論士農(nóng)工商,須知國家由人民相積而成。對于國家享一分之權(quán)力,即有一分應(yīng)盡之義務(wù)。有官職者,宜盡其職,無負(fù)政府委任之重,庶為家族光也?!逼浼覈閼?,實(shí)乃難能可貴。
江東蕪湖政和圩周氏后裔,謹(jǐn)記家規(guī)家訓(xùn),恪守不渝,代代相傳,家庭和睦,人丁興旺。歷史上,周氏名人不勝枚舉,無需贅述?,F(xiàn)當(dāng)代,雖沒有顯赫政要,但其后裔子孫在農(nóng)工商貿(mào)、科教文衛(wèi)等各個不同崗位,敬崗愛業(yè),頑強(qiáng)拼搏,為祖國建設(shè)貢獻(xiàn)自己的力量,為民族添彩,為家族爭光。
附:江東蕪湖政和圩周氏七修宗譜敘
宗譜者,國史之流也。昔孔子作《春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故其纂述舊聞也,于《莊公﹒二十四年》文曰;郭公。杜征南曰:無《傳》,蓋《經(jīng)》缺誤也。此傳疑者也。
及《襄公﹒二十四年》,晉,士匄之述,范氏也,曰:“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故穆叔之言曰:“此之謂世祿”。此所謂傳信者也。
政和圩周氏遷蕪世系圖
我邑政和圩之有周氏,由來舊矣。玆以七修宗譜,周氏子孫公推族長稻盛為監(jiān)督,中思、纘之、秉和、繼成等先生綱領(lǐng)其事,而以慶馀周生任主修,琢成、竹莊等任協(xié)修,并開具譜系節(jié)略,索敘于余。余詢其遠(yuǎn)宗之支緒,近脈之源流,稔知周之先世始于后稷,在宋有濂溪公,在元有元德公。自元德公贅郡馬,居當(dāng)涂傳三世,有聰一聰二聰三公并生華塘。
元末紅巾造亂,聰一未離故土,聰二徙居宣邑,聰三遷居蕪湖。明洪武三年領(lǐng)戶帖執(zhí)照,居政和圩埒埂,是為遷蕪湖始祖。自聰三以后系年系世,相傳不絕。聰三以上無有焉?觀于此可以知周宗譜系,傳信傳疑之故矣。
支譜系之學(xué),發(fā)軔歐公。歐公自敘其譜,只及五世,五世以上,概不敘錄,亦五世親盡之義耳。故其《答曾子固書》,以曾子十五世孫關(guān)內(nèi)侯據(jù),為疑其疑也,疑其推及十三世也。及觀唐宰相世系表,出自歐公之手,而稱引賅博。既推原共遠(yuǎn)祖出于某帝某王,又歷敘漢世元勛碩輔。如瑯琊王氏已稱出于周靈王子晉之后,而又?jǐn)⑼跫躜E之系;如蘭陵蕭氏已稱出于帝嚳之后,而又?jǐn)⑹捄瓮?。其稱出于帝嚳、周靈王者,傳疑也;稱王吉、王駿、蕭何、望之者,傳信也。
政和周譜編年列表,聰三以上等于傳疑,聰三以下等于傳信?!队洝酚兄唬骸拔嵴f夏禮,杞不足徵;吾學(xué)殷禮,有宋存焉;吾學(xué)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此史家傳信傳疑之公例也;吾于周譜記載亦云。
中華民國五年冬月
蕪關(guān)公學(xué)校長 吳云 謹(jǐn)敘
【注:吳云,字松亭,清朝光緒壬寅科優(yōu)貢,中華民國元年臨時省議會議員,臨時蕪湖縣議會正議長?!?/span>
(周能勝 供稿)